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世界电影史》第4章

2023-07-13 11:02 作者:侯金辰  | 我要投稿

1920年代法国印象派

20世纪20年代,法国的电影制作者们,都在努力寻找着电影的出路。因为这一时期好莱坞已经占据了世界上大部分的电影市场,法国影院里上映的电影,有将近80%都来自好莱坞,本土电影制作者的生存空间被大大挤压,想要吸引观众,要么模仿好莱坞,要么创造一种新的方式。这个时期好莱坞电影的叙事方式已经获得了观众的认可,而且通过明星制推崇出来的那些影星也很受追捧,制作成本当然也是法国电影人望尘莫及的,所以模仿显然不是一个好办法。那如何创造一种的新的方式呢?制作者们借鉴了印象派的手法。

印象派源于法国一个叫马奈的画家,19世纪60年代,马奈展出了一副他的画作《草地上的午餐》,这幅画受到当时主流美术界的批评,批评它没有素描关系。首先黑衣服和白皮肤显得对比太强烈,没有颜色过渡,其次透视关系也不对,前面的物体和后面的人都不太符合这个视平线看过去的高度,整个画面也都呈现出一种扁平化的感觉,而当时的绘画就是主张要在二维的平面画出三维的效果,这幅画显然反其道而行之。不过正是这种非主流的风格吸引了包括莫奈在内的一批年轻画家,莫奈延续这种风格,后来画出了一幅作品《日出·印象》,但这幅画作遭到学院派的嘲讽,学院派认为这幅画太粗糙,而且模模糊糊的,完全就是不懂绘画的人凭着一个印象瞎画的,所以莫奈以及其他一些喜欢这个风格的画家们被称为印象派,印象派的主张,就是印象主义。那个时期科学家已经光和色进行了研究,知道物体之所以呈现不同颜色,并不是因为物体的固有色,而是因为吸收和反射了不同波长的光线,而呈现出不同的颜色,所以印象派主张走出画室,到自然光下去捕捉物体瞬息的色彩,这样才是真实的世界,有时为了捕捉某一个时刻,必须得很快地完成一幅画,那即使模糊也没关系,因为光和色才是重点,所以印象派认为画什么内容不重要,重要的就是光和色,比如莫奈的国会大厦系列,同样的一个大厦,在不同时间段的呈现。

电影制作者借鉴印象主义,想做一些不同于好莱坞电影的突破,就出现了这一时期的印象派导演,导演们主张拍什么不重要,要讲什么故事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情绪和节奏,是捕捉一种自然地、转瞬即逝的真实状态。所以印象派电影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

(1)大量使用摄影机技巧来表现人物的主观性,突出内心情感,比如表现幻想、梦境、回忆。《迈尼蒙坦特》里,女主角遭遇到男友的情感背叛,想要带着儿子轻生。用大量的快速叠画镜头,来表现此时她混乱的精神状态。《拿破仑》里使用了大量的主观性镜头,来实现一种身临其境的观感。《微笑的布迪夫人》通过升格和主观镜头,来刻画在一段没有爱情的婚姻里,女主角是多么厌恶和畏惧自己的丈夫,他就像一个噩梦一样时常出现在女主角的脑海中。让镜头失去焦点,也可以用来表达某种主观感受。《燃烧的火炉》里当女主角的丈夫同意和她离婚后,丈夫离开,女主角站在原地,镜头用渐渐虚焦的方式来表现女主此刻迷茫的心情。《水姑娘》男主角被人打了以后,他的视线变得模糊。

(2)表演上避免戏剧化,要求自然地表演,所以印象派电影里,演员的表演都是很克制的。比如《迈尼蒙坦特》女主角最终没有选择轻生,但此时她已经是饥寒交迫。一位路过的老人坐到长椅上休息,老人出于同情递给她一些面包。在这一长段的剧情里,两位演员都没有夸张和刻意的表演,正是因为这种克制的、真实的状态才让这个片段更加感人。

(3)用快节奏的剪辑来强化情绪,通常用在有极端情绪化的情境之中。《铁路的白蔷薇》里就用到快节奏的剪辑,当男人知道他心爱的女人要坐火车到城市里去和别人结婚时,他准备驾驶火车与她同归于尽。在这个片段里,镜头在人物和一系列特写之间切换,强化了紧张的情绪,最后用一组极端的快节奏剪辑,来烘托这种极端的情境。《迈尼蒙坦特》的开头也用快速的剪辑,来强化打斗所带来的紧张和危险

(4)简单的故事,强烈的动机。印象派电影的故事通常比较常规,因为这不是他们关注的重点,他们更关注角色的心理动机,因为只有强烈的动机,才能引发强烈的情绪,才有助于展现印象派电影的风格。

印象派电影在法国持续发展到1929年,之后就结束了,一方面是因为印象派导演们探索的空间也差不多了,摄影机能实现的技法也就那些,玩不出什么新花样,在1927年,印象派导演爱泼斯坦就说过:诸如快速蒙太奇或摄影机轨道推移,或摇移这样的原创技法现在已经变得庸俗。所以,这些印象派导演们都开始在其他方面去进行新的探索,不再执迷于印象主义。另一方面,电影公司对投资印象派电影的兴趣也逐渐淡漠了,刚开始他们还抱有某种希望,认为这些与众不同的电影或许能和好莱坞电影形成竞争,可到20年代末期,只有极少数印象派电影被出口到国外,国内市场也不理想,并没有形成竞争力。但印象派的这些探索,包括电影如何传达人物主观性的经验,仍然为电影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后来的导演希区柯克就继承了他们的传统,成为能精确传达人物所见所想的大师,人物的主观性已经成为电影一个重要的叙事元素。下一章将讲到20年代德国的表现主义电影。

 

 


《世界电影史》第4章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