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他到底是哪里人?

2023-07-30 01:03 作者:暗黑火焰的使者  | 我要投稿

        Base  广州,这是本文的背景。

        2023年春节假期前夕,我需要收集部门人员的假期返乡和出行计划,当我问同事张涛的出行计划时,我问他:“涛哥,你春节是否会回老家”,张涛一脸鄙夷说道:“我就是本地人”。我当时有点不知所措,但是仔细一想,没错,张涛身份证的确是4401开头的,他户籍是广州,而且他住越秀老城区,确实符合广州人的特征。但是张涛说着并不流利的广州话,我还以为他是广东省以外的人,从语言这个角度来判断,张涛就不像是广州人。后来我了解到,张涛是随军家属,他的父辈或者爷辈是军人,来到广州驻地后便落地生根。可以想象,张涛生长的环境是军属大院,邻居们都是五湖四海的随军家属,彼此用普通话交流,学校里面也是普通话授课,张涛自然就没有学习广州话的环境。

        类似情况还出现在同事肖聪和郝平身上,他们都是随军家属,唯一的不同就是肖聪的广州话说得比较流利。肖聪和郝平某程度上都不认为自己是广州人,说起老家,他们会提及各自父辈的家乡,分别是湖北和辽宁。但是他们的下一代呢?他们的儿女会认为自己是广州人吗?

        他到底是哪里人?这个问题有一个讨论的对象,就是同事陈利的儿子。陈利出生于辽宁,是正宗东北人,他的老婆是潮州人,夫妻两人都入了广州户口,生了一个儿子。那么,陈利的儿子到底是广州人,还是辽宁人呢?如果从一般人角度出发,陈利的儿子对于出生地的感知就是四季如夏的广州,对于语言文化的感知就是学校学来的标准普通话,对于习俗文化感知就是一点潮汕文化和一点东北习惯。东北的大雪纷飞和热炕暖窝,潮汕的小食和兄弟姐弟妹情谊,陈利的儿子估计是没法理解了,广州的西关风情和疍家文化,估计他更是无从考究,可以说陈利的儿子是两头不到岸。

        我对中国人的理解是这样的,由于中国过去长期处于小农经济,农业经济支配了中国两千多年,因为土地是生活的全部,中国人离不开耕种,离不开土地,中国人应该是有很浓重的乡土情结。

        目前的社会状况是,社会发展迅猛,年轻人离开发展滞缓家乡去到一二线城市寻求发展的机会,本文姑且把这些奋斗的人儿称为“漂一代”。漂一代扎根某城市,经过几年的拼搏,有的留下来了,有的回去家乡了。漂一代算是对家乡有比较深的认识,亲戚朋友基本在家乡。那么漂二代的情况就不一样了,他们对于家乡的认识就是出生和成长的城市,但是由于父母不是本地人,没有家庭的渲染,他对本市(本地)文化认识不深,基本来源于学校。如果学校注重本土特色文化教育,漂二代还可以或多或少对于自己的出生地有归属感,不过以我受教育的经历来看,老师也只是完成教学材料的知识传授,老师本身也是外地人,本地特色教育从何谈起,除非有教育行政部门干预。

        漂二代对于家乡的认识会变得模糊,亲戚就是劳动节和国庆节父亲开四五个小时车去见一下的人,家乡就是春节时候挤火车/飞机回去待几天的地方,居住条件往往没有城市的家舒适。孩童时期,挤一下火车,然后见一些热情的人,可能对于小孩子来说还是比较有趣的。到了少年时期,情感逐渐丰富,对于一年才见一次的陌生的熟人,对于陌生的“家乡话”,少年不免会抵触。到了青年,工作和学习任务繁重,回老家可能就成为遇到红白事件才会去实践的事情了。

        漂二代已经没有家乡了?地方文化怎么去传承?人口流出地也好,人口流入地也罢。传承文化的关键是人,一旦人的乡土情结淡化了,传承文化的链子就会中断。前段时间看到某些团体为了传承粤剧文化而努力,而且还发掘了很多年轻的粤剧爱好者,这是传统戏剧文化的传承,但只是小范围的。大范围的传统文化是传统的语言、传统的生活习惯、传统的饮食习惯、传统的风俗,这些要素不是通过成立组织,加强教育来承传的,而是通过家庭和人文环境的影响,耳濡目染的影响来使下一代接受的。

        去年8月我去了潮州旅游,在潮州古城里面偶遇了一群正在开展普及普通话活动的大学生,他们还给我发了调查问卷。我身旁的潮州朋友不禁叹息道“现在的普通话普及力度还不够吗?不如普及一下潮汕话吧。”

        各位,你们对自己的家乡认识有多深呢?




他到底是哪里人?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