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游民专栏丨《敦刻尔克》的故事 远比107分钟的电影更惊心动魄(上)

2017-09-07 20:24 作者:游民星空官方  | 我要投稿

本文为《敦刻尔克》电影历史介绍的第一部分,其余部分将在本月陆续发表,本篇有11000字,请耐心阅读

  随着《敦刻尔克》的热映,人们都将目光聚焦到了1940年的那次撤退行动上。但如果想要详细了解这次行动的前因后果,我们就必须将历史回溯到1938-1939年——和一战打响时、英国人的态度不同,几乎没有人期待战争,而当英国远征军(BEF)再次组建的时候,其国内也都少了一分喧嚣狂热,而是多了一分理智和审慎。


从某种意义上说,《敦刻尔克》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战争片,而更像是一部探讨人性的悬疑片

 

远征军出发


  同样,英军最高司令部也对未来怀有一种谨慎的态度,因为在过去20多年,战争的形式已经发生了剧变,同时,他们也多了许多要考虑的因素:在1914年一战爆发时,飞机的威胁几乎可以忽略。但在20年后,空军已经成了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尤其是德国空军,其战斗力已经西班牙内战中得到了验证。这也意味着,在战争打响之后,除非英军能将部队迅速和秘密地运往法国,否则便会面临惨重的损失,也正是因此,在1939年9月4日,即英国对德宣战之后的第二天,英国远征军便做好了出发准备。

  与一战期间的做法不同,英军最高指挥部调整了部队的运输路线,这一次,他们将不会穿过海峡最窄的东段抵达法国,而是将航线整体向西偏移,其中大部分人员将首先被运往海峡中部的法国港口瑟堡,至于一部分车辆和辎重则将在更西面的三个港口——南特、圣纳泽尔和布雷斯特登陆。同时,在主力部队出发前,英军还派出了专门的码头管理和运输单位,其成员主要来自英国港务局,任务是在登陆48小时内,让各个港口以最高的效率运转。


战争爆发后,从英国本土登船的远征军士兵,为躲避德国空军的轰炸,英国运兵船选取的是海峡中部航线

 

  英国远征军成立于1938年,当时,德国刚刚吞并了奥地利,并对捷克斯洛伐克发出了威胁。虽然后来,英国首相张伯伦以绥靖政策换取了暂时的和平,但同时,盟国的高级将领们也在不懈地进行着准备。得益于长期的筹划,在战争爆发后,英军的运输进行得井井有序。

  按照规划,士兵在登陆后,会立刻乘火车前往附近的转运营地,同时装备会编成车队开赴调车场,最终,两者会在指定的区域汇合在一起。另外,由于担心德国空军的轰炸,其集结地被尽可能地分散了开来,同时,沿途还设置了许多补给站和宪兵哨所,以解决补给和交通拥堵的问题。


在瑟堡登陆的英军先头部队,他们的士气非常高昂

 

  最先抵达法国的,是英国远征军的第1和第2军,它们也是英国陆军的精华。其中,第1军由米歇尔·巴克(Michael Barker)中将指挥,下属第1、第2和第48步兵师,每个师麾下都包括三个步兵旅。而第2军的指挥官是阿兰·布鲁克中将,他后来被晋升为帝国总参谋长,麾下了包括第3、4和50师。另外,上述各师还拥有配属的工兵和炮兵部队,一个装甲团(实际规模相当于营)以及一个机枪营。

  在大军运输和集结同时,远征军的指挥官约翰·戈特将军(John Gort)也收到了一封电报,其发信人是法国东北方面军的司令阿尔方斯·乔治(Alphonse Georges),其中指出,远征军的防区应当“从莫尔德(Maulde,不包含)延伸到阿吕安(Halluin),进而沿着李斯河(Lys)一直延伸到阿尔芒蒂耶尔(Armentières)”。同时,为了加强英国远征军的兵力,乔治还将法军的第51步兵师交给了戈特。


英国远征军司令戈特(中央面对镜头者)和法国东北方面军司令阿尔方斯·乔治(中左)在一次会面中

 

  按照最初的计划,在法国北部集结完成之后,远征军将从10月5日起陆续占领阵地。但另一方面,是阿尔方斯·乔治将军认为,鉴于德军随时可能进攻,英军必须加快部署,这一点最终得到了戈特的同意——作为结果,第1军将在10月2日全面接管前线,至于第2军将在10天后准备完毕。

  为此,第1军将9月26日从集结区出发,其行军路程超过了400公里:其中,坦克、履带车辆和重型火炮将搭火车,其余的部分则将在三条平行的公路上前进,由于担心在行军期间遭遇空袭,在各个交通枢纽和渡口,英法军都部署了高射炮。但幸运的是,尽管调动期间天气晴朗,但德国空军却几乎没有露面。


1939年10月11日,抵达法国后不久,一队远征军第13/18皇家轻骑兵团的装甲车在行军间歇

 

  在开赴前线期间,平均每天有500辆各种车辆在每条公路上移动,这些车辆之间严格地保持着100码间距,以避免因为过于密集而在空袭中遭遇惨重损失。经过三天的行军,第1军按计划来到了法国和比利时边界,其阵地位于法国第1集团军和法国第16军之间。同样,第2军也在10月12日进入了阵地,至于远征军的指挥部则设在了阿拉斯以西约8英里处的阿巴尔克(Habarcq)附近——在宣战之后五个星期,英国远征军便已经做好了战斗准备。

  当时,为了抵御德国入侵,法军在东部边境修建了一系列工事——它就是著名的马其诺防线。其名称来自当时的国防部长安德烈·马奇诺(André Maginot),也正是他成功游说了国会,并获得了建造整条防线的资金。这条防线始于法国与意大利交界处的阿尔卑斯山,并穿过了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向北一直延伸到了卢森堡和比利时边境。


马奇诺防线的一处遗迹,它的建造已经成了军事史上最大的笑柄,但无可否认的是,也正是它的存在,迫使德军修改进攻计划,并绕道阿登森林

 

  但在后两处地区,马奇诺防线却有许多漏洞,首先,这是因为法军并不相信,德军会选择穿过卢森堡境内的阿登高原,因为当地森林密布,并不适合大部队的展开,而在另一方面,虽然比利时地区相对平坦,但比利时政府却并不愿意同法国进行军事合作,因为他们认为,这种合作会破坏比利时的中立,并且招致德国人的进攻。同时,法国政府也担心,如果他们在比利时边境大兴土木,可能会迫使比利时政府在走投无路之下倒向德国——这一点对于自己来说是得不偿失的,最终,法国政府决定缩减当地马奇诺防线的规模,一旦战争爆发,他们将部署大量军队来应对德军的主攻——而英国远征军就在其中。


马奇诺防线的部署图,其中,在漫长的比利时边界,法军只修建了相对薄弱的工事,这既是出于经济上的原因,也是为了避免过度刺激比利时

 

“静坐战”


  在抵达比利时边界之后,他们发现,自战争爆发以来,法国人已经在当地修建了不少工事,它们包括了一条连续的反坦克壕,以及不少混凝土掩体。在进入阵地之后,远征军的主要工作就是同法国方面一道,继续加固当地的防御设施,为此,他们制定了一个相当宏伟的建造计划,到1940年5月初,他们已经完成了400多座不同规模的混凝土碉堡,还有100多座正在建造中。另外,他们还沿前线布设了铁丝网和反坦克障碍物,


1939年冬天,英法士兵在前线的一处哨所中,这座哨所被无不风趣地命名为“唐宁街(英国首相官邸)”

 

  但在另一面,德国人却没有丝毫要进攻的迹象——这种情况被称为“静坐战”或“虚假的战争”,只有在更南面的萨尔(Saar)方向,盟军和德军爆发了零星的战斗:在1939年9月,德军进攻波兰时,法军发动了一次有限的攻势,试图牵制德国人的注意力,然而,由于波兰军队一败涂地,在攻势开始后5天,法军便再也没有继续前进。

  此后,双方再也没有爆发大规模的交火,但英军仍然希望能把一部分部队调往萨尔方向:这既是为了获得战斗经验,也是为了反击德国的宣传:“英军只会在法国人流尽鲜血后才投入作战。”最后,英军选择了第1师麾下的第3旅。1939年11月,他们正式来到了洛林地区。


1939年的萨尔攻势期间,法军在一座被德军遗弃的城镇中,在为期数天的战斗中,法国人只是占领了一小块被疏散的废土而已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洛林曾是德国领土的一部分,不少当地人甚至因此参加了德军,事实上,甚至当一战结束后20多年,当地仍然有不少居民依旧以德国人自居。在第3旅麾下、国王属什罗普郡团第1营的历史中就写道:“一些居民的态度和我们预想的完全不同,比如一名前德国骑兵,他就曾多次把羊群赶入部队的宿营地——他认为,这座房子本来就是用来养羊的,睡在这里的理应是羊,而不是成群结队的英国人!”

  除了当地居民的态度之外,给英军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马奇诺防线,一名第3旅的军官写道:“马其诺防线的规模令我们感到震惊,当开车经过的时候,我只是隐约看见了一些反坦克障碍、几片铁丝网和几个碉堡,而主堡垒则得到了完美的隐蔽。这些堡垒是直接从小山丘上挖出来的,里面的设施之复杂就犹如一艘战舰,其中每座堡垒都有发电站、宿舍、厨房、指挥所和指挥部,还有炮塔、弹药库、甚至是地下铁路和医院。”


一座马奇诺防线核心工事的剖面图,说其内部设施复杂、如同一艘战舰,似乎一点也不为过

 


在马奇诺防线的核心工事内部,甚至修建了小型铁路,以及时运输人员和弹药

 

  但问题在于,虽然这座防线举世无双,据守它的法国军队却并不是第一流的。在第3旅进入阵地时,法国同僚向他们提出了许多哭笑不得的建议:比如说,他们最好拆掉机枪上的一些零件,这样,就可以避免有人在发现德军后“冒然”开火,同时,英军也被告知不要对德国巡逻队开枪——这样一来,他们就不会遭遇伤亡。这些事例都证明了,法国人究竟多么惧怕战争,而这一点,也将给他们带来羞辱和灾难。


1939-1940年冬季,一支在无人地带巡逻的英军小分队

 

  和法国人不同的是,英军更期待主动出击,他们很快组成了巡逻队,这些巡逻队通常由12人组成,其中的骨干装备了机枪和冲锋枪、其余则携带着步枪、破门锤和手榴弹。同时,他们还会在无人区扫雷或布置爆炸陷阱。这些行动并非没有危险,在二战中,英国远征军的第一名阵亡者——托马斯·普利代(Thomas Priday)便死于这些行动中:1939年12月9日,由于天色昏暗,他不慎触发了一个爆炸装置——一份法国公报评论道:“英军再一次为保卫法国蒙受了伤亡,就像前一次世界大战中所做的那样。”


托马斯·普利代,英国远征军第一名阵亡的军人

 

  但需要指出的是,此时,西线战场的战斗烈度完全无法和一战相提并论,到1939年12月时,只要不到2000名英法军人阵亡,而在一战的第一个圣诞节时,这个数字已经超过了100万人。在这段平静期,英军和法军也在组建新的部队,并将其不断派往前线,同时,他们也准备加强驻扎在马奇诺防线的兵力,承担该任务的将是一支特殊的部队——这就是第51高地师。

  第51师的成员大部分来自苏格兰,由于久远的尚武传统,他们也被认为是英军中最骁勇的一批军人。其编制内包括三个步兵旅,即第152、153、154步兵旅,同时还有一个装备轻型坦克和装甲车的装甲侦察团、三个炮兵团和一个反坦克团(上述“团”基本相当于其它军队中“营”,人数在1000人上下),同时,他们还得到了大量配属部队的支援,它们包括两个炮兵团、两个机枪营和两个工兵营——加在一起,这些部队的人数超过了21000人。而第51高地师又是英国远征军第3军的组成部分,该军自1939年冬季后陆续抵达,以便更好地履行对法国盟友的义务。除了第51师之外,该军还有第42师和第44师——这也意味着,整个远征军的规模已经和一个标准的集团军相等。


1939年冬天,第51步兵师的一支先头部队进驻“马奇诺防线”上的一处堡垒

 

  当第51师抵达前线时,他们也被法国人的散漫深深震惊。此时,一些法军甚至和敌人达成了默契——只要德国人不开枪,法军就会保持沉默。希福斯高地团第2营的詹姆斯·格兰特少校(James Grant)回忆说:“当我们提议进行联合巡逻时,法国军官几乎昏了过去!”但随着时间流逝,情况逐渐发生了变化:德军侦察队愈发频繁地出现在“接触线”附近,随后,炮兵之间也爆发了激烈的战斗。


在马奇诺防线的一处堡垒中,一名身穿苏格兰裙的第51师士兵用潜望镜注视着前线的一举一动

 

  从5月初开始,这些交火突然平息了,第51师的前线“宛如和平降临”,但事实上,这段日子只是暴风雨前的平静——1940年5月6日,一轮空前猛烈的炮击降临到了该师的阵地上;5月10日,也就是第51高地师抵达发过后大约半年时,蛰伏已久的德军攻入了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作为回应,法军总司令甘末林发出了一份命令:“德军的进攻已经开始,自去年10月以来,我们一直在为此进行准备,而这也将是德国和我方之间决战的开始。所有的盟军都将遵从下列信条:冷静、毅力和保持信心。”但在当时,没有人会预料到,短短几天内,这些洪亮的口号都将烟消云散——同时,英国远征军也将陷入一场史无前例的危机。


“D计划”


  5月10日,在德军入侵西欧之后,法军立刻开始执行所谓的“D计划”。该计划要求英国远征军进入比利时,并在迪莱河(Dyle)畔占据一条防线。换言之,这一计划也要求英军主力前进100公里,并抵达比利时的中部地区,在当地,他们将和比利时军队一起,建立一道稳固的防线,阻止德军从当地突入法国。对此,戈特将军解释说:“这不仅是一个单纯的军事计划,其背后还有深远的政治考虑,因为它可以保全比利时的大部分领土,尤其是该国的工业区。”


D计划示意图,红色箭头为盟国预计的德军进攻方向,而蓝色则是联军预定的布防位置

 

  但这一行动也意味着,英国远征军将放弃精心修建的阵地,并进入一个完全陌生的区域。更重要的是,在部队前进之后,在右翼的让布卢(Gembloux)附近、出现了一个巨大的空当,这里并没有天然的反坦克障碍。为此,法军第1集团军将派出一支强大的装甲部队赶赴当地,以应对这一隐患。

  在5月10日清晨,戈特收到了执行“D计划”的指示。随后,他向部下发出命令,要求各部队从13时30分起陆续进入比利时。他们的行动非常顺利,一名亲历者写道:“比利时人民夹道欢呼,士兵们向群众挥手。每一位士兵的头盔上、步枪枪管上和装备上都系着紫色的布条。他们微笑着对群众竖起大拇指——开始,这个手势让当地人大为震惊,因为在比利时,这个手势是非常粗鲁的,然而他们很快地意识到,这个手势代表了必胜的信心……当时的场景非常壮观,甚至有人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搭乘装甲车开赴前线的英军士兵,在道路上,迎面而来的是难民和败退的比利时军人

 

  到11日晚上,远征军主力已经抵达了迪莱河,但此时,前线却传来了不少坏消息:首先,德军的进展远比预想中更快。另外,当英军抵达指定防区时,他们发现,比利时人的防御工事实际并不完备。但同时,英法军指挥官也不打算修改作战计划:因为按照目前的情报,德军的进攻方向和战前的猜测并没有任何不同——这种轻敌态度最终让数十万盟军落入了一个无法挣脱的陷阱。


1940年5月,英军装甲车穿过一座被空袭摧毁的城镇

 

被截断的退路


  从1940年5月13日开始,不断有情报宣称德军已经穿过了南面的阿登高原,并对在比利时的盟军形成了包抄态势,但即使到此时,盟军指挥部都认为,阿登地区森林和丘陵密布,此处出现的德军最多是一支小部队,另外,即使他们突破了阿登森林,也会被前方的默兹河(Meuse)阻挡。正是因此,盟军并没有修改之前的部署。但事实上,出现在阿登森林的德军并不是一支小分队,而是埃尔文·隆美尔将军指挥的第7装甲师,紧随其后的是海因茨·古德里安的第19摩托化军的主力部队——它们也是此次的“闪电战”的矛头之一。


从浮桥渡过默兹河的德国装甲部队——此时,英法联军的后方薄弱地带,已经完全暴露在了德军的面前

  

  随着上述德军攻城略地,英法联军发现,他们的后路很快将被切断,更糟糕的是,耗费巨资的马奇诺防线根本没有发挥作用——德国人在战争之初就找到了其中的空当,并从中穿了过去。法国军队陷入了混乱,而在更北面,寡不敌众的荷兰军队宣布投降,比利时军队则四分五裂。1940年5月15日,也就是德军发动进攻五天之后,法国总理保罗·雷诺(Paul Reynaud)便向英国首相丘吉尔报告:“我们遭到了沉重打击!我们输掉了战争……前线被突破了,大批坦克正在涌入后方地区。”


向法国内陆挺近期间,一些德国士兵正好奇地查看一辆被击毁的法军Char B型重型坦克

 

  此时,远征军的局面也是急转直下:在其右翼,法国第9集团军已不复存在,第1集团军也在重压之下节节败退。雷诺总理被迫撤换了精神颓丧的法军总司令甘末林,并用马克西姆·魏刚(Maxime Weygand)取而代之。上任之后,后者的第一个行动就是实施反击——这场战斗后来被称为“阿拉斯之战”,为此,英军将在北面投入两个师以及一个装甲旅,另外,一个法国师将从南向北推进,将德军的进攻矛头斩断。

  阿拉斯之战最初进展顺利,但进攻部队很快被反应迅速的德军阻挡。反攻失败之后,英国远征军的后方完全暴露,而在当地部署的,只有一些所谓的“勤务”部队。它们包括了3个名义上的步兵师,即第12、23和46师,但其编制内的重型武器却寥寥无几,同时,很多新兵甚至没有摸过步枪——而他们被派往法国,只是为了修建工事和维持秩序。


在阿拉斯之战中,被击毁的英军“玛蒂尔达”坦克:在从慌乱中恢复后,德军调来了他们的“秘密武器”——88毫米高射炮,并给英军装甲部队制造了惨重损失

 

  但这样的一群士兵,现在要被突然派上前线,阻挡装备精良的德国装甲师,许多单位几乎是瞬间灰飞烟灭。例如,在5月20日的战斗中,皇家苏塞克斯团第7营最初有701人,但到晚上只剩下了70人——他们后来也全部被德军俘获。在地面局势不断恶化的同时,空中战场的情况也不容乐观。英国远征军麾下只配属了少量空中部队,几乎很难抵挡德国空军的大举侵袭。


停飞的战机


  在当时,英国远征军麾下总共拥有13个飞行中队,其中9个装备了联络机和“布伦海姆”轰炸机,其它4个装备了“飓风”式战斗机。另外,皇家空军还向法国派遣了13个轰炸机和战斗机中队,它们组成了“先遣空中打击部队(Advanced Air Striking Force)”。


英军著名的“飓风”式战斗机,其性能不如当时德军的主力战斗机:Me 109,在《敦刻尔克》中,那位驾驶小船的老人就曾提到:他的大儿子是该战机的飞行员,并阵亡于法国,其反映的,就是那段令皇家空军损失惨重的历史

 

  但在西线战役打响后不久,上述中队就遭到了沉重打击。其中轰炸机部队的损失首当其冲——他们的“布伦海姆”和“战斗”式轰炸机不仅性能落后,而且装甲薄弱,面对敌人的猎杀,生还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正如一位历史学家记录的那样:“英军轰炸机只能在白天低空出动——因为中高空早已成了德国战斗机的猎场。至于掩护的战斗机更是数量稀少,让每次出战几乎与自杀毫无区别。”


英军投入法国战役的“战斗”式和“布伦海姆”式轰炸机,由于拙劣的性能和寡不敌众,它们遭受了惨重损失

  据统计,5月12日结束时,“先遣空中打击部队”可以出动的轰炸机就下降到了72架。5月14日,为阻止德军横渡默兹河,他们向渡口发动了几乎自杀式的进攻,并再次损失了40架战机。同样,在1940年5-6月,法国空军也蒙受了惨重的损失,其中有320架战机被击落,235架毁于各种事故,还有240架在机场被炸毁——这也意味着,在接下来的几周内,远征军将只能孤军奋战。


1940年夏,被英军抛弃载机场的战机残骸


游民专栏丨《敦刻尔克》的故事 远比107分钟的电影更惊心动魄(上)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