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艾思奇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第六章否定之否定规律

2022-11-30 15:30 作者:人民胜利今何在  | 我要投稿

第六章 否定之否定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进一步揭示了事物由于内部矛盾的斗争而转化为自己的对立面的规律,揭示了旧事物灭亡和新事物产生的规律,并且说明了事物发展过程的螺旋式、波浪式前进上升的性质。 一 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   在前进发展的过程中,任何事物的内部都有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肯定的方面是事物保持其存在的方面,而否定的方面则是促使它灭亡的方面。这两个方面作为两种对立的力量互相斗争着。这样的斗争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否定的方面战胜了肯定的方面,取得了支配的地位,就使事物转化到自己的对立面,这就是事物的否定。因此,否定就是一事物向他事物的转化,就是旧质向新质的飞跃。引起否定的根本原因是事物内部的矛盾。   任何事物都具有内部矛盾,因此任何事物都是要被否定的,都是要走向自己的反面的。《淮南子.原道训》中曾写道:“积于柔则刚,积于弱则强,观其所积,以知祸福之乡。”王船山说:“乱极而治。”①这都是朴素地说明了事物会否定自己走到它的反面的辩证法的观点。一切事物在它产生之时,已经孕育了否定自己的因素。新事物对于旧事物的否定,就是事物内部这种否定的因素发展的结果,而不是起因于某种外力的作用。外部的条件总是要通过事物内部的矛盾起作用的。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例如在植物的正常发展中,种子总是要被植物所否定的,这种否定是种子内部矛盾发展的结果。又如在社会领域中,一个社会形态为另一个社会形态所否定,这种否定是前一个社会形态内部矛盾发展的结果。   ①《思问录》外篇。   任何东西的灭亡都是转化为另外一种事物,而不能化为绝对的无。辩证法的否定决不是简单地宣布没有。数学上的“零”是对任何定量的否定,但从辩证的观点来看,它具有丰富的内容。恩格斯指出:“作为一切正数和负数之间的界线,作为能够既不是正又不是负的唯一真正的中性数,零不只是一个非常确定的数,而且它本身比其他一切被它所限定的数都更重要。事实上,零比其他一切数都有更丰富的内容。”①   ①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238页。   否定是事物发展过程中具有决定性作用的环节,不否定旧事物,就没有新事物的产生。任何现实存在的东西,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出来的,因此对它所赖以产生的历史条件来说,有它存在的理由,有它一定的积极意义;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条件的变化,它就会逐渐丧失其存在的理由,变成了阻碍发展的消极的东西,只有经过否定,新东西代替了旧东西,事物才能继续向前发展。在生物界的发展中,一个物种转变为新物种时,该物种的某些特征消失了。这些旧特征在原有条件下,有维持生物生存和繁殖的积极作用。当条件变化以后,它们就成为消极的方面,使生物不能适应于新的条件,它们必然要被适应于新条件的新特征所否定。一种生产关系在一定的时候有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积极作用,等到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高度,这种生产关系就变成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消极东西,它就要被否定,为另一种适应于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的生产关系所代替。   新事物是对于旧事物的否定,因此,它和旧事物之间有着本质的差别。但是一切新事物又都是从旧事物的内部产生出来的,因此,它和旧事物之间又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和旧事物没有任何联系的新事物是没有的。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是指对旧事物的质的根本否定,但并不是把旧事物内部的一切因素全盘抛弃。辩证的否定不是简单地抛弃,而是扬弃,是既克服又保留,克服旧事物,保留以往发展中对新事物有积极意义的东西,并把它发展到新的阶段。正如质变的形式是多样的一样,否定的形式也是多样的。以社会生活为例,资本主义社会否定封建社会是一种否定形式,社会主义社会否定资本主义社会是另一种否定形式。资本主义社会和封建社会都是少数人剥削多数人的社会,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可以在封建社会腹内孕育成熟。在资本主义社会否定封建社会的时候,对封建社会的制度、传统保留得很多,例如在法律方面往往“把旧的封建的法的形式的很大一部分保存下来,并且赋予这种形式以资产阶级的内容,甚至直接给封建的名称加上资产阶级的含意”①。社会主义社会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不可能在资本主义社会内产生。社会主义社会在否定资本主义社会时,无论在政治上、经济上和意识形态上都要同资本主义社会实行彻底的决裂。   ①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48页。   但就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也仍然保留了并改造了包括资本主义社会在内的以往社会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方面的一切积极成果。可见,虽然否定的形式是多样的,但是不论哪一种形式的否定都是既克服又保留。   形而上学的否定观则与辩证的否定观根本不同,在它看来,否定就是简单抛弃、一笔勾销,其中没有任何的保留和继承。例如,费尔巴哈对黑格尔的哲学就是采取形而上学的否定,当他否定黑格尔哲学的唯心主义体系时,连同他的辩证法中的合理内核也不加分析地一并抛弃了,这就好象倒洗澡水时,连盆里的婴孩也一起倒掉一样。恩格斯批判了这种简单的否定,他说:“费尔巴哈突破了黑格尔的体系,并且干脆把它抛在一旁。但是仅仅宣布一种哲学是错误的,还制服不了这种哲学。象对民族的精神发展有过如此巨大影响的黑格尔哲学这样的伟大创作,是不能用干脆置之不理的办法加以消除的。必须从它的本来意义上‘扬弃’它,就是说,要批判地消灭它的形式,但是要救出通过这个形式获得的新内容。”①马克思、恩格斯在否定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时,同时救出了它的辩证法中的合理内核;在否定费尔巴哈哲学的形而上学和唯心史观时,又继承了他的唯物主义。只有辩证地否定,才能把哲学唯物主义推向新的阶段。   ①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19页。   当旧事物被新事物否定时,渐进过程中断了,新旧事物之间有一条确定的界线,这就是发展中的非连续性;同时,旧事物的否定又是该事物的渐进过程发展的结果,它表现着新旧事物之间的一定联系,表现着发展中的连续性。否定就是这种非连续性和连续性的辩证统一,它既是从旧事物向新事物变革的环节,又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辩证的否定的原理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由于否定是既克服又保留,所以我们对待一切旧事物的态度,就应该是一方面同它彻底决裂,另一方面从其中吸取一切可以吸取的东西,加以革命地改造。例如对待文化遗产就应该采取这种态度。我们要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文化,首先必须和过去时代的旧文化决裂。因为社会主义的文化是社会主义社会中的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它不能搬用奴隶制社会的文化、封建文化和资本主义文化。但是社会主义文化在同旧文化实行决裂的同时,又必须利用以往一切时代的文化中的积极成果。因为社会主义的文化并不是从空中掉下来的,如果脱离了过去时代积累起来的思想资料,它就无从建设和发展起来。列宁说:“无产阶级文化应当是人类在资本主义社会、地主社会和官僚社会压迫下创造出来的全部知识合乎规律的发展。”①毛泽东同志在谈到继承我国的历史遗产的必要性时曾指出:“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的运动,是有重要的帮助的。”②他又指出,在继承以往的文化遗产时,“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而必须有区别有批判地继承,必须把过去的文化“分解为精华和糟粕两部分”,排除其糟粕,吸收其精华。历史上每一种新的文化在实质上都不可能是对过去文化的全盘继承,也不可能是对过去文化的全盘抛弃。至于批判什么,吸收什么,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阶级,都有自己的标准。   ①《青年团的任务》,载《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48页。   ②《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载《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GS年版,第499页。   既然批判和继承是辩证的统一,因此必须反对两种错误的思想:一种是肯定一切,另一种是否定一切。肯定一切的错误在于它根本否认了事物的发展,抹煞了新事物和旧事物之间的界限,只要继承,不要变革。在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上,复古主义、国粹主义就是属于这种错误。持这种观点的人,抱残守阙,拾古人的余唾,对于封建性的糟粕大加颂扬,企图以此来抵制民主的、社会主义的新文化的发展。否定一印的错误在于割裂了新旧事物之间的历史联系,只看到变革,看不到继承。对文化遗产的虚无主义就是属于这种错误。俄国十月革命以后的“无产阶级文化派”认为一切以往的文化遗产都是糟粕,无产阶级必须完全抛弃它,在空地上建立社会主义的文化。这种观点表面上看起来很“革命”,但是如果真的按照这种观点办事,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就根本无法进行,因而实际上就是取消了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这种观点被列宁彻底粉碎。我国医学界曾经出现过一种错误观点,对于我们祖先在长期和疾病作斗争中所积累起来的十分丰富的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极端蔑视,这也是一种虚无主义观点。这种观点遭到了党的驳斥。     二 否定之否定,发展的螺旋式或波浪式运动   事物的发展总是由肯定阶段走向否定阶段的。一般地说,在事物发展的总过程中,经过两次否定,由肯定到否定、再由否定到第二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事物的运动就表现为一个周期。否定之否定阶段是事物发展两次向对立方面转化的结果,这使它在外表上会重复肯定阶段的某些特征、特性,好象又回到了原来的出发点,用列宁的话来说,“仿佛是向旧东西的回复”①。但它在实质上是和旧东西根本不同的、更高级的新东西。《易经。爻辞》中讲:“无平不陂,无往不复。”②老子说:“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这都包含着事物经过否定而达到周期性变化的思想。但这些思想都没有得出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爻辞》中的“复”,老子的“返”,都带有循环论的倾向。   ①《辩证法的要素》,载《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08页。   ②《易经》经上《泰卦》。   否定之否定是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地质学证明了地质的发展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是旧地层不断破坏和新地层不断形成的过程。原始地壳,经过海洋、气象及风化等等的作用而碎裂,这是第一次否定。这些碎裂的物体,一层层淤积在海底,由于海水的高压又形成了新的岩层,这就是否定之否定。有些地方海底高出海面,于是又使这种最初的冲积层的一定部分,再次经受雨水、四季变化的温度、大气中的氧和碳酸等的作用,从地心冲破地层爆发出来而后冷却凝结的熔岩,也经受同样的作用。这样,在亿万年间旧地层不断破坏,不断地形成新地层。这是一系列否定之否定的过程。这一过程的积极结果,就形成了由复杂的化学元素所构成的、适宜植物成长的土壤。   在生物的生长过程中也可以看出否定之否定的规律的作用。例如,麦子的生长就是经过这样一个过程:麦粒被由它生长起来的植物所否定,经过出苗、拔节、开花、结实,最后又产生麦粒,麦粒一成熟,麦杆即形枯萎,它又被否定。又如蚕的生长也要经过一个从蚕卵到蚕又到蚕卵的过程,蚕否定了蚕卵,新的蚕卵又否定了蚕。在否定之否定阶段所出现的麦粒或蚕卵已不是肯定阶段的麦粒或蚕卵,在数量方面也多出很多倍。如果经过人工的培育,在品种方面还会大大地改进。   在社会领域中,否定之否定的规律的作用也是普遍的。例如在原始社会时,生产资料是公有的,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个体生产能力的提高,就产生了占有的社会公共性质和生产的个体性质的矛盾。这种矛盾使原始的公有制走向自己的反面,为私有制所否定,进入了阶级社会。在私有制内部,随着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公共性质逐步加强,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过程的社会公共性质得到高度的发展,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形成了严重的冲突,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又走到了它的反面,被公有制所否定。这种公有制不是原始的公有制,而是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所建立起来的、为原始公有制所不可比拟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公有制。这时,所有制的性质和生产过程的性质之间的矛盾得到了根本的解决,开始了社会发展的一个崭新阶段。又如在原始社会中,由于社会生产力低下,不可能出现专门从事脑力劳动的人,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是原始地结合着的,这种情形使得脑力劳动得不到充分的发展。到了阶级社会,出现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对立,这是对于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原始结合的否定。这种分工是文化发展的必要条件,但是它又摧残着绝大多数体力劳动者的精神才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消灭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对立,但在长时期内还存在着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差别。到了共产主义社会,各个社会成员的智力和体力得到了全面的发展,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在新的基础上得到了结合,这时,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矛盾才得到根本解决。这是否定之否定。   在人类思维的发展过程中也可以看出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作用。从哲学的发展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包括对整体的认识和对部分的认识,只有在对部分的认识的基础上,对整体的认识才可能是清晰的,深刻的;只有在对整体认识的基础上,对部分的认识才可能是全面的、正确的。这种矛盾的展开和解决,就形成了古代朴素辩证法到形而上学,再到科学的唯物辩证法这样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古代的朴素的辩证法初步地反映了客观世界各种现象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一般状况。它在整体上是正确的,但是在局部上显得十分简单粗糙,因此它对于整体的认识也是笼统的和模糊的,不足以帮助人们认清复杂的客观现象,它终于要为形而上学所否定。形而上学的世界观虽然注意了对自然界的各个个别部分的研究,注意到了个别部分的现状,但是却割断了这个部分同其它部分的联系以及它自身的历史联系。它在局部上虽然是比较深入的,然而在整体上却是错误的。它终于又被科学的唯物辩证法所否定。只有科学的唯物辩证法才提供了对世界的整体认识和部分认识的统一的方法论。   相对于对立统一规律和质量互变规律来说,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作用要在一个较长的过程中,即事物运动完成一个周期才能显现出来。我们只有考察完一个运动周期,并且在考察这种运动周期时,对于推动这个运动的事物内部矛盾的发展进行具体的分析,把握了这个过程的具体特点,才能揭示出否定之否定这一规律的作用。把否定之否定当做一个现成的公式到处乱套,是错误的。   事物的发展所呈现的周期性,并不象循环论者所说的那样,是一种单纯的循环运动,而是一个前进上升运动。循环论的根本错误在于把一切事物看成是简单的周而复始,实质上否认了事物的发展。例如,战国末年的驺衍把朴素的唯物主义的五行学说加以曲解,附会到社会历史的发展上去,创立了所谓“五德终始”说,即把朝代的变换看成是土德、木德、金德、火德、水德的相继更替,周而复始,把历史看成是绝对的循环,没有发展,没有进步。这是一种历史循环论。现代资产阶级的思想家也有人主张历史循环论,这种理论宣扬人类必将退回到以前的时代,并且提出“回到中世纪去”,“回到原始时代去”等反动口号,它是资产阶级对于自己即将灭亡的命运的恐惧和绝望的反映。一切循环论,无论是古代的或是现代的,虽然所代表的阶级不同,但都是片面地抓住了事物发展中的某些重复现象,夸大了这些现象,把它说成是绝对的循环,并且认为这种绝对的循环是一切事物的正常秩序。   和循环论根本不同,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在其发展的周期中虽然有某些特征、特性重复出现,但是这种重复决不同于循环。第一,它仅仅是在某些特征、特性:方面的重复出现,仅仅是“仿佛向旧东西的回复”第二,它是在更高的基础上的重复,决不能用事物发展周期中的某些重复现象来抹煞低级阶段和高级阶段之间的质的差别。否定之否定阶段不是简单地回到肯定阶段,而是在更高的基础上重复了肯定阶段的某些特征、特性。从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上升运动。   否定之否定规律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是不断地前进上升的运动,但它不是直线式的,而是螺旋式的、波浪式的前进上升运动。这个运动的总的趋势是向上的、向前的,但是这个运动的上升道路和前进道路又是迂回曲折的。沿着迂回曲折的道路前进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   把事物的发展看成是直线式的,否认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复杂性,是错误的。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左”倾盲动主义,从思想方法上看,就是犯了直线性观点的错误。“左”倾机会主义者在革命处于低潮的形势下,拒绝作艰苦的积蓄和发展革命力量的工作,拒绝采取用农村包围城市然后夺取城市的曲折的、然而是唯一正确的路线,却要发动攻打中心城市,致使革命力量遭到严重的损失。在“左”倾机会主义者领导的第五次反围剿的战争中,拒绝采用主动退却、诱敌深入、各个击破的灵活的战略战术,而采取所谓“御敌于国门之外”的和敌人硬拚的方针,致使革命根据地大部分丢失。“左”倾机会主义者反对战略退却的理由是退却会丧失土地,危害人民(所谓打烂坛坛罐罐)。毛泽东同志说:“回答这些意见是容易的,我们的历史已经回答了。关于丧失土地的问题,常有这样的情形,就是只有丧失才能不丧失,这是‘将欲取之必先与之’的原则。如果我们丧失的是土地,而取得的是战胜敌人,加恢复土地,再加扩大土地,这是赚钱生意。”“危害人民的问题同此道理。不在一部分人民家中一时地打烂些坛坛罐罐,就要使全体人民长期地打烂坛坛罐罐。”①直线性的观点对于革命的危害是很大的。这种观点的错误就在于,不懂得根据事物发展进程的必然的曲折性来有效地推动事物前进。   ①《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载《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196页。   事物发展的总的趋势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上升运动、前进运动,但是在一定的时期,一定的条件下,也会出现某种局部的、暂时的倒退现象。列宁曾经说过:“……把世界历史设想成一帆风顺的向前发展,不会有时向后作巨大的跳跃,那是不辩证的,不科学的,在理论上是不正确的。”①事物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所出现的倒退现象只是暂时的、局部的,因而是相对的,而事物的上升运动、前进运动则是绝对的。   唯物辩证法关于否定之否定的原理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趋势和迂回曲折的途径,它是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马克思主义的敌人,例如德国的杜林、俄国的米海洛夫斯基歪曲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硬说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就是黑格尔的三段式的应用,这是完全错误的。黑格尔把否定之否定当作制造其唯心主义哲学体系的主要杠杆。他把一切事物都硬塞到正题、反题、合题的三段式的框框里,常常闹到牵强附会的程度。在黑格尔那里,否定之否定阶段即所谓合题被了解为矛盾的调和。黑格尔虽然是第一个猜到了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哲学家,并且利用了他当时所能掌握到的丰富知识来证明这个辩证规律,但他使这个规律受到了唯心主义的严重歪曲。正如恩格斯所批判的那样,黑格尔的错误是在于:“这些规律是作为思维规律强加于自然界和历史的,而不是从它们当中抽引出来的。从这里就产生出整个牵强的并且常常是可怕的虚构:世界,不管它愿意与否,必须符合于一种思想体系,而这种思想体系自身又只是人类思维某一特定发展阶段的产物。”②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关于否定之否定的原理和黑格尔的观点在本质上是不同的。它不是从外面强加于事物的某种先验的公式。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客观事物发展过程的普遍规律,它的表现形式和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规律一样,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只能把它当作研究的指南,而不能把它当作证明的工具。   ①《论尤尼乌斯的小册子》,载《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51页。   ②恩格斯:《自然辯证法》,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84页。   唯物辩证法关于否定之否定的原理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既然事物的发展无论如何迂回曲折,但总的方向是不断前进的,因此,一个革命者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不为复杂的现象所迷惑,不为暂时的困难所吓倒,始终认清前进的方向和革命的目标,披荆斩棘,勇往直前。既然事物的发展不是直线式的,而是螺旋式、波浪式的,因此,一个革命者又必须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对客观发展中的各种复杂情况和前进道路上可能出现的各种障碍,进行充分的估计和认真的分析,随时采取机动灵活的方法,循着曲折的道路不断前进。毛泽东同志在《关于重庆谈判》一文中,一方面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世界,前途是光明的。这是总的趋势。……中国发展的总趋势,也必定要变好,不能变坏。世界是在进步的,前途是光明的,这个历史的总趋势任何人也改变不了。”另一方面又指出:“……在革命的道路上还有许多障碍物,还有许多困难。……世界上没有直路,要准备走曲折的路,不要贪便宜。”①中国共产党在我国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把最坚定、最彻底的革命精神和最巧妙、最灵活的斗争艺术结合起来,所以才能在任何曲折复杂的环境中,引导全国人民绕过一切暗礁,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①《关于重庆谈判》,载《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066年版,第1061页。     三 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世界上根本没有什么永恒的东西。一切事物都是暂时的、变动的。整个世界是一个川流不息、万古常青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旧的事物不断死亡,新的事物不断出现,反复地进行着新陈代谢。新陈代谢是宇宙间普遍的永远不可抵抗的规律。依事物本身的性质和条件,经过不同的飞跃形式,一事物转化为他事物,就是新陈代谢的过程。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是革命的、批判的学说。“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①。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在完成它的历史使命之后,最终必然死亡而为新事物所代替。   所谓新生事物,就是指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进步的必然向前发展的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而旧事物则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正在日趋灭亡的和逐渐丧失其存在必然性的东西。识别一个事物是不是新事物,不能只以出现时间的先后为根据。新出现的东西并不都是新事物。如在某一生物物种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前所未有的性状。这些性状并不一定都是新生事物,都具有发展的必然性;只有那些适应于周围环境的、具有发展前途的性状才是真正的新生事物,只有它们才能经过自然选择或人工选择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那些不适应于环境的性状,没有发展的必然性,它们在自然选择或人工选择中会逐步地被淘汰。在社会发展中只有同生产发展的要求相适应的新兴阶级和社会集团才是不可克服的新生力量。凡是同新兴阶级相联系、代表新兴阶级利益的事物才是真正的新事物。反动的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统治,欺骗和麻痹劳动人民,也常常采用一些新办法,玩弄一些新花样,如反动的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法西斯化,新殖民主义,在哲学上的种种新流派,等等。这些“新”东西都是腐朽的旧事物的新表现。随着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的没落,当然还会不断出现各种新花样,但是它们都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最终灭亡的命运。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版跋》,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18页。   任何事物的发展,总是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因此,新事物在最初的时候,总是比较弱小,而旧事物则往往比较强大。然而历史的逻辑却永远是:暂时显得弱小的、代表进步方面的新事物,战胜那些表面强大的、代表保守方面的、趋向灭亡的旧事物。斯大林说:“生活中新产生的、一天天成长的东西是不可克服的,要阻止它的前进是不可能的。这就是说,例如无产阶级,既然它作为一个阶级已在生活中产生并且一天天成长起来,那末不管它今天怎样弱,怎样小,归根到底是会胜利的。为什么呢?因为它在成长、壮大、前进。反之,生活中衰老的、走向坟墓的东西是必遭失败的,哪怕它今天还显得是一个强壮的力量。这就是说,例如资产阶级,既然它在逐渐失去立足的基地,日益向后倒退,那末不管它今天还怎样强,怎样大,归根到底是必遭失败的。为什么呢?因为它作为一个阶级已在腐朽、削弱、衰老而成为生活中的累赘。”①   ①《无政府主义还是社公主义?》,载《斯大林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第275页。   新事物的不可战胜性,是由客观发展过程的规律性和新事物的本质所决定的。任何事物的内部都有其新旧两个方面的矛盾,形成为一系列的曲折的斗争。斗争的结果,新的方面由小变大,上升为支配的东西,旧的方面则由大变小,变成逐步归于灭亡的东西。新事物的产生总是适应着客观发展的需要,因此,一切新事物虽然在其初出现时暂时还弱小,却有着广阔的发展余地和光明的未来。相反,旧事物则由于其日益不符合客观规律的要求,丧失了其存在的必然性。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如前所述,它否定了旧事物中一切消极的、过时的、腐朽的东西,吸取、继承并发展了旧事物中一切积极的因素,并且加进了一些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丰富的、富有生命力的新内容。因而它具有旧事物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正因为上述这些原因,新事物具有无限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正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成语以及“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诗句所形容的那样。在社会领域中,适应历史发展的需要“应运而生”的新事物代表历史发展中的进步力量,它符合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而总是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新事物在其成长过程中总是要遇到衰亡着的旧事物的抵抗,因此,任何新事物的成长,都要经历一个曲折的过程。在一定的时期内,新事物可能遭到暂时的挫折和失败,但是不管它如何受挫折,遭失败,最后胜利总是属于它的。在社会领域中先进的阶级常常遭到反动阶级的镇压,它在一定时期内的斗争常常失败,但是对于先进阶级来说,失败是胜利的先导。相反,旧事物不管它如何反抗、垂死挣扎,却最终不能逃避灭亡的命运。它每经一次失败,就越接近于死亡。毛泽东同志在《丢掉幻想,准备斗争》一文中深刻地指出了人民和反动派两种根本相反的逻辑。他说:“帝国主义者的逻辑和人民的逻辑是这样的不同。捣乱,失败,再捣乱,再失败,直至灭亡--这就是帝国主义和世界上一切反动派对待人民事业的逻辑,他们决不会违背这个逻辑的。……斗争,失败,再斗争,再失败,再斗争,直至胜利--这就是人民的逻辑,他们也是决不会违背这个逻辑的。”①毛泽东同志所说的人民的逻辑和反动派的逻辑适用于一切新事物和旧事物。历史上第一次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尝试的巴黎公社,虽然遭到了外国资本主义和法国资产阶级的联合镇压,但是巴黎公社的旗子却并没有倒下去,而且永远不会倒。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经过多次起义失败,但终于在1917年取得了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斗争史,就是斗争,失败,再斗争,再失败,再斗争,直至胜利的历史。反动派曾经猖獗一时,不可一世,但最终失败的不是人民,而是帝国主义者、封建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   ①《丢掉幻想,准备斗争》,载《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1375一1376页。   新事物总是要通过同旧事物的斗争来为自己开辟道路的。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由于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工人阶级的政党以及社会主义的国家,对于新事物始终采取无微不至的关怀的态度,这就为新生事物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但是在社会主义社会以及将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中仍然会存在着新和旧、先进和落后的矛盾,因此,新事物仍然必须同旧事物进行斗争,才能得到发展。毛泽东同志说:“同旧社会比较起来,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新生事物的成长条件,和过去根本不同了,好得多了。但是压抑新生力量,压抑合理的意见,仍然是常有的事。不是由于有意压抑,只是由于鉴别不清,也会妨碍新生事物的成长。”①实践表明,无论在社会主义革命或社会主义建设中,新事物只有战胜了旧势力、旧意识的阻碍,才能得到健康的、迅速的发展。   唯物辩证法关于新生事物不可战胜的原理,是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革命坚定性和革命乐观主义的重要理论基础。无产阶级的领袖和导师,是无产阶级革命坚定性和革命乐观主义的最集中的代表和体现者。在一百多年以前,当国际无产阶级力量还很弱小的时候,马克思和恩格斯就宣告了资产阶级必然灭亡,无产阶级必然胜利。他们说:“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②   ①《关于正硫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題》,载《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389页。   ②《共产党宣言》,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85—286页。   我们党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几十年过程中,一贯彻底地坚持了唯物辩证法的革命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乐观主义和克服困难、争取胜利的信心教育了和鼓舞了干部和群众。他最善于发现并热情支持在群众中涌现的一切新事物。例如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河北省安平县的一个只有六户的小合作社,曾经出现了三户贫农不顾其他三户老中农的中途退社,把合作社的组织坚决保留下来的事例。毛泽东同志热情地支持了三户贫农的这一做法,并且指出,“这三户贫农所表示的方向,就是全国五亿农民的方向。”①   新事物在初产生时总是比较弱小的,我们要善于鉴别新事物,在它萌芽的时候就发现它。新事物在刚出现的时候总会有若干缺点,我们绝不应该对它的某些缺点采取讥笑、挑剔、非难的态度,而应该细心地帮助它克服缺点,热情地关怀它和扶植它。当然对新生事物的扶植应该根据客观条件和它的发展规律,而不要采取拔苗助长的态度。对新事物始终保持锐敏的感觉和热情关怀、细心扶植的态度是共产党人的高贵品质。列宁说:“当新事物刚刚诞生时,旧事物在某些时候总是比新事物强些,这在自然界或社会生活中都是常见的现象。讥笑新事物的幼芽嫩弱,抱着知识分子的轻浮的怀疑态度等等,--这一切实际上是资产阶级反对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手段,是保护资本主义而反对社会主义。我们应当缜密地研究新的幼芽,极仔细地对待它们,尽力帮助它们成长,并‘照管’这些嫩弱的幼芽。”②   ①《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载《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174页。   ②《伟大的创举》,载《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4一15页。

艾思奇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第六章否定之否定规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