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墓志、史料见李弘节及个人家世
从墓志、史料见李弘节及个人家世 一、史料、墓志所见李弘节与驳误 李弘节,史料无传。最早登场在唐初平萧铣之战中。时萧铣令陈普环“乘大舰溯江入硖”,与开州人萧阇“提规取巴蜀”,当时镇守硖州的许绍令许智仁、录事参军(注:《新唐书》为掾)李弘节、子婿张玄静(注:笔者认为,此子婿应当是指许绍的女婿,《新唐书·许绍传》称“绍遣智仁及婿张玄靖”,若为许绍女婿,则子字或为衍文、或为女的代称。许绍于贞观四年去世,其子许圉师在高宗朝为相,而大业三年出生的郝处俊却是许圉师的外甥,则许绍定然在大业三年前就有女儿,则可反推张玄靖作为许绍女婿是符合的。)三人在西陵硖与萧铣军作战,并生擒敌军主帅陈普环。之后许绍又令许智仁与李弘节攻打拥有萧铣重兵把守的荆门镇,成功攻克。因此,唐高祖李渊“大悦,下制褒美,许以便宜从事”,可见许智仁与李弘节所立战功之大。 随后,根据《大唐故交州都督上柱国清平县公世子李君墓志铭》,可知李弘节在唐初任杭庆原三州刺史、大理卿、尚书工部侍郎并检校工部尚书、金紫光禄大夫、并州大都督府长史、雍州别驾,则李弘节刺杭州应在武德至贞观初年,约在武德六年之前(武德六年时杭州刺史为双士洛),又武德八年武士彟自工部尚书赴扬州大都督府长史,则李弘节尚书工部侍郎并检校工部尚书当在武德八年,则李弘节当在武德初任杭州刺史,或至武德五年转任庆州刺史,而后于武德六年转任原州刺史(武德六年时杨文干为庆州都督。),入京归任大理卿、武德八年因李孝恭事件即刻转任尚书工部侍郎并检校工部尚书、金紫光禄大夫。(注:《唐刺史考》作李弘节贞观初为杭州刺史、贞观五年为原州刺史,则不符合并州大都督府长史履历)此时工部再次增添温大雅为工部侍郎,当是为了避免李弘节在工部一人独大的情况。贞观二年十月,《唐会要》称李弘节调任并州都督府都督,志文为并州大都督府长史,或为唐初对此地称呼不一。《旧唐书·高宗纪》称李治贞观七年授“并州都督”,《旧唐书·李绩传》称“(武德)八年,突厥寇并州,命勣为行军总管,击之于太谷,走之。太宗即位,拜并州都督,赐实封九百户。贞观三年,为通漠道行军总管。”、“时高宗为晋王,遥领并州大都督,授勣光禄大夫,行并州大都督府长史。父忧解,寻起复旧职。”笔者猜测或因时为“并州都督府”,故李弘节为并州都督。然自李治登祚,则为“并州大都督府”,撰文者因而削为“并州大都督府长史”。后为雍州别驾,但据《唐前濮州録事参军陈公故夫人赵郡李氏墓志铭井序》,称李弘节为“曾祖弘节、皇并、雍二京长史”,二者差距在于是否参与雍州“日常行政”。据《旧唐书·太宗本纪》可知,贞观二年至贞观八年,汉王李元景(时为赵王)为雍州牧、贞观八年至贞观十七年,魏王李泰为雍州牧。李元景参与李承乾作乱,而李泰又曾以“汝善於元昌,今败,得无有忧色”对李治进行恐吓威慑。笔者推测,李弘节若为雍州长史,则有可能会被误解与李元景、李泰二人关系亲近(以李绩为例,李绩为并州大都督府长史,因而名义上在李治手下长期为官,这也是李世民选择其为托孤重臣、先贬后恩的原因。),在高宗朝极容易因此得到政治上的攻讦,而“雍州别驾”称呼来源者李冲去世于永昌元年,撰者(或志主后人)对李元景、李泰二人依旧怀有政治偏见,故改写为雍州别驾。然“雍州长史”出于李弘节曾孙女,此时已乾元二年,尚无李治朝的那种“政治痛恨”,故撰文者写为雍州长史,用意为彰显先代之官品。(至于为什么不写都督刺史等官,笔者个人推测或先辈因为高宗朝迫不得已写为雍州别驾,故经常对家族后人提及此事,因而被李氏铭记,而传至后辈,后辈又述此事于撰文者。)而后贞观十二年之前,李弘节任交州刺史,再改任桂州都督。据《大唐故交州都督上柱国清平县公世子李君墓志铭并序》,可得李道素贞观十二年随父亲一起“任桂州都督”,而后“贞观十三年九月廿六日遘疾”,至贞观十五年方“葬于洛州河南县千金里之原”。因此可得贞观十四年左右李弘节改任交州刺史,也是在贞观十五年去世(此时的志文已经写出李弘节“赠桂州都督廿七州诸军事”),因此于世子一同回洛安葬。《贞观政要》称李弘节贞观八年去世,“贞观八年,先是桂州都督李弘节以清慎闻,及身殁后,其家卖珠”,此时间作误,然卖珠一事当的确存在。李弘节与世子双双去世,一门双祸,无疑需大量钱财来举办哀悼,而贞观十四年,李弘节以桂州都督身份“招抚降附,置环州”并“遣钦州首领宁师京寻刘方故道,开置瀼州,以达交趾”,可见其在当地威望极高。宁师京(又作宁师宗),或为宁长真后人。宁氏长期统领钦州,钦州又特产大珠,武德六年钦州总管宁长真曾向李渊进贡合浦大珠,故可知李弘节的确可以通过宁师京获得大珠,此等大珠又是曾经作为御贡之品,故会被李世民知晓并要求下令“必当深理之,不可舍也”。而魏征为李弘节开解之词用“(屈突)通子三人来选,有一匹羸马,道源儿子不能存立”来劝解李世民,无疑也是说明了魏征也知晓李弘节家族在短期失去了李弘节与世子之后“不能存立”的现状。故此事应该是作贞观十五年,因讹误而为八年。 二、墓志所见李弘节家世(李弘节长子李道素墓志铭、李弘节子李冲墓志) 李弘节,出身赵郡李氏(又为清河郡清平县),祖父李宝,任阳平郡功曹、楚丘令。此或为南陈的阳平郡,于南齐首置,寄治山阳(今江苏淮安县)。梁移治安宜县(今江苏宝应县西南)。隋开皇初废。若确为如此,则也可以解释楚丘令。开皇六年,改己氏县为楚丘县,则开皇初一统后,李宝因为士族地位而转任楚丘县。(举秀才、州主簿、郡功曹,非“四姓”不在选,则阳平郡功曹是贵族之选。)父亲李辱,任隋为横野将军、司州从事、北永州刺史。北永州,《旧唐书》称“义宁二年,废北永州,分宁州彭原置于三泉县故城”,则李辱最晚卒年便是义宁年间。(当然,义宁年间甚至武德初期李弘节都是一个属官,则李辱定然死于大业甚至开皇年间。) 李弘节三子:世子李道素,子李冲、李朴。 李道素死于桂州,时年十五,无官。 李冲,武德七年(624年)出生。李冲是很显然的“文学客”,他“风韵清疏,性植刚简。不容尘杂,独造烟霞”;不喜入仕,但喜宴会。但是因为父亲、兄长的接连去世,不得已的他只能“干禄代养”,21岁,“解褐为潞王府法曹参军”。潞王,当指李贤,永徽六年(655年)封为潞王。后转任蒲州永乐县令,“非其好也”。此次转任当在显庆元年(656年)至龙朔元年(661年)之间,若按唐代大考三年一次来算,那么大致在显庆二年李冲转任蒲州永乐县令、龙朔元年复任沛王府骑曹参军。不久,李冲“寻丁难罚,殆不胜哀”,“丁难罚”之意难考,或为家属去世。此后李冲受刘仁轨看重,志文曰“左相刘仁轨亮采端揆,具瞻令望,悬衡品物,雅相器重。恒推毂伫荐,属有诏行焉。方振九皋之间,爰应八科之首”。刘仁轨任左相于乾封元年(666年),则李冲或在龙朔二年、三年“丁难罚”。在刘仁轨举荐后,李冲“对策高第,令授岐州録事参军,改任并州太原县令。”然而李冲并非宦途之士,对此他“秩满旋镳,去思弥切。五鼓已曙,拖而不留;一钱送归,念其将远”,最后以永昌元年卒于洛阳乐城里第,春秋六十五。李冲妻荥阳郑氏,沛公概之犹女。犹女,侄女也。沛公郑概,史料无载,据爵位所看应为沛郡开国公,则其家族亦然显赫,故有“粤惟令家,荥阳茂族”之赞。李冲无子,故墓志词曰:“乾道无亲,邓侯絶胤”。 李朴,由《唐前濮州録事参军陈公故夫人赵郡李氏墓志铭》得其为庆、商、黄、朗等州刺史。李弘节卒于贞观、李冲仕于高宗年间,则李朴约亦仕于高宗、武后年间。李朴子李铣,官至“皇朝请大夫、郑州新郑县令”。朝请大夫,唐五品下文散官。李铣子李氏,前濮州録事参军陈公妻,无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