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江创新论坛透露重要突破:C919订单超千架,阿尔兹海默症可预测

作者/ IT时报记者 毛宇
编辑/ 钱立富 孙妍
一场世界与人类科创思维碰撞的“盛宴”正在上海这片科创热土限时上演。
9月9日,2023年浦江创新论坛在上海举办,科技与人才风云际会,上海成为全球科技行业的焦点之都。来自全球12个国家、超300位中外嘉宾齐聚论坛,共同为探索宇宙、太空、航天、人类基因、技术转移、绿色低碳等议题贡献智慧与经验。
中国的创新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科技进步也越来越需要中国。从基础研究到前沿技术,从未来产业到创新城市,今年的浦江创新论坛几度释放出强烈信号: 全球应开放科学、加强合作。在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加速演进的当下,人类要破解共同发展难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国际合作和开放共享。
“极端宇宙中的中微子是什么”“中国大飞机创新发展走到哪一个阶段”“如何克服基因组研究的复杂性”等一系列极具开拓性的问题都在论坛上被一一揭开神秘面纱,引领人们走入曾经未知的领域。
01 用中微子望远镜给地球做CT
人类探索宇宙奥秘的脚步从未停止,而极端宇宙的概念也在近几年频繁被提起。早在去年“夸父一号”卫星首批科学图像新闻发布会中,“极端宇宙”即探索极端宇宙条件下的物理规律的议题,就成了当下科学家们关注的五大空间科学前沿探测方向之一。
9月10日,李政道学者、李政道研究所副教授徐东莲在论坛开幕式上分享了关于中微子探索极端宇宙的奇妙故事。
“中微子是什么?”曾经宇宙深处隐藏着无法探明的奇妙现象,如今大多都被一种神奇的粒子——中微子,引领着人们探寻。“中微子是构成宇宙的基本单元之一,也是宇宙中数量最多的粒子。它很神奇,不带电,只参与弱相互作用和引力作用。他们可以从致密的天体环境当中逃离出来,他们也能用于研究极端宇宙。”徐东莲解释,每一秒钟有百亿个太阳中微子穿越我们的指甲盖。
宇宙中产生中微子的源头有哪些?徐东莲表示:“宇宙中产生中微子的源头非常多。比如宇宙大爆炸时的中微子,充斥着每一寸的宇宙空间。太阳核聚变产生海量的中微子,我们地球上的生命体就浸泡在太阳产生的中微子海洋里面。”
最高能量端是来自宇宙深处的黑洞,被预言会产生超高能的中微子,但到达地球的通量很低,徐东莲说,大约等待100倍宇宙年龄才能等到一个黑洞中微子穿越人们的身体。而一些黑洞附近致密的环境下,光子可能会被吸收掉,只有中微子可以逃逸,通过捕捉这些中微子就能找到源头,通过中微子研究极端的宇宙是一次独特的探侦。
中微子望远镜是什么?要捕捉中微子就要建设大型的中微子望远镜。1960年,苏联理论物理学家提出可以在深海里安装阵列式的光敏探测器,捕捉中微子反应产生的次级粒子产生的光。隔点阵列要达到立方公里的监控体量。南极的冰立方就是首个达到立方公里体量的中微子望远镜。
徐东莲说,冰立方2010年建成,2013年首次发现并开启了中微子天文学的新时代。冰立方打开了通过中微子研究极端宇宙的新窗口,现在全球范围内都在紧锣密鼓地筹建下一代性能大幅提升的中微子望远镜。
中微子望远镜有什么特点?性能大幅提升的中微子望远镜将为人们获得大幅提升的天体中微子的搜集统计量,通过数据共享可以联合全球的科学家对这些极端天体现象进行挖掘,进一步理解极端宇宙。徐东莲说:“中微子望远镜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它可以把整个地球作为一个屏蔽体,可以通过中微子望远镜接收地球对面穿行而来的中微子,实现对地球做CT,透视地球。”
02 C919订单已超千架
9月11日,一架蓝绿涂装的C919飞机平稳降落在乌鲁木齐地窝堡国际机场,即将开始首次进疆演示飞行。与此同时,之前到达的ARJ21飞机继续以伊宁机场为基地开展疆内“环飞”和南北疆“串飞”,C919与ARJ21两款机型齐聚新疆,标志着国产商用飞机在疆演示飞行全面展开。

C919模型 图源:IT时报
就在前一日,浦江创新论坛开幕式上,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贺东风介绍了当前中国大飞机的创新发展。贺东风表示,中国的大飞机在创新中成长和进步,15年来初步形成了ARJ21支线客机、C919中短程窄体客机以及C929中远程宽体客机的产品谱系。
目前三款大飞机产品中的两款已经进入市场。
其中,C919作为新一代窄体客机,于今年5月28日完成了首次商业飞行,座级从156座加密至192座,目前C919订单数已经达到1061架,并且已经交付2架。ARJ21作为我国第一款投入商业运营的喷气式支线客机,已交付112架,订单量达775架。贺东风透露,C929是商飞第一款洲际喷气客机,目前正处在初步设计阶段,其座级分基本型、缩短型、加长型,覆盖250座到350座,航程达到12000公里。
贺东风还提到,除了国内目前运行的航线,中国商飞还推出了一系列产品,包括公务机、医疗机,以及服务应急救援、灭火救援等场景的产品,中国商飞正不断扩大产品应用的市场及范围。
03 这项研究可提前 预测阿尔兹海默症
当人类基因组研究遭遇瓶颈时,如何克服基因组研究的复杂性,进一步探索人体的奥秘?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校长兼上海医学院院长金力介绍了目前由中国科学界引领的人类表型组国际大科学计划。
1990年,美国启动“人类基因组计划”,随后英德日法及中国先后加入,并于2003年宣布提前完成,推动了人类基因组研究的突破性进展。但由于遗传机制的复杂性、表型的复杂性以及因环境暴露涉及的复杂疾病等,人类基因组研究发展至今却遭遇瓶颈,为了降低其复杂性,研究范式转变进入了表型组研究时期。
自2018年以来,中国科学家联合国际上志同道合的顶尖学者共同发起成立了国际人类表型组研究协作组和中国人类表型组研究协作组,在科学界率先发起并稳步推动人类表型组国际大科学计划(IHPC)。金力介绍,发展至今,IHPC已经达成了四项国际共识,“包括优先推进方向、数据共享与开发、SOPS框架以及PhenoBank(表型组银行),目的是构建人类表型组导航图。”
“人类的表型组研究就像开车时用导航来进行道路的探索一样,我们希望通过建立一个基因组网络来探索不同表型之间的关联,从而探索复杂的人类身体系统。这是之前仅看单个表型所不能解决的。”金力透露,如今表型组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例如目前已经发现了肢体发育相关基因决定了指纹花纹,以及预测阿尔兹海默症的标志物研究等。
金力还提到,大科学研究必须共建全球科技创新合作,并纳入更多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参与者,以进行更多的探索。
04 科创之城正茁壮成长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是连接创新链和产业链不可缺少的桥梁。
在浦江创新论坛全球技术转移大会上,国家科学技术部副部长张雨东介绍,2022年全国技术合同项目数达到了77.3万项,成交额达4.78万亿元,分别是2012年的2.7倍和7.4倍。
上海作为全球瞩目的科创中心,在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道路上,坚持着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十四五”以来,上海技术贸易发展迅速,技术出口合同额年均增速10%,2022年达到187.9亿美元,居全国各省市之首。
上海社会科学院创新创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湛表示,截至2022年底,上海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2.2万家,相比2018年增加了超过1倍,在全国城市中名列第2。其中上汽、华为、拼多多、海思、中芯国际、腾讯科技等公司引领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百强榜单。
据悉,此次2023年浦江创新论坛上共释放了3381项创新需求,其中涉及中国商飞大飞机创新谷、阿斯利康、微创医疗等全球2000余家企业,意向投入资金超250亿元。
排版/ 季嘉颖
图片/ 浦江创新论坛 IT时报
来源/《IT时报》公众号vit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