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论课程全集 共16集 2021年秋

西方文论
- 《历史与与阶级意识》《逻辑哲学论》《存在与时间》
- 1、生平 著作
1885 1906 席美尔 韦伯 《货币哲学》《现代戏剧发展史》《心灵与形式》
1914 《小说理论》 本雅明《德国悲剧的诞生》
1917 1925 《历史与阶级意识》
1963 《审美特性》“物化” 马克思“异化” 《1844》
- 一、物化批判与总体性辩证法
1、理论资源
- ①马克思 商品拜物教 异化
黑格尔 对象化 → 肯定 马克思:对象化 →异己力量 →控制主体
- 劳动异化的四个方面:
- 劳动对象/产品→异化
- 劳动本身的异化→否定
- 劳动与劳动者的异化→类本质异化
- 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
- ②席美尔(货币)
- ③马克思 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计算 合理性
- 2、物化批判的两个维度
- ①理性批判 现代社会本质区别→商品形式的普遍化 物化社会
- 物化的产生:现象必须要回到历史当中 劳动者变成了机器化、原子化
- 导致:劳动对象被分解 劳动之间只有量的区别,没有质的区别→时间→ 合理性计算原则 导致的结果:人的意识被物化
- ②历史哲学
- 突破点→无产阶级 物化→不是必然,而是历史的某个环节
- ③总体性辩证法
- 整体性 审美思维→整体性思维 艺术应该反映社会现实本质 片段→总体
- 二、现实主义文论
- 1、理论基础:反映论
- ①艺术起源问题:巫术→本质模仿 对现实生活的认识;激发人的感情 这两个就可以指向艺术→总体性原则
- 2、理论核心:典型论
- 柏拉图 典型→理念 卢卡奇: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共性不能脸谱化 类型化 个性:不能用局部代替整体
- 3、理论原则:总体性
- 反映现实→社会历史及其发展规律
- 形式主义 (席勒) 日常生活 否定 超越 卢卡奇认为他没有看到总体性,强调形式
- 自然主义 左拉 镜子说 没有总体性
- 三、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论证
- 1934——1938 《表现主义的伟大与衰亡》《现实主义辩》 卷入:布莱斯特 本雅明
- ①主客观统一
- ②反映社会总体性 碎片
- ③创造典型
- ④参与型 介入型 →现代 冷静客观
葛兰西 文化霸权理论与“民族 人民”文学观
- 生平著作 1891 1919《新秩序》 1921 1922 1926 《狱中书简》1946 《狱中札记》1951 实践哲学 1937逝世
- 一、葛兰西的市民社会理论
- 1、“完整的”国家 国家+政治社会+市民社会
-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中间还有个市民社会 政治社会:暴力、强制 市民社会:文化、道德、意识形态
- 市民→社会舆论 意识形态
- 国家:暴力智能 教育者智能
- 2、市民社会→上层建筑 体现在思想文化 具有非物质性
- 方式:认同 同意 谈判 斗争
- 二、文化领导权 (文化霸权)
- 1、概念:市民社会 某种集团 意识形态领导权
- 2、特征:动态性 非强制性 权威性
- 3、前提:同意
- 三、有机知识分子
- 1、背景:没有革命知识分子
- 原因:民众 →思想 行动
- 2、传统知识分子:独立于社会之外 自认为不受社会事物控制 非历史性
- VS 有机知识分子 :文化社会集团分子 社会事物介入 高度组织性 特征:有机性 与社会结合;阶级性;群众性
- 四、阵地战 →分子式入侵 运动战→暴力革命
- 五、“民族、人民”的文学观
- 1、新文学 与民众形成有机联系 →思想共同体
- 民族性 人民性→与大众紧密联系 文学性 体现出思想、道德、政治倾向 当时知识界远离人民,应该民族+人民
- 2、文学与社会生活关系
- 文学要从现实中挖掘素材 文学与想象→基于现实 凡尔纳 爱伦坡
- 3、文学评价标准 道德、情感、审美
- 作者的情感态度 克罗齐 割裂了现实与文艺的关系
- 4、如何对待文学遗产问题
- 经典→审视 被经典化 但丁《神曲》
- 5、通俗文学的肯定
- 科幻小说 侦探小说 《基督山伯爵》→有趣的因素 切身的体验 艺术性的想象力
- 通俗文学背后的商业价值 人民的趣味和爱好 皮兰德娄《六个寻找剧作家的剧中人》
- 6、文化研究中的葛兰西转型
- 两种范式:文化主义→有机性(经验主义) 结构主义 阿尔都塞 场域→ 两种形成了葛兰西转型,渗透着某种可能性
- 生平与著作 1913—1970
1913 阿德勒 卢卡奇 1940 皮亚杰 1945博士毕业《康德著作中的人类社会和宇宙》
1948 与卢卡奇会面 1956《隐蔽的上帝》
- 著作:《马克思主义和人文科学》1970
- 一、社会背景与理论资源
- 1、背景 经济:二战之后,资本主义发展→消费社会 商品交换渗透到文化领域→文化工业
- 政治:国际共产 主义运动退潮 中产阶层(不相信崇高 享乐主义)
- 思想:孤独 焦虑 陌生→反思人与世界的关系
- 文学:向内转 俄国形式主义 英美新批评 (文学内部本身)割裂了作者和社会
- 2、理论资源
- 卢卡奇 总体性原则 小说发生理论 史诗 小说
- 皮亚杰 发生认识论 图式 同化 顺应 平衡
- 马克思 经济基础→上层建筑 辩证法( 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 社会学批评传统 1840 斯达尔夫人 《从文学与社会制度关系看文学》 1869 丹纳 《艺术哲学》种族 环境 时代(三要素) 1904 法国朗松 《文学与社会学》
- 对话对象:法国的结构主义 结构主义:只关注文学作品中的内部关系 问题:消解价值本身,结构主义追求科学→消解了人的主体性
- 发生结构主义:把人本主义拉入到文学研究 意义 结构:动态的 意义性的
- 二、发生结构主义文论
- 1、文学作品是一个有意义的结构
- 有意义的结构?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一种反应 文学创作→社会环境→有意义的反映
- 如何把握有意义的结构?
- 理解与解释→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辩证法
- 理解:字面意义的描述 解释:把作品放到更大的结构中显示它是如何产生的以及有意义的内容
- 理解与解释是不可分割的 解释学循环
- 2、文学与社会同构
- 拉辛
- ①共时层面 作品的精神结构与特定的精神集团之间的关系 精神结构→世界观 存在于作品和社会之中
- 拉辛 三角形的结构模式 上帝 女性 人 冉森主义
- ②历时层面 文学的结构变化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关系
- 资本主义社会 自由资本主义→个人价值被凸显 →动摇了传统→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问题人物小说 (主人公与世界发生冲突)《堂吉坷德》
- 垄断资本主义 个人价值在竞争中丧失→独一无二的个体消失了 →集体人物 /体现人的反抗消极情绪 卡夫卡《变形记》
- 消费社会 →全面物化社会→符号化小说 人物符号化 罗伯格里《嫉妒》 人被物化
- 3、文学与社会
- 1、某种联系性 2、结构具有开放性,不断变化发展 3、结构的循环性
- 三、悲剧世界观
- 1、人的生存境遇 《隐蔽的上帝》理性主义、个人主义上升,宗教信仰消退
- 马舍雷的意识形态批评 P4 - 01:11
- 生平与著作 1938 法国 1960 哲学学士 《对斯宾诺莎的哲学和政治学研究》《列宁——托尔斯泰的批判家》1966 《文生产理论》《论作为意识形态形式的文学》1990《文学在思考什么?》 伊格尔顿
- 一、理论资源与思想基础
- 1、马克思 艺术生产理论 生产 →物质生产 精神生产 (科学 道德 宗教 艺术)艺术生产 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性
- 本雅明《作为生产者的艺术家》作家就是生产者 →技巧
- 2、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
- 意识形态是一种幻觉、想象
- 意识形态是一种实践
- 意识形态是一种无意识
- 症候阅读 文集《读资本论》无辜的阅读→对作品内容的全部接受→不可能 有罪的阅读 两者本质上都是栅栏阅读
- 二、马舍雷的意识形态批评
- 1、沉默 文学意义的支撑点 文本正未曾说出的东西 不可见的
- 文本 可见层面 不可见层面 《狼来了》 空白的产生源自意识形态→社会
- 2、文学生产与意识形态
- 1、创造 (无中生有) 与生产 (原料加工)
- 2、原料→意识形态 语言 意识形态从社会历史中来 日常语言与文学语言的区别 文学语言意义不确定 、多义性
- 3、意识形态与离心结构
- 结构 结构主义:将作品视为有机整体
- 马舍雷:结构是揭示作品没有说出内容的那个线索 马舍雷不是形式,而是内容
- 离心结构 作品思想 作家呈现 《文学作品的多重解读》
- 4、意识形态批评
- 两种错误的批评方式:经验主义 →把范围和对象混淆了 ,作品只是范围,使自己成为了作者的同谋
- 结构主义 找到某种结构 范式,只强调了文学作品的共性
- 科学的文学批评:传统:作品是什么 VS科学: 文学作品如何产生
- 对列宁论托尔斯泰的分析 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托尔斯泰的作品反映了某种矛盾 矛盾是一种反应,也是一种意识形态→破碎性
- 三、对文学哲学的思考《文学的对象》
- 1、对文学与哲学关系进行历史考察 古希腊 18世纪 形式主义 存在主义
- 2、走向文学哲学 黑格尔 艺术终结论 希利斯米勒 文学终结论 →文学的发展与文学的未来布洛赫的希望哲学与艺术幻想论 P5 - 00:07
- 1、生平与著作
- 1885 1905 移情说立普斯 1908 席美尔 →卢卡奇 1911 韦伯 1917 本雅明1918 《乌托邦的精神》1952《主体 客体 黑格尔》1956 1959《希望的原理》1977 卢卡奇 →认识论维度→总体性 布洛赫→存在论维度→体验 经验 科学主义→阿尔都塞 异化
- 一、历史背景与思想渊源
- 1、资本主义危机与浪漫主义思潮
- 工业发展 资本主义发展 →祛魅 信仰的缺失 上帝死了 意义世界 物化
- 浪漫主义→目的 重回传统 重建意义,站在批判资本主义的立场上出发的
- 2、犹太人的身份危机 犹太人同化→现代人 守护宗教精神
- 二、人本主义的希望哲学
- 1、出发点:人的本质→存在论
- 2、希望哲学的原理:①生命的基本状态:匮乏 必不可少的缺席→匮乏 ②生命的本质:尚未→ (某种可能性 动态)
- 黑暗→尚未获得本质
- 惊讶→意识到“尚未意识到的东西” 扬弃此在的状态
- ③匮乏产生的原因:冲动 批判弗洛伊德→生物性
- 冲动→特定的社会阶级关系 基础→饥饿→物质生产
- 3、马克思主义哲学→具体的乌托邦
- 乌托邦的理论 无阶级 自由 无异化 →希望的行动
- 资本主义→纠缠于事实→无法把握 “尚未”
- 布洛赫思想源头:克尔凯郭尔 反对理性 人如何存在 陀思妥耶夫斯基 《地下室手记》 乌托邦政治
- 三、幻想艺术论
- 音乐 1、艺术的本质:幻想、显现
- 幻想:假象不是假象→“尚未”→让你的某种非异化的追求 ;人对于未来可能性的推测 → 现象背后的情感最重要
- 显现:揭示尚未被展现的意义
- 艺术是一种非生产性劳动 非异化性
- 2、艺术幻想:百日梦的改造
- 白日梦:①弗洛伊德:本能的升华 ②布洛赫 白日梦是艺术创造的材料
- 真正的艺术:①面向未来的运动→纯粹的静观 →形式主义 ②对表现性的冷漠满足
- 艺术是片段的 →体现某种未完成的过程 尚未
- 四、对表现主义态度
- 1937 《言论》贝恩 卢卡奇 布洛赫 布莱希特
- 表现( 扭曲 指向内心)VS再现
- 1、表现主义是否代表法西斯主义
- 卢卡奇:是 布洛赫:否
- 2、是否具有人民性
- 卢:无→先锋→脱离大众 布:有→现实主义→高雅→脱离人群 表现主义→回归人民性
- 3、如何看待表现主义的先锋性、破坏性
- 卢:破坏性 布:①先锋性→陌生世界 可能性 ②对旧有关系的破坏→资本主义
- 4、如何看待实验与创新?
- 卢:脱离了古典趣味 布:符合社会进步趋势→打破了某种陈规陋习的创作方式
- 卢卡奇:认识论VS 布洛赫 存在论 审美性 无功利的,存在论 文学表现情感布莱希特的史诗剧与间离化理论 P6 - 00:01
- 【生平 作品】
- 1898 1918《巴尔》1920《夜半鼓声》1926 史诗剧 1956《三分钱歌剧》《屠宰场里的圣约安娜》《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伽利略传》《四川好人》《高加索灰阑记》《包待制智勘灰阑记》《所罗门断案剧》《酉阳杂记》
- 一、理论背景
- 社会背景 戏剧 资产阶级戏剧:①颓废派 ②激进 生存 异化;无产阶级戏剧:不成熟 ;布:人民戏剧
- 二、布莱希特戏剧观
- 1、教育剧 戏剧家=哲学家→呈现世界 改变世界→教育人民 对现实生活进行一种客观呈现
- 争议:缺乏娱乐性 娱乐VS 教育 寓教于乐
- 2、史诗剧
- 叙事剧 非亚里士多德戏剧 科学时代戏剧 反理性主义戏剧
- 亚剧 :(亚里士多德 模仿 真 沉浸.)情节性;观众被卷入戏剧中;消耗观众的能动性;出发观众情感;感同身受;采用诱导方法;急切关注戏剧结局;情节的必然性
- 史诗剧 :叙述性;观众成为观察者;激发观众能动性;迫使观众作出判断;探讨问题;采用说理方法;观察事物的进行;情节的跳跃性
- 核心:打破观众的共鸣体验,恢复关注思考能力→打破第四堵墙
- 3、辨正剧
- 《戏剧辩证法》内容、形式、演员→辩证
三、布莱希特的戏剧美学(间离化)
- 1、传统戏剧美学:共鸣 主客交融
- 2、布的莱希特:传统戏剧→顺应世界
- 3、间离化
- 使人既能认识对象,又保持陌生→陌生化→认识论
- 制造距离→破坏共鸣→以旁观者视角审视作品
- 方式:制造奇特、新奇→新的认识
- 让观众选择立场
- 演员高于角色
- 四、卢卡奇与布莱希特的争论
- 1、现实主义的出发点
- 卢→人本论(异化→总体性) 布:阶级论(阶级斗争)
- 2、对现实主义的理解
- 卢:再现 布:酷似真实 洞察本质
- 3、表现中心:事件 人物 卢:人物 布:事件
- 4、表现方法: 卢:内容 形式统一 布:内容高于形式
- 生平与著作
- 1943 工人阶级出身 1961 剑桥大学 利维斯→雷蒙德 威廉斯 1964 《文化与社会》《漫长的革命》1967《莎士比亚与社会》1968《共同文化的观念》 1969 牛津大学 1970《作为语言的身体》 新左派 1976 《批评的意识形态》《马克思与文学批评》 阿尔都塞 自上而下 1983《文学理论导论》《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1990《美学意识形态》1991《意识形态导论》1996《后现代主义的幻象》 2000《文化的概念》2003《甜蜜的暴力》悲剧→反抗2007《如何读诗》《人生的意义》2003《理论之后》→后理论2012《文学事件》事件哲学
- 一、文学本质问题(1983)
- 1、文学如同“杂草” 虚构性
- 文学无本质→出于某种理由赋予高度价值的作品→反本质主义
- 2、2012 五大“未相”《文学事件》
- 唯名论 →共相(本质)→符号
- 唯实论→共相→实体
- 文学的共相:虚构性、道德性、语言性、非功利性、规范性
- 二、文学的意识形态性质
- 1、文学→意识形态
- 原因 文学→观察世界的方式 特定时空背景 →文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
- 18世纪文学地位上升→资产阶级兴起→19世纪 浪漫主义文学 文学概念窄化(唯美) →19世纪后期→文学研究兴起 宗教衰落
- 2、反对反映论、自然主义
- 反映论→文学是意识形态的反映→庸俗反映论
- 文学意识形态形式挑战→揭露虚假意识
- 三、文学形式的意识形态性
- 语言(1)文学是有意义的结构
- (2)意识形态的变化→文学形式变化
- 四、文学生产与美学意识形态
- 1、文学生产方式 经济基础→上层建筑
- 文学→特殊的意识形态(上层建筑)
- 文学→特殊的生产方式(经济基础)
- 2、文学生产过程中的六大范畴
- 生产方式 :具体的一般的生产方式 ;文学生产方式
- 意识形态:一般意识形态 (占据主导地位);作者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形态
- 3、美学意识形态
- 感性学 诞生于18世纪 资产阶级兴起
- 美学:意识形式,又有某种抵抗性 马尔库塞 新感性学
- 五、政治批评
- 关注:文本的写作策略 →套路
- 詹姆逊的政治无意识理论 P8 - 00:12
- 马克思主义文论:1、经典马克思主义→早期:马克思 恩格斯→后继:列宁 普列汉诺夫 卢那察尔斯基 高尔基 梅林 布哈林
- 2、西方马克思主义:
①早期 卢卡奇 葛兰西;
②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本雅明 阿多诺 霍克海默 第二代:哈贝马斯);
③精神分析马克思主义:弗洛姆;赖希
④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阿尔都塞 戈德曼 马舍雷
⑤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布罗姆 萨特 梅洛庞蒂
⑥新英美派马克思主义:雷蒙威廉斯 (文化研究)伊格尔顿 詹姆逊
【基本生平及著作】
1934年 1954 哈佛大学 1956 耶鲁大学 1960 《萨特:一种风格的起源》1971《马克思主义与形式》1972《语言的牢笼:对结构主义和俄国形式主义的批评》1981《政治无意识:作为社会象征行为的叙事》→马克思主义三部曲 1984《后现代主义: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1985 →《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1986《处于跨国资本主义时代中的第三世界文学》1988《理论的意识形态》1998《文化转向》2015 北大:奇异性美学
一、《马克思主义与形式》
1、卢卡奇《小说理论》小说→史诗 小说代替史诗,具有不确定性
詹/杰姆逊 →卢卡奇→类型学→小说的形式
詹姆逊指出他忽略了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内容与形式不可分割
黑格尔 演变→绝对精神 内容→有自身的发展逻辑 内在形式:作家→内容→内在形式
二、《语言的牢笼》
1、结构主义语言学 :索绪尔
优点:摆脱了经验论;意义差异
局限:武断的判断→共时与历时的割裂 意义与历时无关 这个论点有点问题
2、对俄国形式主义的批判
文学语言的独特性:陌生化
优点: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区分→文学理论的先决条件→建立了等级制度→目标
文学史观→形式演变史
局限:形式 语言
3、结构主义→形成的系统 建立模式 强调整体性 局限性→静态
4、辩证批评
1、强调文本的作用→阐释:主导符码
2、多样性阐释→ 阐释 重写
生产 消费
3、结合社会背景
4、强调整体性 总体性
三、《政治无意识》叙事→社会象征
1、历史主义的困境
历史→实际存在的人类活动→客观的 可还原的 历史:不在场性→还原 通过叙事、文本
2、解决历史主义困境的方式
①文物研究 遮蔽了现实本身
②存在论历史主义 体验→创造 创造新历史
历史相对主义→否认历史确定性
③结构类型学→马克思主义
表层 :现象→多元 深层:本质 规律→单一
④尼采式反历史主义
3、政治无意识
政治是无意识的 →被改装、压抑的现实
无意识是政治的→文本 幻想→集体性无意识的欲望
一、后殖民主义基本观点
二元对立思维模式(东/西) 宗主国/边缘国
东方:被建构的东方→话语结构 超越二元对立→走第三条道路:多元
批评方法:文本的世界性;文本的生产性→作为阅读的文本/作为写作的文本(生产性)
赛义德 东方主义
二、第三世界的民族寓言
《处于跨国资本主义时代的第三世界文学》
背景:艾柯 文化冲突 ①征服 (教化 毁灭)②掠夺 ③交流
二战之后,殖民体系瓦解 →权力关系 西方中心主义依旧存在 →表面上文化交流 本质上文化领导权 →第三世界“失语症”
1995 曹顺庆 《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问题》
第一世界瓦解,关注第三世界 →詹姆逊
1、寓言理论
①寓言的本质:譬喻 象征 影射
言在此意在彼;表面相似性,潜在统一性;多义性
②本雅明的寓言理论 →德国17世纪巴洛克时代的语言风格
古典主义 →明白晓畅、生机勃勃世界 →象征
巴洛克时代 →混乱、残缺社会 →寓言 →不能用认同现实的方式呈现现实,所以只能用寓言的方式
落脚点:现代社会 →赋予寓言以政治维度
象征 与 寓言之间的区别:象征同一性;寓言:差异性 →指向总体性
③詹姆逊的寓言理论
寓言本质:“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再现论 碎片化、差异化的方式重建总体性;连结个体与社会的纽带
2、寓言的产生:资本主义社会的分裂
言意分离
①古典社会:个体与社会 →稳定、和谐 →历史为个人掌握
现代社会:动荡、分裂 →艺术 呈现碎片化、非主体化 →实现总体化:寓言
现代主义:私有制 弗洛伊德
现实主义:公共 历史 阶级 马克思
②分离原因
晚期资本主义社会 →阶级关系削弱
文本丧失革命性
③主奴辩证法:黑格尔
主:第一世界 奴:第三世界 《狂人日记》

3、民族寓言:
(1)政治与个人融合
《狂人日记》弗洛伊德:幻觉的形成 →重建 鲁迅 →重建社会 黑暗 吃人的社会
体现中国现实 狂人 →个人,实际上是社会
《阿Q正传》《药》吃 →中国
阿Q 被羞辱,自我辩护 →西方帝国主义 吃人
民族寓言:第三世界文本中体现出特有的民族国家焦虑
个人欲望打上民族国家烙印
独立文本与帝国主义搏斗的疤痕 果戈里《狂人日记》鲁迅 郁达夫《沉沦》
(2)知识分子
第一世界:局限在专业中 →丧失意义
第三世界:文化知识分子+ 政治知识分子
民族寓言 →重建第一世界的文化
三、反思
肯定 :民族寓言 →视角 把作品放到民族国家的视野 →历史化 《东京审判》《罗生门》1950 写作 权利的召唤
否定:悖论 分裂
男人能否真正理解女人?
三剑客:赛义德 斯皮瓦克 霍米巴巴
【生平与著作】
1942 印度 加尔各答 1955 1962 康奈尔大学保罗 德 曼 1967 《巨轮:叶芝诗歌中抒情之声的几个发展阶段》 《论文字学》
1976 翻译《论文字学》德里达 译者前言
1978 《女性主义与批评理论》
1981《国际主义框架下的法国女性主义》
1985《底层人的研究:结构历史编纂学》
《三个女性的文本与帝国主义批判》
1987《在他者的世界里》1988《底层人能说话吗》
1999《后殖民理性批判:当下正在消逝的历史》
2003论文集《一门学科之死》 2006《他者的亚洲》2012《全球时代的美学教育》
一、解构理论与解构实践
1、解构主义基本思想
结构主义:事物的背后都有一个稳定的秩序 差异性背后有共同性、结构→忽视复杂性和差异→中心化 权威性 迷恋
方式:避免形而上学→认识“真理”局限 →被压抑的他者 出场
2、对“他者”的解构
自我 →他者 (西方→东方)文明VS 野蛮
(1)反对中心主义的傲慢
德里达 列维斯特劳斯 土著 无言的等级逻辑
(2)摈弃个人特权
女性主义思想 →第一世界
(3)解构式阅读
文学 →可能性
3、对康德思想的解构
(1)对崇高的分析
美感→合目的性 无目的 崇高→ 无限的大 不合目的 合目的:道德伦理上的目的→痛感转化为快感
道德→绝对律令→普遍性
(2)预设理性人 粗陋人的差异
二、庶民研究
庶民、属下、底层人
1、对克里斯蒂娃、詹姆逊的反思
互文性《中国妇女》 西方的优越感,把东方女性当做一个课题 女性主义→女性的“他者”问题 2005《无穷动》女性内部差异可能大于女性与男性的差异
2、庶民研究
(1)庶民→(葛兰西)与无产阶级
缺乏主体意识(沉默)VS 主体意识
(2)对庶民话语的反思
印度 “庶民研究小组”→被遮蔽的历史
反思:本土知识分子→西方只是体系 与西方话语协商→对第三世界的遮蔽
悖论:“庶民” 无法回应→对“庶民”的研究(单向)
三、殖民话语批评实践
1、批评方法:消解中心
2、《简爱》女性主义 伯莎 野蛮人 死亡 男权立场
女性主义批评不由自主地复制了帝国主义
男/女 西方/东方 《鲁滨逊漂流记》
【生平与著作】
1949 孟买 1970孟买大学 1974 牛津大学 硕士 博士师从伊格尔顿
90 2001 哈佛大学 2002 清华 2010 北京大学
著作:1994《文化的定位》 论文集
主编《民族与叙事》《殖民者与被殖民者》《世界主义》《赛义德:继续对话》
索卡尔事件
一、霍米巴巴后殖民理论资源
1、对法农 赛义德的质疑1952《黑皮肤白面美》《黑人和精神病理学》
黑人 精神分裂 (想成为白人 被白人建构 )
巴巴 《质疑身份》殖民话语不稳定性→身份 不单向认同,而是异化
(2)赛义德 东方:被建构的 二元对立
2、精神分析:拜物教
弗洛伊德《性学三论》
恋物、拜物→欲望
恋足 儿童经验→对差异的补偿
3、福柯的话语理论
德里达 解构理论
(1)福柯→陈述→无法抵达对象→建构
(2)德里达 书写→线性 文本的原初意义→不存在
二、后殖民话语的混杂性问题(杂交)
1、混杂性提出
1984《作为奇迹的符号》 印度传教士回忆录 《福音书》殖民体系 《黑暗的心》
符号:英语书→拜物
(1)殖民话语的混杂性
混杂:不同文化接触→相互影响、渗透 瓦解对立关系→瓦解殖民权威
殖民者→矛盾 贬低对方;好奇对方
希望同化对方VS担心完全同化
(2)文化身份的含混性问题
流动→权威不存在
2、殖民话语的矛盾分裂
(1)二元对立的瓦解 殖民话语→并非单向流动 被殖民文化→无声抵抗
殖民话语的源头→纯粹→不可能 重新确立文化权威性
(2)重复:文化符号→不自信→英语书 拜物教
源于差异→害怕文化断裂;害怕文化受本土影响 焦虑
3、混杂性批评策略
(1)模拟→主 客 心理战 →似像非像 →对殖民文化本真性消解
(2)第三空间 →混杂空间 →无二元对立
文化差异→解释 文化认同,并非单向→相互协商
(3)身份协商 消除本质性 →不同身份混杂、协商 身份的流动性
三、霍米巴巴理论的反思
指责:精英主义 欧洲中心主义 《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2666》
(1)吉尔伯特 精神分析 二元对立再次复制 →混杂性 纯粹性
(2)阿赫默德
《文学后殖民性的政治》①忽视阶级 ②消费主义逻辑 特权→平等→阶级问题
(3)德里克 《后殖民氛围:全球资本主义时代的第三世界批评》 忽视→具体语境
憎恨学派
一、女性主义的理论主张
1、目标:父权制→二元对立 →权力关系
→瓦解父权中心主义
《性的创造》文化差异
二、女性主义的理论基础
思想 创作 (理论)——政治
1、马克思主义 阶级分析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商品剩余价值
2、精神分析
《女性气质》《此性非一》夏尔佩罗 《蓝胡子》《费切尔的怪鸟》禁忌 《阁楼上的疯女人》
3、解构主义
对二元对立 一切中心进行反抗 语言中心主义
三、女性主义的三次浪潮
起源:18世纪 《为女权辩护——关于政治和道德批评》
1、第一次浪潮(19世纪中——20世纪60年代) 异中求同 泰勒《女性的选举权》
巴霍芬《母权论》穆勒《妇女的屈从地位》
伍尔夫《自己的一间房子》AO3
波伏瓦《第二性》朱丽叶米切尔《妇女:最漫长的革命》《睡美人》
2、第二次浪潮:20世纪60—80年代
同中求异→英美派VS法国派 实证研究 VS 理论研究
(1)法国派
西苏 《美杜莎的笑声》伊瑞格瑞 《此性非一》《他者女人的窥镜》克里斯蒂娃《诗性语言革命》《恐怖的力量》《符号学》
(2)英美派
肖瓦尔特 《她们自己的文学》《走向女性主义诗学》《荒野中的女性主义文学》
凯特 米莱特《性政治》费尔斯通《性的辩证法》《她的国》《使女的故事》《证言》
吉尔伯特《阁楼上的疯女人》安妮特克罗德尼《为女性主义批评下定义的几点想法》戏谑的多言论 劳拉莫尔维《视觉快感与叙事电影》
芭芭拉史密斯《迈向黑人女性主义批评》 陶丽 莫依《性与文本的政治》玛丽雅克布斯《阅读妇女》
3、第三次浪潮(1990——今)
异种求异:边缘女性
贝利卡 洛克《女性主义告白与面貌转换》
艾米理查兹《少女宣言:女孩、女性与未来》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目标:①挖掘女性书写传统②分析女性写作中的象征手法③重新发现古典文本④从女性视角全新解读作品⑤抵制文学中的性别歧视⑥增强关于性别政治的认识
《醒来的女性》
第十三讲:西苏的“身体写作”与伊瑞格莱的"女人腔”
西苏 生平著作1937 1968《乔伊斯的流放》
1975《美杜莎的笑声》1976《阉割还是斩首》
1、身体写作:
身体美学 基督教:灵肉分离 笛卡尔:身心二元关系 心:理性 尼采:身体是人的存在的根基 梅洛庞蒂:身体是一种前意识 福柯:身体政治
(1)“身体书写”的内涵
女性作家以自己的身体为主要叙述对象→表现自我→挑战父权
女性处于失语状态 李清照 →“失身”
(2)“身体书写”的目的
A、①对二元论的超越 ②身体与书写的关系 (传统:身体是书写对象 西苏:身体是写作的动力 写作是一种释放身体的途径
B、消解男性中心主义
(3)身体书写的内容
A、女性主体 身体 合二为一 审美主体 ,书写女性的欲望、经验、感受
B、书写渗透在身体之中的灵魂
身体绝非物质→身心合一 灵魂 《黄色壁纸》
C、书写语言 女性特质的语言 反理性 无规范 具有破坏性 反父权制
女书 私人语言
(4)“身体书写”的英雄
林白 陈染→审视女性 2000卫慧《上海宝贝》木子美事件 →迎合了消费主义 商业社会(资本主义 父权制)
(5)“身体写作”的理论局限
未能提出一种具体的 切实的写作方式
2、两性性:另一种双性同
(1)伍尔夫的“双性同体”
男女互为主体→和睦 消解权力结构 《奥兰多》→反本质主义者 反生理决定论
(2)西苏 另一种双性同体
女性的生理性别是一个决定条件
女性特性→两性性 既能认同男性,也能认同女性 双性同体只有女性有,男性没有
男性:单一性
影响男性的小说比较单一,影响女性的书籍比较多样
二、伊瑞 格莱
生平 著作:1973《错乱的语言》1974《他者女性内视镜》1977《此性非一》
拉康
1、女性性别特征:女人腔
(1)反对弗洛伊德《女性气质》→阳具中心主义→绝对的“一” 忽略了女性的身体
女性快感多元性
(2)反对洞穴之喻
洞穴内 →虚假 洞穴外→真理 中间的通道是最重要的,但柏拉图并未提出来 ,所以反对二元对立
2、女性的身体价值
(1)市场→女性身体 商品 剩余价值
(2)女性社会角色 母亲 处女 妓女
一、肖瓦尔特的女性主义批评
【生平与著作】1941 1970获得博士学位
1971《女性解放与文学》1977《她们自己的文学》—从勃朗特到莱辛的英国女小说家
1979《走向女性主义诗学》1981年《荒野中的女性主义批评》1985年《妇女 疯狂 英国文化》1990《性欲无政治状态》1991《姐妹们的选择》2001《创造女性自我》
1、她们自己的文学
(1)核心:挖掘女性文学传统
女性文学传统→亚文化
(2)女性作家创作的三个阶段
A、女人气(阴性阶段)→模仿当代男性作家 冒名 匿名 假名→创作焦虑 (渴望成功 不像是女人) 勃朗特姐妹
B、女性主义阶段→批判抵抗 既有价值观
女性气质被歪曲 女性作家拒绝男性价值标准
不要试图跟人辩护
C、女性阶段 遵循女性自身的写作风格
特点:无特点 阶段划分:过分概括
2、走向女性主义诗学
(1)女性主义批评的两大类
作为读者的女性 符号→文本意义 (女性形象、意识形态)
作为作家的女性(文学生产 文学史 主题 类型)
文学伦理学 批评 为什么会形成这种现象
(2)批评实践
托马斯哈代 《卡斯特乔市长》对小说评论的评论 欧文豪
3、荒野中的女性主义 荒野:女性文化 福地→未来构想
英国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压迫
法国女性主义:精神分析→压抑
美国女性主义:词语文本→表达
女性主义批评理论四种模式:
①生物学批评模式:性别差异与文本的关系
②语言学批评模式
③精神分析批评模式:作家的心理和创作过程
④文化批评模式:社会 经济 历史
4、《我们自己的批评》文章
女性主义批评发展阶段:
①双性同体诗学
②女性主义美学→女性创作
③女性批评→阅读
④女性本源批评 后现代
⑤性别理论
二、米利特《性政治》
【生平与著作】
1934 1970《性政治》2017去世
1、“性政治”含义
两性关系 →政治→权力
(1)两性不平等的起源:父权制
两性差异→分工→建构
(2)两性真正差别:文化,而非生物
体现:经济、教育
2、性政治历史发展
19世纪30年代→20世纪60年代
1830—1930 性政治革命发展时期
1930—1960 性政治反革命时期
家庭
3、性政治的文学反映
劳伦斯、亨利米勒、诺曼 梅勒、让 热内
《查泰勒夫人的情人》《儿子与情人》《美国梦》
抵抗式阅读→反思性
【生平与著作】
1943 1969 莎士比亚研究专家
1975 提出“新历史主义”
1980《文艺复兴时期的自我塑造》
1882《文类》前言 使用了“新历史主义”的概念
1983 主编《表征》1988《莎士比亚的商讨》
1990《向灾祸声讨》1997 哈佛大学
2001《炼狱中的哈姆雷特》
一、文艺复兴研究
(一)研究背景
1、形式主义的衰落 英美新批评→针对对象
文本 超历史
2、后现代主义→针对对象
反中心 →困惑→人性、意义 价值
(二)研究意图
打破历史/文本二元结构
文学作品本身即是历史
①将文本看作历史的一部分 民族国家 想象共同体②将历史看作权力争夺场域(文学)
(三)研究宗旨
反形式主义→重申历史维度
反泛文化学→文学对历史的制约
反后现代→历史与意识形态 权力话语的关系
(四)自我造型(形塑)
主体意识→主体性
自我:个体生存感受 社会历史文化形塑 微观权力
旧历史主义与新历史主义区别
新历史主义:历史的文本性(历史与文本有相同的价值) 文本的历史性(社会历史)
旧历史主义:理解事物→放置在背景当中
人类行为→社会基础 鲜明的认识论色彩
新历史主义:关注事物的形成过程
文本与历史同等视角(都是文本)
解构文学与历史的二元关系 (诧异性 断裂性)
大范围检查不同的文本
(二)文化诗学→新历史主义
1、界定
文学文本视为文化政治的产物
历史、社会 权力关系的研究
2、特征:跨学科性 文化的政治属性 历史的意识形态性
(三)基本内涵
1、文化诗学是文本阐释的文化理论实践
人类一切活动都视为 文化文本
历史与文本之间存在互文性
2、文化诗学强调文化的整体性
文化→流动性 抑制性
3、从大历史到小历史 →视野 微观细部上→寻找新的概念
童庆炳→文化诗学 不一样
文本 :语言 修辞 符号
历史
新历史主义偏重历史,童庆炳的文化诗学两者都重要
(四)新历史主义(文化诗学)评价及影响
1、体现了对待历史的辩证眼光 对二元关系
2、跨学科杂交品质 批判姿态
3、以文学与非文学两个维度解读作品
4、尚未定型、可能性
问题:①对待历史的态度→历史的文本性→叙述 ②隐含的意识形态
文学批评的公共性 如何可能
新历史主义主义的基本理论:
①强调历史的文本性(历史性与文本性的制衡)
②单线历史的复杂化和大写历史的小写化
③客观历史的主体性 必然历史的偶然性
④历史与文学的意识形态化
新历史主义的批评方法:
①强调批评者发挥主体意识
②奉行“逸闻主义”,挖掘深层文化意义
③捕捉历史真实
④历史解释的“语境化”“生活化”
【海登怀特生平与著作】
1928 1966 论文《历史的重负》
1971论文《克罗齐和贝克:影响力政治笔记》《批评文化》《非理性与历史知识的问题》
1972《野性的形式:思想考古学》《什么是历史体系》《历史中的阐释》
1973著作《元历史 十九世纪欧洲的历史想象》
1978著作《话语转喻》1999《比喻的现实主义》2004
一、元历史
背景:历史认识论的危机
历史哲学:思辨的历史哲学→对历史过程的反思(维特 黑格尔)
分析批判的历史哲学→历史的知识性质:(人文主义:维新派 :普遍规律不可能→科林伍德)
科学主义:实证派→普遍规律→1942 亨普尔《论普遍规律在历史学科中的作用》
1、元历史的定义
方法原则:历史的阐释框架→说明历史的发展进程、规律
历史不是偶然事件的展开→连续性
(1)历史事件与历史事实的区分
存在和发生的现象(可经验的、唯一的给定的、历史记载、证据可以证明) VS 对历史现象的描述(主观的、多样的、不稳定的、存在于思想、语言和话语当中)
联系:事件靠语言转换成事实 工业革命
(2)真实、虚构→重新界定
文学 :想象的 史学:实证的
2、元历史的理论体系:转喻理论
从语言学角度看历史
历史具有诗性结构
(1)作为语言结构的历史
将历史看作是一种语言结构→把握历史真实→历史的诗性真实
(2)转喻理论:历史诗学的语言学意涵
转义→修辞→比喻 背离字面意思,用不同的符号进行指称 叙述→转义
历史叙述的转义:历史的深层结构诗性(转义)、因果阐释→失败→追求逻辑同一性
(3)历史话语的三种阐释策略、四种表达方式
A、反讽三种阐释策略
情节叙事 形式论证 意识形态论
B、四种表达方式
隐喻 转喻 、提喻、反讽
二、文化批评理论
1、启蒙运动文化观念的缺陷(权力)
文化专制 理性→历史进步观 (理性本身就是非理性的)文化等级
2、历史的文本化
(1)文本是历史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2)历史书写的语言特性决定了历史作品的文本性
(3)历史文本的意义不具有透明性
文本意义、作者意图
三、对新历史主义的辩护
1、双重冒犯
误读:文化、文学→历史(阶级) 误读的原因:双重冒犯→文学领域 历史领域→跨学科
2、多重方法
主导地位的学科范式→颠覆
四、新历史主义的批判
①时间的空间化危险 ②再度虚构 ③成果零碎

================2022.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