佐治敦的红虫(long)军械库(四):钢的雨(上)
本来这次更新写的是天马虎系列,不过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天马虎系列的资料考证相当困难(且头疼),找了好长时间以后还是觉得缺了点什么,再加上这段时间期末了非常忙,所以咕咕了一段时间... 既然有空了,那正好借着前段时间关注度很高的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冲突,写一下这次冲突中曝光度较高的MLRS。
在现代军事装备中,火箭炮一般代指的是“多管火箭炮”或MLRS这类用于在远距离上对较大区域进行打击/火力压制的武器。多联装的火箭类武器目前已知的最早使用案例要追溯到中国宋代,不过古代的“火箭”非常简陋,确切来说应该叫作“火箭助推箭”,一般是在一根弓箭上绑上一支火箭,通过一次性发射大量的火箭杀伤大量聚集的敌人,这类武器有相当多的种类和大小,可供单兵/阵地战使用。当然这样的杀伤效果和武器精准度极为感人,与其说是杀伤敌人起到的更多还是威慑作用,毕竟在古代面对几十上百根喷着火,漫天朝自己飞来的箭矢很少能有几个人能做到淡定无视的。
相较于简陋的古代火箭,现代意义上的火箭弹出现于19世纪的英国,这些火箭弹被定义为能以自身(火箭发动机)作为动力投放弹头或战斗部的非制导火炮类武器。不过火箭弹的大规模使用一直要到20世纪上半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从远程的覆盖射击到中近距离的火力支援,参战的主要国家基本都有使用火箭炮的记录,其中包括了苏联的BM-13“喀秋莎”系列火箭炮,德国的Panzerwerfer和美国的谢尔曼“管风琴”等著名装备。多管火箭炮最大的特点,便是传统火炮无法企及的一次性投放多枚弹药的爆发能力,这使得多管火箭炮拥有着无与伦比的大面积目标覆盖和压制能力。二战后,随着军事科技的进步和新时代战争的需求,多管火箭炮也在不断的改善和进化。在各国中,苏联作为二战中大规模使用火箭炮兵的佼佼者,自然便走在了众人的前列。
1947年,苏联武装部队高层认为需要一款新型大口径多管火(箭)炮用于军一级的远程支援火力以压制大范围内的敌方目标,于是由位于莫斯科的国安部牵头开始着手代号为“M-31A”的新型武器系统的研发工作,也就是后来我们所熟知的BM-24系统。新的武器系统采用了240.6毫米口径的新型火箭弹,为了满足军方对于火箭精度的要求,新的火箭弹采用了二战德国所使用的倾斜式喷管设计,该设计使得火箭弹在发射后可以实现自旋从而提高精度;发射车底盘则选用了非常成熟的ZIL-151 6x6卡车底盘(后期换成了ZIL-157),整体来说非常类似于苏军于二战中使用的BM-31-12 300毫米火箭炮。发射车本身以及其配套的火箭弹与引信的设计工作进行的非常顺利,其中240毫米口径的火箭弹代号为M-24,而其使用的引信代号为B-361,发射车辆本身则被赋予了BM-31A的代号。1950年,经过整合的新系统样车和测试用弹药被送往了苏联中央射击场进行军方的测试评估工作,与之进行对比的正式正在苏军中服役,预计将被新系统取代的300毫米BM-31-12火箭炮。测试的项目包括火箭发射车与弹药的整合度,整体系统的使用可靠性和杀伤/压制效果等,在时长数月的测试工作中,新系统不负众望,达到了设计要求,并于次年(1951年)开始了大规模的生产,正式的代号为BM-24,其发射车辆代号8U31。作为苏军军一级的支援火力,苏联机械化部队给每个军配属了54辆BM-24发射车,为了满足不同部队的需求,一部分BM-24发射车采用了AT-S中型履带式火炮牵引车作为底盘,这批BM-24被称为BM-24T,主要装备给了苏军的坦克部队,相对于常规的发射车,BM-24T拥有更好的越野能力并能够跟随坦克部队一同开进,当然其生产成本也更高,此外不同于卡车底盘的BM-24发射车,BM-24T放弃了继承与BM-31-12的圆笼式定向管,采用了与BM-13类似的管式定向管。作为二战后第一款大规模装备苏军的多管火箭炮,BM-24仍然拥有着大量二战装备的外形特征:极具辨识度的12根圆笼式导向管分为两层被安装在了ZIL-151卡车底盘后部的转向底座上(转向范围为+-70度),且为了减少火箭弹的横向散步仅有第9,2,11和4号导向管为平行布置,其余导向管之间略有角度(4到7度)并形成了一个扇形分布。不同于战后主流的MRLS,圆笼式的导向管显得较为简陋,与其说是“管”,更像是多根金属条和金属环所组成的“笼子”,每根导向管都有一套简易的机械机构用于锁定火箭弹在管中的位置;在发射架的左后部设有简易的观瞄设备,由于没有电机,炮组需要手动调整发射架的角度。车辆前部的驾驶室则在挡风玻璃上安装了防爆屏障,用于在发射时保护驾驶室免于火箭尾焰袭扰,卡车的油箱同样也得到了保护。总的来说BM-24发射车的各项操作都相对简单,作为一款自行式的MRLS,其拥有较好的机动性和较短的发射反应时间,在进入发射阵位后最快2分钟左右便可开始发射,发射时炮组可通过导线在车后约80米处遥控发射或在车辆驾驶室内完成操作,一轮12发火箭弹能以齐射的形式在6到8秒内被打出;火箭弹装填时,则需要炮组手动将火箭弹从弹药车卸下并抬起推入导向管内,因此炮组人数为6人。BM-24所发射的240毫米口径火箭弹主要为M-24F和MS-24系列,其中M-24F为高爆战斗部(19kg装药),MS-24则为白磷燃烧弹,此外还有可携带沙林毒气的弹种,在1962年增程型的M-24FUD和MS-24UD开始装备,其射程从原先的约10km增加到16+km,但为了增加射程其装药量减少到了12kg。BM-24于50年代初作为苏联军事援助的一部分被提供给了朝鲜人民军并与BM-13系列火箭炮一同参与了朝鲜战争后期的战斗。此外BM-24还被广泛提供给了各个华约国家与部分中东和非洲国家,于上世界后半叶广泛被投入使用,其中部分阿拉伯国家装备的BM-24在中东战争中被以色列所缴获,以色列人在BM-24的基础上造出了MAR-240火箭炮,其使用了行将被淘汰的谢尔曼坦克底盘取代了卡车底盘,由于底盘承载能力的增强一辆MAR-240发射车拥有36根导向管并发射以色列自行研发的新式火箭弹,其射程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在游戏中,BM-24中国,朝鲜,东德和波兰卡组的支援栏中出现,除波兰外均为早期型号的BM-24(8U31)发射车,波兰则标明为后期更换了底盘的BM-24M(2B3),不过奇(魔)怪(法)的是,从年代上看游戏中的波兰BM-24M时间却是最早的,和中国的BM-24并列,更换的车体也并没有什么数据上和早期型号的区别,反倒是中国版BM-24的续航里程比其他三个高出了30... 此外四款BM-24武器卡上装备的弹药均为MD-24-F,这是一款增程型的高爆装药火箭弹,但欧根星上它们魔法的变成了燃烧弹战斗部,且中国版的还是类似于TOS的云爆弹效果(8HE)... 总的来说,游戏中的BM-24射程较近且散步圈巨大,往往需要多辆进行齐射才能获得较好的目标覆盖效果,除中国版外的BM-24由于燃烧弹机制问题较难以消灭城区或林地里的步兵单位,因此除非使用了年代限定的卡组或实在需要曲射火力支援否则并不推荐使用(中国版倒是因为没啥别的能用可以试着带带,中单或红龙均可,红龙优先带中国版)。以色列的魔改MAR-240相比原版的BM-24备弹量直接翻了两番,在射程和精度相似的前提下大大提高了单车的压制效率,换装了谢尔曼车体后防护能力也稍有提升,总的来说比原版的BM-24好用不少,价格也没有贵很多。





60年代初,为了进一步满足火力投送的需求,苏联开始研发了BM-21系列火箭炮,最为经典的BM-21系统分为多个部分,其中发射车代号2B5,其通常被安置于一台乌拉尔375D卡车底盘上(70年代末换成了乌拉尔4320,换了底盘后被称为BM-21-1,也是现在最常见的版本),这款6x6的卡车底盘赋予了它非常不错的公路机动性,180马力的发动机使得发射车的公路时速可以达到75kph;而在驾驶舱后便是整套系统的核心:以长方形布局的40管火箭发射器被平放于车身后部,作战时将会被升起以获得必要的武器仰角,也可以旋转向不同的角度发射。与发射车相配套的,还有代号9T254的弹药车,同样是基于乌拉尔375底盘,每辆弹药车可以携带60发备弹,而整套BM-21系统(发射车+弹药车)在苏军中的代号为9K51。总的来说,BM-21是一款操作起来较为简单的火炮系统,一个三人的车组在3分钟内就可以完成射击准备,作为一款曲射武器,BM-21可以通过位于发射架左后方的PG-1M全景望远镜和K-1准直器进行瞄准,在确认射击诸元并固定好发射器角度后,由车组在发射车驾驶室内或车后的一根64米长的导线完成击发,此外车组还可以选择发射的模式,从单发射击到数秒间隔的多组射击皆可,最快射速下,40发火箭弹可以在20秒内被齐射出去,在发射完成后,BM-21收起到再次机动的时间也不超过2分钟。早期BM-21所使用的是2.9米长的M-21OF火箭弹,后续各种弹长根据弹种型号不同从1.9到3.3米不等,M-21的射程可以达到20公里,重新装填时,火箭弹需要依次从导向管的后方装入。为了提高精度,导向管的内部刻有膛线,可以使火箭弹在空中自转以获得稳定性并提高精度,在火箭弹弹体后部还有4片折叠的弹翼用于稳定弹道,从而取消了二战以来的倾斜式尾喷管设计。BM-21发射的火箭弹可以装备多种战斗部,包括了高爆,破片战斗部,反坦克子母弹或是烟雾弹,其中常见的高爆战斗部质量通常为20kg,此外该火箭还可以作为地雷的布撒器,向一片较大的区域布置反人员/反坦克地雷或是向战区部署无线电干扰器甚至发射反蛙人水下战斗部,后期在对火箭弹进行了改良后,其射程能提升至30公里。
原版的BM-21作为华约阵营中装备数量最大,装备范围最广的MLRS出现在除了中国,捷克和南斯拉夫的所有的红方卡组中。不过不同国家的BM-21在游戏中使用的是不同的弹药类型:苏联,东德,波兰和朝鲜版BM-21使用了基础的高爆战斗部(M-21OF)而芬兰的BM-21则使用了反坦克榴霰弹(下图的9M217),两种弹药除了战斗部类型不同外在射程和其他数据上没有明显区别。原版的BM-21在游戏中无论是高爆版本还是反坦克版本出场率都并不高,由于较小的威力和较慢的射速,BM-21高爆弹的压制/杀伤效果不佳,反坦克版本也受制于较低的穿深难以对目标造成实质性伤害,且红方卡组一般来说不缺少MLRS的选择,因此大片BM-21齐射的壮观场面一般只能在10V10的游戏中由“Arty noobs”呈现。



作为冷战期间最为经典的苏制武器之一,BM-21参与了60年代以来世界上的几乎每一次大规模军事冲突,其第一次亮相是在1969年的中苏珍宝岛事件中,苏军使用了大量BM-21火箭弹对我方控制的争议地区进行了火力覆盖,其凶悍的火力和高强度的覆盖都给我方人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后来的中越自卫反击战中,PLA缴获了部分越南方面的苏援BM-21系统,后来通过仿制成为了PHZ-81多管火箭炮,与苏联原版不同的是,PHZ-81采用了中国自己的陕汽SX2150卡车底盘,并为驾驶室车窗安装了防爆屏障,目前仍然有相当数量的PHZ-81服役于PLA当中,作为旅级的支援火力,不过正在逐步被替换成更新的122毫米箱式火箭炮。
游戏里PHZ-81填补了BM-21在中方卡组中的空缺,由于基本上就是BM-21的翻版,基础数据上几乎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因为底盘不同续航力倒是比原版BM-21稍低了些。其使用的弹药也是芬兰BM-21同款的9M217反坦克榴霰弹,使用起来和芬兰版完全一样,不过对于远程曲射火力较为薄弱的中国单卡来说,算是聊胜于无的一种补充,目前游戏中的出场率并不算高。

和几个主要的苏联加盟国一样,捷克作为位于冷战最前线的国家之一一直希望能够完成主要武器的自给自足并替换掉手头上老旧过时的装备以应对时刻可能发生的战争,这众多的项目之一便是基于BM-21用于替换RM-50多管火箭炮的RM-70。作为本土化的一部分,捷克人将BM-21的乌拉尔375D 6x6底盘换成了太脱拉T813 8x8底盘,更换底盘后的RM-70虽然发射架上的火箭弹数量仍是40枚,但更大载重量更高的底盘使RM-70能够多携带40发备弹,存放在发射架与驾驶室之间的位置,在新底盘的加持下,即使增加了备弹量,其机动性和续航力都几本与原版BM-21保持一致。除了备弹的增加外,RM-70发射车辆的驾驶室也得到了更好的防护能力,这包括了一定的装甲防护,挡风玻璃前部的防爆屏障以及驾驶室的三防能力,驾驶室顶部还开有额外的舱门,可作为逃生出口,也可在舱门处安装一挺自卫机枪(一般是PKT),值得一提的是RM-70的驾驶室前部还能根据需要加装一套推土铲,用于构筑自己的发射阵地或是清除道路上的障碍。还有一款基于太脱拉T815底盘的RM-70,其并没有对驾驶室进行装甲保护,这款改型也被称为RM-70M。弹药方面,RM-70基本上兼容BM-21上的各式苏制122毫米火箭弹,也可以发射捷克本国生产的一系列122毫米火箭弹,其射程取决于所使用的弹药种类,从11到20公里不等。除了捷克自己外,RM-70还广泛出口多国,其中就包括东德,波兰,芬兰和朝鲜。
游戏中上述的几个使用国除了朝鲜外都在卡组中获得了RM-70,虽然也是仿自BM-21,但RM-70在游戏中的性能提升明显:车体正面获得了一点装甲,稍稍提高了对轻武器的防护能力;由于采用了更大的底盘,发射车可以携带双倍的弹药(80发),强化了持续作战的能力并减轻了补给的负担;车顶增设了自卫机枪,稍稍提高了生存能力;最重要的是其射速变快了,压制能力有了显著的提升。唯一的退步就是更换底盘后的续航力变短了,不过对于这样的后方炮兵单位并算不上什么重大缺陷且其行驶速度有所提升。游戏里东德版RM-70使用的是和原本BM-21相同的M-21OF高爆战斗部,波兰和捷克版均采用了9M217反坦克战斗部,不过不知为何穿甲能力相比使用相同弹药的BM-21几乎翻倍而芬兰版则使用的是写作M-21OF的燃烧弹战斗部。总的来说RM-70称得上是BM-21的终极版本,非常适合大规模的去压制对手掩护己方进攻,其出场率也明显高于BM-21/24。





1970年代末,并不满足于BM-21的苏军推出了自家多管火箭炮家族中的最新型号BM-27“飓风”(Uragan),作为一款口径更大(220毫米)的多管火箭炮,BM-27与BM-21并非替代关系,而是相互补充的产品。从外观上来看,BM-27采用了ZIL-135系列8x8卡车底盘用于应对整个系统更大的重量,新底盘带来的空间更大的6人驾驶室,新的驾驶室拥有了贴近时代背景的三防能力,此外驾驶室还安装了可以升起的防爆屏障用于保护座舱与乘员。除了驾驶室的变化,ZIL-135最有趣的特征是其安装了两台发动机和两组变速箱以驱动重达20顿的BM-27发射车,在此加持下,其公路速度达到了65kph。由于口径的增大,发射车后部的发射器导向管数量由BM-21的40管减少为16管,布置方式也由先前常见的长方形布置变成了类似金字塔式的三层布局,其中下方的两层各有6管,最上方的一层仅有4管,此外为了射击稳定性,BM-27在发射时需要将发射车后部的两个支撑腿放下以稳定车辆。和BM-21一样,BM-27仍然使用的是PG-1望远镜作为观瞄设备,6人的车组可以在3分钟内完成系统的发射准备,在20秒内完成弹药的齐射并在三分钟内收起恢复机动状态,此外驾驶员还会配给额外的夜视设备用于夜间机动。相较于小口径的BM-21,更大的口径带来的是射程和威力的全方位升级,BM-27的射程可以达到35公里,其发射的220毫米火箭弹所携带的战斗部质量超过了90kg,这在进行地雷布撒作业时的效果尤为突出,一枚火箭弹最多可以搭载312枚PFM-1反人员地雷,一辆BM-27就可以布撒出一片面积可观的雷场,苏军在80年代于阿富汗的军事行动中曾用BM-27部署了相当数量的地雷。除了发射车(9P140)外,BM-27系统还包括了同底盘的9T452弹药补给车,考虑到220毫米火箭弹接近300kg的自重,其自带了重新装填所需的吊车与16发备弹,可以在20分钟内完成对一辆发射车的重装填工作。目前BM-27仍然在俄罗斯等前苏联成员国中大量使用,包括东德和芬兰,并有相当数量的BM-27至今仍活跃在中东战场上。
游戏里拥有BM-27的国家为苏联,东德和芬兰,其中苏联和芬兰版使用高爆弹,东德使用反坦克榴霰弹,不过两者的弹药型号标注是一样的... BM-27相对于BM-21系列射程翻倍,高爆弹威力提升近一半,但较少的单轮投射量限制了其杀伤效果,好在射程较远的优势能弥补一下精度的问题;反坦克版本的穿甲能力是硬伤,甚至不如魔法的反甲版RM-70,加上投射量小的问题,缺陷较为明显,此外这三个国家都不缺乏远程的曲射火力,往往会有更好的选择存在,所以两个版本的BM-27在游戏中都不太常见,非要去使用的话,高爆版本的泛用性和使用效果更好一些。




为了进一步的加强对集群的软目标或装甲目标的打击能力,苏联方面从80年代初开始了新一代大口径多管火箭炮的研发,1983年尚在研发中的新型MRLS首次被西方情报系统所察觉,其口径被判别为280毫米左右,大于苏军中刚服役不久的BM-27,这便是著名的BM-30 或9K58 Smerch(即“龙卷风”)。和西方在80年代早期的情报不同,BM-30的口径达到了300毫米,更大的口径意味着更远的射程和更强的威力,BM-30发射的9M55系列火箭弹可以将超过240千克的战斗部投送至70公里外(后期型的9M528射程可达90公里),其战斗部包括了常规的高爆/破片战斗部,反坦克子母弹,反人员/反坦克地雷布撒器甚至凝固汽油弹(温压弹)。随着口径的增大,单辆发射车的备弹量也从BM-27的16枚进一步减少到12枚,由于弹药重量和体积上的增加,BM-30采用了常见于苏制战术导弹/防空导弹发射平台的MAZ-543M 8x8作为底盘(早期型号使用同系列的MAZ-79111),这款研发自60年代久经考验的越野底盘载重量可达到20吨以上,而由一台发展自坦克引擎的D12A-525柴油发动机足以驱动这台全重超过40吨的庞然大物在公路上达到60kph的极速。和BM-21/27不同的是,BM-30发射车的乘员舱被分为了两个部分:位于左前方突出的驾驶室和位于后部的乘员舱,乘员舱的位置高于驾驶室,因此也可以获得前向的视野,车组成员可在乘员舱内完成武器的操作和发射。在武器操作方面,BM-30和前辈们一样贯彻了火箭炮兵“打了就跑”的理论基础,整体设计显得效率极高:一个三人车组在3分钟内便可完成发射准备,40秒内完成武器的发射并在3分钟内收起发射车辆撤出阵地,凭借着远超传统火炮的射程和快速的发射/转移操作,BM-30在理论上可以获得极佳的生存能力。除了9A52(9A52-2)发射车,BM-30系统还包含了9T234-2运输/装填车(备弹12枚),PM-2-70后勤保障车和9F827/9F840训练教具,在9T234-2的帮助下,一辆发射车可以在20分钟内完成武器的装填。正好这段时间在纳卡地区的冲突中,BM-30火箭炮在参战双方似乎都有使用,因此我们对这款武器在现实中的表现也能有大概的认识,尤其是在社交网络上很常见的所谓“火箭弹哑弹”的照片,其实那多半是BM-30使用的子母弹药被抛洒出去后,燃料耗尽落在地面的推进段。
在游戏里,BM-30作为苏联卡组的特有装备,发射的也正是反坦克榴霰弹,仅仅一辆BM-30的一次齐射就可以覆盖相当大的一片区域,一个非常常见的战术便是在多人对局中,通过预判对方的部队走位,开局使用BM-30对对方的必经之路进行火力覆盖,往往能取得非常不错的效果,由于BM-30威力高过一般的榴霰弹MRLS,即使是重甲单位也能被重创甚至秒杀,此外较大的覆盖范围也让BM-30相对于美国的盲点神器ATACMS容错率更高也更易上手,在多人对战的苏联卡组中非常常见BM-30的身影,不过较少的数量意味着必须小心使用。




由于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UP因为种种原因拖更了许久,在这里向大家道个歉,在这之后会尽力保证更新的,请大家放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