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帕累托最优

2019-08-31 13:06 作者:黑月白骑  | 我要投稿

帕累托最优

  帕累托最优也称为帕累托效率(Pareto Efficiency)、帕雷托最佳配置

  是博弈论中的重要概念,并且在经济学, 工程学和社会科学中有著广泛的应用。
  帕累托最优是指资源分配的一种理想状态,假定固有的一群人和可分配的资源,从一种分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变化中,在没有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使得至少一个人变得更好,这就是帕累托改进或帕累托最优化。帕累托最优的状态就是不可能再有更多的帕累托改进的馀地;换句话说,帕累托改进是达到帕累托最优的路径和方法。帕累托最优是公平与效率的“理想王国”。
  帕累托最优回答的是效率问题。从社会福利角度出发,用效率来评价总体经济运行有其合理性,因为如果资源配置未达到帕累托最优,那麽,总有一些人能改善境况而没有人会受损,也就是说,社会福利总量肯定能上升,那麽通过一种恰当的分配或补偿措施,能使所有人的境况都有所改善。
  注意的是:我们可以判断一种状态是不是帕累托最优,但我们却不能将两种帕累托最优进行比较。换言之,如果两个都是最优,那麽,哪一个更优?经济学没有办法判定。也就是说,如果要判定哪一个更优,需要加入经济学之外的东西——价值观。


一般来说,达到帕累托最优时,会同时满足以下3个条件: 


  交换最优:即使再交易,个人也不能从中得到更大的利益。此时对任意两个消费者,任意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是相同的,且两个消费者的效用同时得到最大化。
  生产最优:这个经济体必须在自己的生产可能性边界上。此时对任意两个生产不同产品的生产者,需要投入的两种生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是相同的,且两个生产者的产量同时得到最大化。
  产品混合最优:经济体产出产品的组合必须反映消费者的偏好。此时任意两种商品之间的边际替代率必须与任何生产者在这两种商品之间的边际产品转换率相同。 


  帕累托最优是以提出这个概念的义大利经济学家维尔弗雷多·帕累托的名字命名的, 维尔弗雷多·帕累托在他关于经济效率和收入分配的研究中使用了这个概念。
  如果一个经济体不是帕累托最优,则存在一些人可以在不使其他人的境况变坏的情况下使自己的境况变好的情形。普遍认为这样低效的产出的情况是需要避免的,因此帕累托最优是评价一个经济体和政治方针的非常重要的标准。

  相比之下零和则不同,零和是双方的损失和获得相加为零,而帕累托最优,则是在在没有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使得至少一个人变得更好。



消費的帕累托最優 

  帕累托最優要求產品在消費者之間的分配達到最優。

  按照帕累托最優標準,消費意義上的帕累托最優應該是兩個消費者所擁有的任意兩種商品之間的邊際替代率相等。當這個條件滿足時,消費者已經不可能通過改變產品的分配使一部分人的效用增加,同時又不使其他人的效用減少,這正是帕累托最優的判斷標準。


生產的帕累托最優

  帕累托最優要求生產要素在不同產品部門的投入達到最優。

  對於兩種產品而言,生產兩種產品的兩種要素的邊際技術替代率相等。當滿足這個條件時,生產要素在生產者之間的分配就達到了帕累托最優狀態,也就是說,不可能通過生產要素的重新配置,使某些生產者的產量增加,同時又不使其他生產者的產量減少。


一般的帕累托最優

  一般的帕累托最優的條件是:任何一位消費者心目中的兩種產品的邊際替代率等於生產這兩種產品的邊際技術替代率。

  

MRT_{XY}=MRS^A_{XY}=MRS^B_{XY}
一般的帕累托最優


完全競爭與帕累托最優

  當完全競爭市場達到長期均衡時,帕累托最優的三個條件都自動滿足,這一結論便是福利經濟學第一基本定律,即競爭性的均衡是帕累托有效的。

  福利經濟學的第二定律:每一種帕累托最優的資源配置方式都可以通過適當在消費者之間分配稟賦後的完全競爭的一般均衡來達到,即任何帕累托有效配置都能得到市場機制的支持。福利經濟學第二定律的意義在於它指出了分配與效率問題可分開來考慮。






举例

猎鹿博弈

在原始社会,人们靠狩猎为生。为了使问题简化,设想村庄里只有两个猎人,主要猎物只有两种:鹿和兔子。如果两个猎人齐心合力,忠实地守着自己的岗位,他们就可以共同捕得一头鹿。要是两个猎人各自行动,仅凭一个人的力量,是无法捕到鹿的,但却可以抓住4只兔子。从能够填饱肚子的角度来看,4只兔子可以供一个人吃4天;1只鹿如果被抓住将被两个猎人平分,可供每人吃10天。也就是说,对于两位猎人,他们的行为决策就成为这样的博弈形式:要么分别打兔子,每人得4;要么合作,每人得10(平分鹿之后的所得)。如果一个去抓兔子,另一个去打鹿,则前者收益为4,而后者只能是一无所获,收益为0。在这博弈中,要么两人分别打兔子,每人吃饱4天;要么大家合作,每人吃饱10天,这就是这个博弈两个可能结局。[5] 

自然资源指导

"帕累托最优"在指导自然资源开发时是一个十分有用的原理,但其"无人受害"的标准过于严苛,现实中很难完全达到。可以采用补偿方式来使很多十分必要却有部分人会因此受损的开发得以进行。但给予补偿的不能仅限于经济福利,还应包括生态福利,这样的补偿便是生态补偿。在流域水资源开发时,下游获利地区应给予上游受损地区一些必要的补偿;为保护环境与维持生态平衡,土地非农流转中除了给予经济补偿外,还应实施生态补偿。只要在实践中逐步实施生态补偿,就一定能实现资源开发的帕累托最优。

信息资源配置

如果资源配置未达到帕累托最优,那总有一些人能改善境况而没有人会受损,社会福利总量肯定能上升,所以运用帕累托最优去衡量信息资源配置,才有可能通过一种恰当的分配或补偿措施,使所有人的境况都有所改善。研究信息资源配置,对于有效、合理、科学地利用信息资源,促使信息资源效用最大化,进而促进信息产业可持续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质疑


  • 在理论建构中,前提的有效性是理论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条件,但“帕累托最优”的前提条件是不符合实际的。

“帕累托最优”的前提条件是生产技术和消费者偏好都是不变的。但实际情况是,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变化,不仅生产技术在变化,而且变化的速度越来越快。

  • 其次,所谓的"帕累托改进"也是不存在的。

暂时假设“帕累托改进”可以实现,这时就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所有人的境况都变好;第二种情况是有一部分人的境况变好,另一部分人的境况至少没有变坏。

第一种情况与阿罗(K.J.Arrow)定理相矛盾。因为,对原来的资源配置状态进行重新配置,必然涉及到要对资源进行重新配置的多种方案有一个选择的问题。

根据阿罗定理,在满足一定的公理条件下,若人数不少于两个和方案数不少于三个,则不存在一个大家都公认的公平分配程序。既然如此,则在多种资源的配置方案中选一个让任何人都认为公平和满意的方案是不可能的。这时,选任何一种资源的重新配置方案,必定会使一些人觉得不公平,从而产生不满意。不满意的这部分人,其效用水平应当是下降的。这里主要原因是:一个人的效用,不仅取决于实际绝对拥有资源量的变化,而且更重要取决于他与社会其他人相比较的相对资源拥有量的变化。对于一个社会人而言,他更看重的是相对拥有资源量的变化。

第二种情况也不可能存在。第二种情况是有一部分人的境况变好,另一部分人的境况至少没有变化。对于境况变好的一部分人而言,不仅资源的绝对拥有量增加了,而且与另一部分人相比,资源的相对拥有量也增加了。所以,这部分人的效用水平一般总体会得到提高。但对于境况没有得到改变的一部分人而言,由于与另一部分人相比,虽然资源的绝对拥有量没有发生变化,但相对资源拥有量发生了减少的变化。所以,这部分人的效用水平总体应当是下降的。

  • 从“帕累托最优”状态的产生机制看,“帕累托最优”状态的存在也是不可能的。

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认为,在完全竞争市场的经济体系中,如果存在着竞争性均衡,那么这种均衡就是“帕累托最优”;同时,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认为,对于每一种“帕累托最优”状态,在满足有关个人效用函数(凸的无差异曲线)和生产函数(凸的生产函数)的某些条件下,总可以通过一个完全竞争市场的竞争性均衡来实现。但完全竞争市场的经济体系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存在于抽象的理论中。

  • 从“帕累托最优”状态的判断依据看,“帕累托最优”状态的实现也是有问题的。

按照“帕累托最优”标准,判断甲的状态是否较前有所改进,其依据是甲自己的主观效用和偏好,而不是社会统一标准和客观标准。这就会产生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主观偏好,从而对同一状况就会有不同的判断。在现实中,从其他人的角度看,甲的状态应当是改进的,但在本人看来,未必就认为是改进的;二是对同一个人而言,其欲望水平也是在不断升级的。随着客观生活状态的实际改善,一个人的需求和偏好也在变,这时基于个人效用偏好标准,其生活的快乐度和满意度并非就一定是绝对提高的。






现代公司产权的核心是剩余索取权

  剩余索取权是为了对企业这一“团队生产"进行有效的计量和监督而作出的产权安排。

  由于因监督而提高的生产效率所带来的收益全部归监督者.所以团队投人的生产率越高.监督者所获得的剩余也越多。

  因此,这一产权安排激励了监督者提高监督效率、并因此促进了团队生产的效率,但是,监督者要拥有剩余索取权.他必须在合约期内拥有其他投人要素的使用权,不然剩余就不会归他所有。在经济商品化、货币化发展的情况下,只有货币资本可以购买、雇佣、租借其他生产要素.所以.剩余索取权的拥有者.一般也就是企业的资本所有者。

  既然公司产权的核心是剩余索取权.那么谁拥有剩余索取权,谁也就拥有了公司所有权。换言之,拥有公司所有权的实质意义是有权索取剩余,而不在于对公司中的“实物资产“是否有占有、使用、处置等权力,由于现代股份公司的产权结构已不是单一所有者的企业主制,而是一种集合产权结构.所以任何单一股东都不能说他拥有公司所有权.但任何单一股东的股权是构成集合股权的一份子,而集合股权(资本所有权)则拥有公司所有权。

  我们应该很清晰地确认公司所有权的归属,而不应将公司所有权任意与出资者(股东)分离。这一点无论对于何种所有制性质的公司都是相当重要的。有些学者用本的“法人资本主义"为例证,认为日本的公司是具有独立人格、追求全体利益相关者目标的社会机构,股东对公司的所有权和控制是相当有限的。

  诚然,日本的“法人资本主义"公司形态与欧美的“个人资本主义“公司形态是有区别的,但这种区别不在产权规范上。面是在实际运作.上。从产权角度看,无论是日本还是欧美国家都明文规定,企业归出资于该企业的股东所有,只是日本的公司主要由法人持股(法人主要是股份公司,公司与公司互相持股),因而个人股东对公司经营决策的影响力甚弱。

  但据日本学者奥村宏分析,即使是日本公司.也不能说是完全摆脱了股东的控制。因为法人也是作为股东而存在的.因此仍然是属于所有者控制,只不过不是自然人而已。

股东所有“公司”.

公司“所有"现实资本

  在这样一种二重所有的结构中,股东仍然处于最终所有者的地位。另外,法人相互持股是违反股份公司原理的。就是在这种条件下.公司实现了自主性.这可以认为是股份公司在现代可能存在的方式中追求自主化的极限形式根据现代公司产权规范,股东是公司权力的最终来源,股东大会作为资本所有权的集合,是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

  公司其他机构行使的职权,直接或间接都是来源于或派生于股东大会,在股份公司中.公司股东通过股东大会选举产生董事会.并将经营权委托给董事会行使(注意:董事会的权力是由股东大会委托的,而不是由法律赋予的)。

  因此.所谓所有权与经营权“两权分离”,是指股东会与董事会的委托一代理关 系.而不是指权力来源的分离。股东的利益是索取剩余,董事会实施经营的目标必然是剩余(利润)最大化。利润的本质是剩余产品或刺余劳动.因而是企业内部分配、企业资本积累、社会财富增长的源泉。

  在有效率的产权制度中.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不仅有利于股东,也有利于公司所有“利益相关者”《“恶意收购”是个例外,几乎所有国家都在法律上限制或禁止恶意收购).事实上,企业形式由古典业主制演化为现代公司制.正是循着追求利淘最大化的轨迹发展的。现代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之所以产生.也是为了更有效地经营- -一追求利润最大化。

  离开了利润最大化.无法说明企业行为,无法说明企业内部结构,也无法说明企业形式的发展演变:为追求尽可能大的利润.企业的生产、经营就要有效率.企业的产品就要符合市场需求.企业就要千方百计地为消费者着想。在这一关系中.利润最大化与帕累托最优就整台在同一机制中.在具有完善立法和执法的条件下,一个企业如果为追求最大化利润而损害消费者利益和社会福利,那么它也不可能得到最大化利润。

  经济学分析的标准是效率标准一利润最大化和帕累托最优。根据效率标准,合理的制度
应是能使利润最大化和帕累托最优尽可能相统一的制度,而不是使两者相背离或以一种目标
取代另一种目标的制度。这是经济学发展的正常道路.也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深化之际应该确
立的一个理论原则。



  通过自由交易而达到"帕累托最优"的分析基本上也就是市场经济引致财富增长的解释。

  市场经济之所以效率较高,就因为它是一种自由财产权利基础上自由交易的经济关系
  它通过个人自由选择而实现交易,并在产权明确界定的前提下保证了交易的受益效应和受损效应都由交易当事人直接承担。交易当事人根据成本与收益的比较及效用(利润)最大化准则.判断一项交易对他是有利的或者是有损的,进而作出是否达成交易的选择。当大量的交易都在这种情况下完成时.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就会趋于优化.并引致社会福利的增长。


  如何处理好市场与政府关系。
  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
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把市场与政府有机结合起来,不能割裂地看
待二者关系,既不能不讲求市场规律束缚生产力发展,也不能只讲市场偏废政府
的管理职能。只有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使市场这只“看不见
的手”和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各司其职、优势互补,才能更好地激发经济活
力。
一、更加尊重市场规律。目前,中国的市场经济格局已初步建立,一 般商品劳务
的价格基本上已由市场决定,但是关键的要素价格还不是市场供求决定。政府手
上掌握资源过多,过度介入微观经济活动。而行政权力过大,导致发展关键不是
争夺市场,而是争取政府手中掌控的资源。
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要求政府更好地发挥其应有作用,解决以往存在的政
府职能“错位”、“越位”和“缺位”现象
三、更好地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还应注意加强二者的有机协调和配合。既
要防止出现否定市场化改革方向的倾向,又要防止只讲市场化、忽视政府作用的
倾向。经济发展不是静态上的配络和按计划行事,还得靠市场这双“看不见的手”,
应让市场发挥基础性作用,但同时要培育政府的作用,因为市场解决不了所有问
题,既需要政府为市场提供规则和环境,又需要政府为市场上的弱势群体提供必
要保障,转型期还需要政府为经济健康发展提供有效的引导和推动。因此,必须
解决好三个主要问题:一是市场需求,二是资本供给,三是企业活力。所以,在
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上要重点推进三大改革:收入分配改革、金融改革和营造各类
企业平等竞争的环境。



什么是市场失灵?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有哪些?
  市场失灵是指由于外部条件或内部原因导致的市场机制转移资源的能力不足
而达不到帕累托最优状态的现象。

  引起市场失灵的原因主要有垄断、外在性、公共物品和不完全信息等。
  垄断是竞争性经济不可避免的现象。与竞争性经济相比,垄断厂商为了自身的利润最大化
所选择的产量更低、价格更高,因而导致社会福利受损。
  外部影响导致社会收益或社会成本与私人收益或成本不相同,私人单独决策的结果并非是社会所需要的。
  公共物品通常具有非排他性,因而私人供给不足。不完全信息使得价格信号不能完全反映实际需求和供给。
  正因为如此,市场机制会出现失灵。

本文内容在GNU自由文档许可证下发布

来源:https://wiki.mbalib.com/zh-tw/帕累托最优

本文作者:

Vulture,苦行者,山林,AngleRoh,Zfj3000,Kane0135,Lolo,Zhaixiaoming,Cabbage,Dan,Yixi.





帕累托最优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