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便讲讲】如何学习?如何进行大学学习?

1,学习的目的(应试性较弱)
概括:学为了习,学习为了应用(实践)
反例:背题库,背多少道题会做多少道题,换个问法或者把多个问题组合起来大脑就宕机
方法论:学习完后再隔段时间后用自己的话讲出知识的整体脉络与延伸的详细概念,与书本上知识对比从而进一步学习知识
2,学习的基本过程(纯理论)
概括:学习就是把握共性
陈述:知识是个函数,输入问题(自变量),输出答案(因变量),当输出值与标准答案不匹配(反馈不好)时,调整函数参数使输出值与标准答案一致(反馈良好),这个调整过程就是学习
3,快速学习如何实现
概括:把握整体性,中心化的学习(辅助共性产生)
陈述:先把握整体脉络,再扩展详细,把那个在各个章节不断扩展不断变动的核心和它的变化趋势把握住。
例:微观经济学从简单的金钱-效用行为推至企业之间如何定价,核心是效用最大化,变化趋势是不断扩张的与买卖有关的主体。
方法论:先看目录进行整体性把握,刷期末题看看侧重
4,铲同学感悟(非视频内容)
银老师口中的共性和整体性并非一个东西,共性从所有学习材料中产生,其指代的是被一个相同的大脑链接结构(“函数”的物理表现形式)所替代的一整个知识,而整体性从知识中产生,其指代的是一整个知识中的核心部分。
非应试类学习的方法论除上述之外,还有教别人知识(成为下一个银老师ww),更加理论化(硬核)的学习知识的知识可以去看up主yjango的断墨寻径类视频(学习观系列视频虽然更深入,但太劝退了,喜欢逻辑的可以试试())
看完目录后产生的整体性把握极大可能是错的,这意味着在看书时一开始的观点是接近100%要被修正的,事实上,就算不先看目录,这种修正的感觉也是贯穿于学习的,看目录只是加速了这种修正。修正,意味着否定,意味着陌生和未知,往往会给人带来失落的体验。不过不用害怕,不用畏惧,当我们去使用新得到的知识时,去惊喜于修正前后带来的效果差异时,这种修正也就成了我们的一位朋友,一只可爱的傲娇。
诸君,我系欢学习,一起共勉吧(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