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入吐鲁番,坎儿井关闭建筑奇特热的惊奇,自驾游新疆097


视频在文末
中国最西北新疆自驾游的第24天,下午19点17,经过多次检查,我们终于走近了吐鲁番。
沿着G312往前走,导航提示走S202进城,此时正好在G312路边看到有一个交河驿坎儿井源景区,但好像并没有就开放。
G312与S202的交叉口,有一座雕塑,还建有吐鲁番游客中心,转过来看到交河驿坎儿井源景区停车场都被拦住了,确实是不开放,继续走吧。
交河驿是大唐时期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景区内的景点包括交河驿景观城 观光烽燧 交河驿展陈艺术馆 马帮 坎儿井源地上地下观光区 世界大晾房 葡萄长廊等,实物再现了交河驿与坎儿井的历史传承脉络。
沿着S202往前走,还会经过坎儿井乐园,坎儿井民俗园,但据了解,因为疫情缘故,所有坎儿井的景区都不开放了。
坎儿井在吐鲁番可算的上是明星景区,即使现在不开放看不到了,但也得多少了解一下。
坎儿井是干旱地区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地下水利工程。坎儿井引出了地下水,让沙漠变成绿洲,古代称作 井渠。
坎儿井的主要工作原理是人们将春夏季节渗入地下的大量雨水冰川及积雪融水通过利用山体的自然坡度,引出地表进行灌溉,以满足沙漠地区的生产生活用水需求。不同地区的坎儿井在具体构造上均有其不同的地域特点,但一般而言,一个完整的坎儿井系统包括了竖井 暗渠 明渠和涝坝四个部分组成。在该原理下运转的坎儿井流量稳定,且能保证井水自流灌溉,说白了,坎儿井就相当于是地下运河。
据说全疆有1784条坎儿井,总长度5272公里,吐鲁番由于气候干燥 少雨 水源缺乏,所以拥有坎儿井的数量最多,历史上有1237条坎儿井,但现存有水的坎儿井仅剩下214条。
刚才路过的交河驿景区内的坎儿井名为 可契克·阿吉坎儿井,距今已有570多年历史。乘观光电梯可直达深50米的坎儿井的源头,据说坎儿井与长城和京杭大运河,并称中国古代三大工程。
走在S202上经过几个村庄,感觉这边最大的特点就是路边粗壮的杨树所带给人们密集的树荫,但即使是这样,也仍然赶到热的受不了啊。
另外,小朋友们也看出来,吐鲁番这边的房屋明显的与众不同,基本上都是土黄色方方正正的房屋。吐鲁番民居通常为高棚架庭院式,即建造半地下和地上住房,庭院中设高棚架遮荫,以适应特殊干旱高热的气候。
高棚架庭院式是吐鲁番特有的风格,也被称之为米玛哈那高棚架式,是因为庭院的房屋,由有檐廊的代立兹-米玛哈那-阿西哈那组成的典型生活单元为主体建筑,又在庭院中设有高棚架。
庭院内的建筑多为一层,但主体建筑都是两层,两层房屋的下层是半地下室,由若干开间的土拱房间组成,它的上层则安排一套米玛哈那生活单元。
沿着S202一直走到新城路,这一路上密集的分布着好几个村庄,左转上新城路应该就是亚尔镇了,亚尔镇位于吐鲁番的西郊,下辖10几个村,这里很多村的村民祖祖辈辈都是靠种植葡萄为生。
走在新城路上看道路两边的房屋,仍旧还是传统的样式,没有砖石加固,也没有外墙瓷砖装饰,都是利用传统的建筑工艺和最原始的黄土材料建造。
而且传统房屋也几乎没有色彩装饰,
一片土黄色几乎和黄土沙漠混为一体,唯一的色彩就是夏季郁郁葱葱的树叶,总体来说,透风花墙 平层 小窗 高棚架和生土建造这些都是吐鲁番传统民居建筑的特点。
走出亚尔镇经过西环路,就算是进入到吐鲁番市区,吐鲁番市区跟其他城市就没什么区别了,总体感觉高层建筑不多,似乎都是新建的居民楼,街道两边的树木很繁盛,大部分都是二到六层高的楼房,绕了一会儿还是决定先去酒店吧,因为外面简直是太热了,等天黑了在出去转转,看看会不会凉快一点。
那在吐鲁番小朋友们会吃到什么样的特色晚餐,吐鲁番的夜景又是如何呢?咱们下期继续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