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题做不好?是不是有些问题你还没发现?现在发现,为时不晚!

很多宝宝们历史大题时总会觉得有心无力,感觉自己储备了许多的历史知识,可题目拿到手却成了熟悉的陌生人,比如:让你去概括钱学森的思想,钱学森你熟悉吗?你熟悉,但是你感觉能写很多话,可是写下来却发现没有几条,那这样的问题是出在哪里呢?今天呢我们就从大题出题的角度,看一看同学们遇到的坑都在哪里?想要历史考高分的同学,一定要认真看完哟。
首先,我们用时间长短的将所有的历史大题划分为四种类型:个人思想,事件,长期事件和趋势。

{个人思想}
一般会出现在人物选修中,需要从观点,原因,影响三个角度概括人物思想。那其实我们只要分角度从材料中找取,同学们出现的问题不是答不出来,一般是答题点没有找全。
{事件}
事件主要考察是他的经过(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和背景。其中,背景和这个事情的原因是有关联的,事件的背景往往是他的原因之一。所以想要把握好一个事件,那一定要从他的大背景下去考虑。
其实人物思想和事件呢,他的方法和规律呢相对简单,长期事件和其所反映的趋势就是很多同学大题的坑所在,
长期事件的答题可以从背景,特点,趋势,原因,意义和影响,评价。角度较多,时间跨度较长,同学们很多时候就觉得难以把握。比如下面这个例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最初使用海贝作为货币。商朝后期,出现铜铸币。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使用布币、刀币、固钱、蚁鼻钱等多种样式的铜铸币。秦朝将各种货币统一为圆形方孔钱,这种样 式在此后被长期使用。由于铜钱本身价值低下,民间又有囤积或铜铸器皿的习惯,所以铜钱流通 量仍然不足,无法满足商业发展的需要,出现“钱荒”。在这样的背景下,北宋诞生了世界上最早 的纸币“交子”,作为辅币使用。元朝则将纸币作为单一流通货币来发行,称为“钞”。元末滥发纸币,导致恶性通货膨胀,财政崩溃,于是明朝又恢复铜钱、纸币并行的货币体制。明朝中后期,白银逐渐成为国家财政和民间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清朝完全承认白银的法定货币地位,与铜钱兼用。晚清时,政府开始铸造银元。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后,货币政策延续了清朝的传统,以银 元为法定货币。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1935年,国民政府实行法币政策,规定白银国有化,禁止白银外流,这为抗战胜利 做出了巨大贡献。解放战争期间,法币急剧贬值,国民政府被迫于1948年再次进行币制改革,发行金圆券、银圆券,但仍以失败告终。币制政策是国民党政权垮台的重要原因。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解放区迅速连成一片。形势的发展急需一种统一的货币来替代原根据地种类庞杂、折算不变的货币。为此,华北人民政府于1948年12月1日在河北石家庄成立中国人民银行,开始统一发行人民币,并在新中国成立后,成为法定货币。
——摘编自王桧林《中国现代史》等
(1)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货币制度发展历程的特征。
(2)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货币制度对社会治理的影响。
【答案】
(1)特征:货币制度历史悠久;延续性和创新性并存;金属货币与纸币反复、并存使用;货币纸币化成为趋势;货币改革与政权更迭、战争及国际局势紧密相关。
(2)影响:统一的货币制度为社会稳定、国家统一提供金融基础;混乱的货币制度加速了社会动荡与国家分裂。
我们可以想一想这道题当中我们的知识储备是什么?其实货币发展发展的大概历程其实我们同学都是知道的。但是让你提炼出这个历程的特征。这个其实是有难度在里面的,那如果想要十拿九稳的拿拿下这道题,那我们其实可以借助红宝书来看一看。


可以看到第一题,中国货币制度发展历程的特征,红宝书上的内容比答案还要多,这个就给了我们充分的空间,让我们去联系材料进行挑选和补充。
第二题货币制度对社会治理的影响就更有意思了。它是红宝书第三条货币政策的因素中3.国内政局,反过来问政局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用红宝书能快准狠的拿下这道题,并不只是碰巧遇到了题目和红宝书中的内容一样。
{长期事件及趋势}

看红宝书的目录,我们可以发现红宝书中很多热点的总结都是这样的长期事件和趋势,刚好就弥补了许多同学在整理和归纳长期事件的吃力。能让你慢慢摸索出自己做题的诀窍,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量。遇到难题题也不再是熟悉的陌生人,红宝书让你脑中有思路,笔下也能写出东西。
想要做好大题,知识储备和思路都必不可少,我们相信有效的重复训练和正确的学习方法,一定能让我们大题拿高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