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
1内容均来自公开信息 (是否真假我也不知道)而且万一重合了 更有可能是网络同类消息过多导致
2个人当笔记本使用 方便我自己用 没有任何投资建议(自行承担风险哦)
关键点位-技术分析
短-分时线 回两折 交易
短-上涨 向下突破 回来 再追(反方向同)
长-斜线突破(斜率高于60° 有加速)
预期交易-月差判断
换月期(主力合移仓后 可能短时间改变逻辑 等到临近交割再换回来)
换年期(11月下旬-春节)
临近交割-基差分析
主力月 1月 3月 5月 9月 提前2个月减1周
判断方向依据-那么那边可能赚更多的钱
持有-玻璃05-1646 大概持有到2月4日
无论是群体还是个人 在做出重大选择的时候 往往是一败涂地
主要品种 玻璃-纯碱 豆一 豆粕 玉米-淀粉 鸡蛋 1
价格标记 花生/甲醇/尿素/塑料/沥青/苯乙烯
其他 红枣
玻璃-纯碱 纯碱(05-3450)(09-3250)
玻璃
形态 大幅下跌后的 回弹 突破(也是11月初哦) 上方的空间要比下方大很多 远月要比近月贵
成交量 较大(0509都比较大)
玻璃
传闻1 现在的玻璃价格低于玻璃生产成本 且库存较大 行业比较悲观 (所以适宜做多)
传闻2 相对确定性行情要等一季度的玻璃行业利润
如果新开房源比较少 有可能会让购买二手房的人 觉得房子不保值了
有些人一听到这块地 那块地怎样怎样的时候 往往嘴上都是痛骂 而身体却诚实的很
如果一手房价格不够高 二手房会不会不好卖呢
传闻3
这个世界哪有绝对正确的事情呀 如果要追寻的没有一丝丝犹豫的事情
对于无法验证的事物那基本来说是不可能的
纯碱
形态 从11月初的持续上涨 从盘面价格来看/上限要比玻璃要低一点 近月比远月贵
成交量 活跃期偏大
传闻1 氨碱法成本2000 产能120 天然碱法 成本1200 产量500 预计今年投产
完全改变纯碱现有格局
纯碱的优势在于 即使现有的玻璃合约彻底完蛋 光伏玻璃的需要也大于合约玻璃的减少
另外还有部分纯碱直接出口(出现在天然气高于5美元的时候) 至少在上半年 下跌是比较难发生的事情
05合约玻璃 以1640计算
多头 高点2000 约为360点 空头1350 约为290点
多方稍稍有点优势
09合约玻璃 以1690计算
多头 高点2140约为450点/ 空头1360 约为330点
按照今天的行情 好像差点
纯碱等高点
豆一 (05-5533/5419多)
月差 9月还是差着5月 但5月已经超过了3月 不过就超一点点
基差 微微微多
品种对比 一直就有很大的做多空间
形态 下跌回调 突破5450位置 今日5450-5540 前期交易密集区
成交量 活跃期-非活跃期小于1年(但03和07合约成交量异常放大)
消息-持续 阿根廷受灾因素不确定 和这个二次感染的风险就是叠加的这个供需双方的一个不确定性
消息-持续 政策市
做05合约 以5530计算
多头 高点6300 大约770点/空头 低点5120 大约350点
豆粕(09-3762 多)
月差 b结构
基差 偏多 (比大豆明显的多)
品种对比 中性
形态 斜线慢速上涨
成交量 历史偏低
消息-持续-3月 1 1月9日 生猪价格下跌到三级预警(一级最强) 如果满足收储条件的利空 收储至少要到2月中下旬 而且目前政策偏向于多次少量
但是只要是低价 本身行业就会自发去产能 而且历来开启收储也是多次收储后 才能缓解供需矛盾
(当天的新闻 往往不能和当天的涨跌挂钩 尤其是期货)农民这个猪肉低价惜售
消息 2 就是现在的猪肉脯猪肉便宜-人们会购买菜粕-导致这个豆粕价格无法上行
消息3 避险减仓 节后开工也不会少
做09合约 以3840计算
多头 高点4340 大约500点/空头 低点3600大约240点(修改了一下低点)
(如果这个位置呃突破了的话呃可能会偏空一些吧就是从技术形态上而言 影线收回 可能会追)
玉米-淀粉 玉米(05- 2950)
玉米 基差 偏空 //形态 上涨三角//成交量 历史性放大
淀粉 品种对比 稍多 / /形态 区间震荡 近期偏空
从成交上感觉有点上不来的意思 不过可能到3月初或者2月底左右 是农产品的交易时间
玉米到比较高点位可以尝试做空
淀粉待观察
鸡蛋 (05-4630)
基差 多 月差 比较迷
品种对比 偏向多头
形态 低点不断抬高的震荡
消息1 现在的高价是因为现在的存栏低
而且预期不乐观 疫情严重 多吃鸡蛋 疫情不严重 随处可以购买 就不那么着急了
现在属于两端之间吧
05合约 以4400计算
多头 高点4490 约为90点 空头4150 约为250点
短期
花生 (10-10800)经过了 但是又下去了
甲醇(05-3000)
尿素(05-3000)
塑料(05-9500)
沥青(09-4450/3320)
苯乙烯(05-10500)
计划
21 22
玻璃行业一季度行业利润率是重要的参考(当然单一思维不可取)
GDP/储蓄率 和指数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