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九州志·将君》(32)

2022-07-16 10:58 作者:绚梦幻音  | 我要投稿

【二十三】

       初春的深夜,山风凛然割面。

       许闳麾下的八百精兵皆已在山上支帐入眠,他则露天卧在山头草地,眼未闭,盯着头顶天幕上的繁星,兀自思量着。

       忽而身旁踱来一人,靴尖触入他的视线之内。

       许闳目光一闪便看清,鲤鱼打挺似的跳起来,冲来人笑笑,“叶将军。”说着便要恭行军礼。

       叶增止住他,简单道:“坐。”

       二人便就席地并肩而坐。

       自高处向下看去,整座临封城在夜色中的幢幢巨影令人心生压抑之感。天上繁星微烁,映衬着南方远处闪现的点点星火,于黑暗之中格外清晰。

       许闳抬手指了指南面,“依这情形看,均军援军的主力在天明之前便能集结完毕了。”

       那些在远方平原上间或涌现出的星点之火,正是扎堆似的向此处开来的均军主力人马所持的火把。

       夜晚深静,隔着数里之距,仍旧能听见随风远至的战马嘶鸣声。

       在夜里行军却不禁火光、不噤马声,俨然是均军并不在乎被淳军人马探得其所向及所在。

       因仗兵马数众,故能如此自大。

       叶增顺他所指远望,竟微露笑意,“若均军果真能在天明之前集结完毕,此正我求之不得之事。”

       许闳摸出酒囊却未饮,闻言若有所思,良久后亦笑着喟叹:“将军用兵之心性,竟是七年来从未变过。”

       说着,他稍稍侧首,去望叶增面容。

     

       清冷夜色中,叶增眉眼平静,蒙有沙尘的脸庞毅色分明,连带嘴角那残存的一点笑意也透出丝强硬与坚决的意味。

       仿佛除了他这一身象征着淳国军武至高权位的将甲之外,一切皆与七年前 二人初见的那一夜无甚差别。

       那一夜,淳军万余人马皆在败退之中,河床之上尸血满覆,唯有那个冷硬刚毅的年轻校尉如同疯了一般地弃马逆阵奔行,欲以一人之力去伏袭均军主将梁隐的帅船——为的只是不想再败。

       而今想来,自己当初应是被他那貌似激狂的想法举动和那波澜不惊的自信冷静所慑,继而心甘情愿地随他共赴战场——这种出于本能一般的信任,在其后七年间的每一场战役中又屡屡重现。

       不论面对的敌军有多少、不论战场情势多么不利于己军、不论他的用兵之策有多胆大疯狂,自己都从未怀疑过他一分一毫,更相信只要是他挂帅军前,淳军便无不胜的可能。

       非止是自己,试问但凡追随他出入过战场的人,又有谁不是全无悔意地信任他!七年来叶增将令所下,麾下无所不从,多数时候甚至连问一言他令出何意的人都没有。

       这种信任在旁人看来是何等的盲目又是何等的荒谬,但许闳却清楚,虽然叶增次次用兵击敌皆似险锋,但却没有一次是未经深谋考量过的。

     

       此次南下围攻临封城亦是如此。

       二人麾下不过两万五千余兵马,所将面对的却是固若金汤的临封坚城、城内的一万守军以及正在从南面驰援此地的四万均军。

       然而淳军集结于城外的军队中骑兵足足占了六成——这些士兵多是叶增两年前南巡诸军时亲自擢选出来交由亲将密练的精锐,所配战马亦是自鄂伦部跨海运来的北陆良骏——这些轻骑虽能耐苦疾进、自庞关南下横穿沙漠、直达临封城下,却无法如步卒一般被用于强攻坚城之上;又因需长途奔袭而不能装备人马重甲,故而在城外面临数万敌军的野战之中,亦无法如重骑一般发挥冲锋催阵的骇人威力。

       均军此番内仗坚城、外倚重援,对来犯淳军亦存有势必尽剿之心,想必正是因见淳军之中轻骑甚多、在眼下的战势之中不足为虑。

     

       “末将知道将军此番所图为何。”许闳冷不丁道。

       “唔。”

       叶增神色不变地应了声,示意他说下去。

       “其实将军从一开始,就没有打算用兵强攻临封。”许闳说道,抬眼去望黑夜中的临封城墙,“淳军围守临封逾三月,并非是要等城中水食竭尽后再攻,而是要‘困其必救’——将军此役的真正目标,乃是裴沂自南面帝都二十三卫所抽调北援的四万大军。淳军自北向南战线横跨数千里,齐凛在北面为了筹饷督粮已是殚精竭虑,铭泺山以北的战场因仗有河北、河南二营水师顺铭泺河及定河运粮军前才得以维稳,然而将来大军一旦南入帝都盆地,失去了河运的便宜,这后方粮草一事便是大难。战事拖得越久、战线拖得越长,于淳军而言便越为不利。将军此番亲赴临封城下,其实是欲用自己做饵,引均军自帝都二十三卫调集精兵北援临封,若能借此役而一举剿灭均军北援兵力,则均廷在天启以北的兵势便将受到大挫,帝都二十三卫徒有坚城却无重兵固守,淳军南进必是易如反掌之事。总而言之,将军所图的,便是一个‘快’字。”

       叶增一直安静地听着,待他说完后亦不予置评,只是转目看向依然星火不断的南方平原,道:“我今尚未南出当阳谷,便能与帝都二十三卫的均军精兵战于平原野地,真是幸甚。”

       说着,他站起身来,走到山崖之边,负手又道:“其实以均廷十多年来在帝都盆地的经营,若是能够倚仗重兵固守帝都二十三卫,抽兵驭民筑关于铭泺、黯岚二山,纵使淳军攻破临封南下,又有何患?可惜裴沂运筹之度远不及其父,裴祯倘是未死,是绝不会允让二十三卫中的精兵出城北援的。”

       然后他回头,问道:“明日山头之事,可准备好了?”

       许闳起身点头,扬臂指了一圈这山上四下满布的“叶”字帅旗,答道:“但凡是长了眼睛的均贼,遥见这阵势,必都会以为我军主帅扎营在此山之上。随我共登此山的八百精骑虽不算多,但个个皆是出入过战场的锐卒,将军可放心。”

       “好。”

       叶增便不再多问,转而将目光放向临封东北处。

     

       此刻那里一片漆黑,淳军的夹砦如同一只俯卧的兽虫一般,静眠无声。

       然而许闳却知道,在那一片貌似安静的黑暗之中,由夏滨统领的八千名淳军士兵正在整装集结、为战马裹蹄衔枚,于夜色的掩映下自兵砦中潜行而出。他们将会一路绕过临封外城,向南进发,径直开至距均军主力东侧五到十里的地方才止住步伐、就地歇息。

       而南面那些不断在平原上涌现出的均军火把光芒,正是淳军兵马趁夜行军最好的指路明灯。

       按照叶增拟定的计划,夏滨这支八千人马的军队将以明晨太阳初升的那一刻为信号,从正东的方向对均军援兵主力发起进攻。

     

       “看夜色,明日应会是个好天气。”

       叶增昂首望天,忽而道了一句。微顿一下,他又道:“早先斥候回报,此番均军援兵的主帅竟是谢崇骨。”

       许闳轻哧一声,“败军之将,何足挂齿。”

       “如此看来,均廷果真是无良将可用了。”叶增打了个响哨,召唤赤绝奔来,“但我与他毕竟算是熟人相遇,此番若是空手去见,怕亦不甚妥当。”

       许闳咧开嘴角,恭然点头,“将军说的极是。”

       叶增随即翻身上马,“明日必是一场恶战,入夜后也不见得能睡,你该早些歇息。”

       许闳应了,又目送他策马下山。

       赤绝矫健骏挺的身姿渐渐隐没在山道夜影之中,然而所向却非东北方的淳军夹砦,而是山下东南面的荒野处。

       虽看不见,但他却能估摸出,山脚下必定有正在等着叶增下山的淳帅亲兵,或许是千余人马,又或许会更多,而他们此刻正将要去做的,必然是为谢崇骨准备这“远来之礼”了。


【二十四】

       天册六年四月十七日清晨。

     

       天色犹然暗昧不明,远方云层之间仅仅透出一抹微弱的光亮。而这第一缕晨曦尚未穿透云海,便已催醒了那些警觉地睡在马背上的淳军骑兵们。

       从后半夜一路潜行至此,到眼下天明时分,他们只不过睡了一个半时辰。

       在短暂的惺忪之后,他们渐渐清醒,又个个精神抖擞起来,目中面上皆隐隐透着难以压抑的兴奋。士兵们先是就地饲饱自己的战马,然后再纷纷解下水囊、自怀中摸出糜饼,就着口感略涩的水而飞快地吞咽着。

       夏滨自后一路催马绕阵缓行,环视麾下众人,放声问道:

       “马和人都吃饱了吗?”

       他的问话被扛着令旗的校尉们一层层地传到骑阵的后面,顿时引来士兵们山呼一般的回答:

       “饱了!”

       “好!”夏滨驭马轻驰,挥手在空中抽了一鞭,指向身体右侧的远方,声音提得更高:“正西方向,四万均贼的营口侧面,便是我部此行的目标——临行前叶将军对我说了,此番只要砍得一个均贼人头,便可得十个铜锱的奖赏,若能砍得十个均贼人头,便可阶升一级,我部凡欲立功得赏者,今次便是大好机会!”

       他的话音方落,阵中便有士兵立刻高声嚷嚷道:“禀将军,十个铜缁在俺家乡下只能换一只不会下蛋的母鸡,这均贼的脑袋未免太便宜了些!”

       这话立刻引起一片哄笑。

       夏滨同样大笑出声,喝道:“没错!均贼的脑袋就是这般便宜!若问为什么?不怪叶将军小气,实是那均贼脑袋太好砍、而此番引颈待戮的均贼又太多!嫌便宜的人,可想一想北面张茂及石催二位将军所部大半年来攻城略地、剿杀均贼无数,叶将军可赏过他们一个铜锱没?你们平日里总怨自大军南伐以来,供我西路军杀敌陷阵的机会太少,故不得立功求赏,今日此战,我部需得让北面的袍泽弟兄们瞧个清楚明白,我西路军中个个都是奋勇能战的好儿郎,若论斩敌陷阵,绝不输他们一分半毫!”

       话毕,他命阵前的旗令官竖起青色令旗,再度高声道:“此去杀贼,割耳记功!”

     

       数百面丈宽的令旗在徐徐升起的朝阳中被人有力地挥动起来,八千匹蓄势待发的战马被身披轻甲的骑手在同一时刻催动,万蹄齐踏,原野震动,层层尘土随风卷扬,漫天蔽日。

       西向十里处,不眠不休数个日夜才终于驰赴此地的均军援兵主力仍在沉沉的睡眠之中,丝毫不觉自己的项上人头已被正在逼近途中的淳军士兵们所虎觑,梦中更不会想到淳军会以区区八千轻骑便来冲犯自己有四万人所驻扎的大营。

       均军援兵立地所扎的双月营呈南北走向,因头一日傍晚时间匆忙,营周所筑工事多为简易木栅,唯有大营北面挖了里外双壕、布了重重路障,为的是防备数里之外临封城南的那貌似可疑的淳军长围缺口——

       但他们却未曾料到,淳军会舍得自攻城兵力之中抽出近三分之一的人马,连夜绕城迂回向东南下,在清晨时分向着工事薄弱的大营东面发起进攻。

       十里,正是轻骑为冲锋蓄势的最佳距离。战马的速度、骑手的状态,皆会在冲驰十里之后的这一刻达到最佳。于此时此刻击敌,方是未曾装备人马重甲的淳军轻骑最好的选择。

     

       一轮红日破云而出,在策马疾驰的淳军身后肆意张扬着它的万丈光芒。

       铁甲穿风而过,战马浓重的鼻息喷喘不休,八千淳军轻骑所扬起的尘埃已随风卷至均军东面的营砦工事外。

       头阵中五百支弩箭自马上向远处齐发,伴随着刺透风尘的尖啸声,一支不落地抛射入均军大营。

       有均军士兵自睡梦中被惊醒。

       他只来得及扭头自帐帷的缝隙处向外望一眼,下一瞬便被第二轮穿透营帐的锐利镞尖割破了喉咙。

       鲜红温热的血液喷溅出来。

       再下一瞬,整座大帐被跃马冲入营砦的淳军骑兵们砍翻。

       均营紧邻东面的数十座营帐中那些没醒的、将醒的、醒了的均军士兵们,皆在还没有反应过来时便立刻死在了淳军轻骑犹如从天而降的长枪、横刀、利箭之下。

     

       两军在临封城外兵戈相交的恶战,自这一刻正式开始。

     

       夏滨于乱势之中策马长驱,身后跟着五十名校尉级以上武官。他们披锋执锐、肩扛令旗,自均营东侧被淳军骑兵头阵打开的缺口处直冲入内。五十匹训练有素的北陆战马在骑手急烈的鞭抽之下如同发疯一般尦蹄猛冲,铁蹄飞踏过一切阻拦它们前行的障碍,首尾相衔的马阵仿若一杆浑身皆刺的锋利长枪一般,几瞬间便自东向西穿透了大半座均军大营。

       飞驰之中,夏滨松缰引弓,抬臂长射。一枚响箭应力而出,刺耳的锐鸣声横擦天际,他同时勒马直身,向左右放声大吼:“散!”

       五十骑齐齐应声,顺着战马冲驰的力道而猛然控缰转向,每五骑为一组,以夏滨为中心,扛着令旗向十个不同的方向杀散开去。

       营东的缺口越来越大,从外纷涌而入的淳军轻骑以营中疾驰飞舞的五十面十色令旗为指示,迅疾而有序地追随各部指挥使奔散向十个不同的方向。

     

       遥远的城外高丘上,许闳与麾下众人立马山巅,一声不吭地共同远眺南面战场。

       从这个高度望去,均军四万人马大营如同硕大的一张沙盘,淳军的八千轻骑则似怒涌湍流,在触入沙盘之后流速骤减,又逐渐散作十支分流,井然却飞快地沿着十个方向渗入沙盘纵深之处。

       轻薄黄尘之下,血色沿着淳军行迹一路蔓延,远望竟像一朵诡丽的十瓣红花在徐徐绽放。

       “这是——”许闳身后有士兵睹之急切出声,又为不冲撞军纪而立刻噤声,但握紧拳头的模样却不掩兴奋。

       岂料许闳兀自点头,缓缓开口:“正是叶将军所创的‘十切阵’。”他微不可闻地舒出一口长气,又道:“两年之中夏滨纠集麾下精兵操练了百余回,终在今日派上用场了。”

     

       未过多时,整座均营便被淳军人马堪称精准地劈切成了十块。

       这十个散阵因被淳军所阻隔,故而无法相互应援、亦无法整阵集结抵御冲锋,均军本来人数众多的巨大优势在面对淳军的这一刻荡然无存。

       因淳军来犯过于突然和凶猛,多一半的均军士兵们在被震醒之后尚来不及整甲上马与之拼杀便被淳军横斩马下,营中无数战马亦因受惊而发疯四窜,一时间均军人马自相踩踏,死数亦众。

       而少数能够跨马接敌的均军士兵却在冲杀淳军的同时心生恐慌之情——放眼营中,几乎每隔十数条营道便可看见纵马践踏蹄下敌兵的淳军轻骑——谁又能告诉他们,此番淳军前来犯营的究竟有多少人马,方能如此无畏及嚣张?!

       只怕连之前斥候所报临封城下仅有两万五千余淳军的消息,亦是不可靠的!

     

       随着红日东升,南面战事愈酣,初时措手不及、惊乱无方的均军渐渐回过神来,开始逐步地抵抗淳军的汹汹砍杀。虽被淳军切成了散阵,无法将主力大军尽数集结起来,但均军仍是凭借人数上的优势,且战且守,将每一个散阵聚成一个小圆阵,又凭借其过往扎实的步战操练,慢慢地竟抵挡住了淳军的攻势。

       面对已然清醒并且开始反攻的均军,淳军在一开始那压倒性的胜势开始减退,在敌死我伤越来越多的情况之下,战斗力亦有所大减。

       夏滨在战场之上四处冲突,翘首远探,神色急躁,似乎在寻找着什么。

       不远处有两骑向他奔来,高声喊道:“禀将军,四下均贼阵中皆不见其主帅纛旗,只怕是被故意掩藏起来了,实探不出那谢崇骨此刻立身何处!”

       夏滨顿马,脸孔僵硬,思虑半瞬,随即扬鞭下令:“在营北之处放个豁口出来,留神盯着均军的动向。”

       两骑便奉令绝尘而去。

     

       自山头远望,均营北面的淳军人马仿若是抵挡不住均军的反击,且杀且退地向两边后撤,而均军立刻便抓住了这一线良机,自西边遣动数千士兵齐力杀出淳军马阵,径直奔向北面的豁口。

       这一股均军来势猛烈,犹如沙海沸腾,直扑营外。

       失去了战马的士兵们依然奋勇,一出营便列阵疾行,所向更是分外明确——大营西北、临封城西南的那个插满淳军主帅纛旗的高丘。

       “叶将军果然估测得不错,”许闳回首转顾众人,“谢崇骨宿将之名并非虚得,在乱战之中犹能辨清局势,抽出兵力突围向北,用以‘击我必救’。”他又轻扬嘴角,“但他却不知,这必救之地,却是叶将军特意为均贼所设的幌子。”

       停顿片刻,许闳又去望这数千人马所来的方向,“而谢崇骨更不知,夏滨此时此刻在南面战场上所图的,正亦是‘击其必救’——今日我军以少对多,战的便是一个‘乱’字,只消能令眼下分阵集结的均贼再度乱起来,我军之胜势便不远了。”

       说话之间,数千均军已行近山脚下,却并未急着向上进攻,只是围守住山南,四下扬旗、鼓噪喝吼,仿佛随时都将发起攻势。

       “真是蠢极了。”许闳冷冷地骂道,“均贼以为围我主帅立营之地,我南面兵马便会回师救援——”他昂然转身,环视一圈麾下,“夏滨所部今以八千轻骑对均贼四万兵马,战得漂亮;我部现以八百精锐对均贼数千步卒,亦不能失了风采!”

       “断不辱命!”

       众人齐声大喝。

       “甚好。”许闳手中长枪倏然指向山下敌军,“两条腿的再强,焉能强过四条腿的?何必等着均贼上山来犯!”

     

       “在西面。”夏滨笃定道,说着扬臂狠狠一挥,令身后数百名随他血战的校兵们与他同往,厉声道:“谢崇骨的首级,断不止十个铜缁!”

       因见营北淳军退散,均军即刻便有兵力自西面杀出,除了是谢崇骨坐镇的中军可以立时奉令出击之外,还有哪个部属能够在整座大营被淳军阻切为十块的情况下如此飞快地知悉帅令?!

       而这一处淳军动向分明,马上便引得附近均军警觉,竟顾不得再保持用以抵御淳军进攻的圆阵阵形,纷纷集兵转向,意图追阻由夏滨带领、正在向西奔行的淳军人马。

       ——所向救主。

       当下整个战势又是大变。

       乱军之中夏滨领兵如火穿风般地驰冲向西,便见西面果然余留兵马不多,而阵脚紊然不乱,不似其余均军阵形,当下更加确定是谢崇骨所在。

       将要接敌之时,他身后有校兵急切道:“将军莫急,先辨清谢崇骨在何处再动手!”

       夏滨回首望一眼越来越多从四面聚力杀向此处的均军,当下骂骂咧咧地喝道:“此刻还管他娘的那么多作甚,先给老子齐射了再说!”

       话音未落,他便率先引弓急射。

       身后数百名淳军当即亦搭箭上弦,不敢落后。

       百支利箭齐聚射向一处,西面阵中马倒人翻,后面不远处的均军见状更是杀红了眼,不管不顾地破开淳军封锁、齐涌而来。

       “撤开!”

       夏滨大吼一声,待见麾下轻骑纷纷向四下退避,这才又张弓向西补了一箭,然后调转马头猛抽一鞭,头亦不回地冲出这乱阵。

     这一箭射中了阵边一名均骑的战马前腿。

       战马嘶鸣着跪倒在地,掀翻了背上的骑手,骑手落地后滚了数圈,将正从后方奔涌而来、跑在最前方的一名均军士兵就地绊倒。

       犹如向本已波浪涌荡的湖面上又投入了一块巨大的石头,整个西面战场以此为中心,人和战马一层接一层地被前面摔倒的人和战马绊倒在地,血肉和泥,不过一瞬之事。

     

       离开乱阵之中的淳军人马火速收缩兵力,由夏滨下令,将最初分散纵入大营深处的十队人马重新聚合,不再去管西面自乱的均军,而是摆开一字长阵,自南向东横甩阵尾,将东部战场上残留的均军兵马向北倾压而去。

       均军重压之下仓惶北进,径直奔向临封城南,似乎唯有率众入城、与守军会合,方是此时此刻摆脱淳军追击、合力助守临封的上等良策。

       而临封城南那个昨日为均军所顾忌和怀疑的淳军长围缺口,在眼下看来却如救命坦途一般,令人迫不及待地想要奋身直往。

       至临封外城南门十箭之地时,夏滨出令压住阵脚,淳军人马渐渐止步,无声地望着前方奔命似的冲向城南的均军。

       近五箭之地时,均军人马之中终于传来了第一声战马凄厉的哀鸣。

       随即传来的即是士兵的哀嚎声。

       一声未落,一声又起,声声如浪层叠而起,数千名均军于近在咫尺的临封南城外股粟发抖,不敢再进一步。

       杂草荒长的城外野地上,几乎每隔几步便是一个碗口大的陷马坑。若非兵马临近,根本看不清这深掩于荒草之下的玄机。

       这些坑不算太深,却将好没过马蹄骨节,但凡在奔驰之中不小心踏入坑中的战马,无一不是腿骨立折,再也无法站起来。

       而它们背上的士兵,更将被狠狠摔出数丈之外,身骨断处,亦不可数。

       这便是叶增最后为谢崇骨所准备的“远来之礼。”

       亦成功地击溃了这数千名均军最后的斗志。

     

       日头逐渐西移,大半天已过。

       早于那些在城南外受阻的均军回师、与大营西面战场溃败的残部合军向南远遁之前,夏滨便已经率麾下人马奔向临封城外西南五里处。

       那里尚有借冒淳帅之名、与数千均军胶着厮杀的八百许闳人马。

       夏滨简略清点了一下自己所部的人数,生还加轻伤的约有五千余兵马。至于均军,刨去向南遁走的一万余人、远处山下犹在激战之中的三千多人、重伤以及举降的不算之外,此役死于淳军之手的少说也有两万余人。

       “今日我部的最后一战,”他指了指不远处的山脚下,“便是与许将军麾下合力,将那些均贼尽数剿了。”

       至此,几乎所有的战势走向,皆与叶增早先所计划的一模一样。

       “将军,我部何不分兵趁胜追击南遁的那些均贼——须知谢崇骨必还在里面!此时若不趁势掩杀,说不定明日他们又将卷土重来!”有校尉在侧急切进言道。

       夏滨摇头,抹了一把额角淌下来的血汗,“南遁之贼,是跑不了多远的。”他的脸色此时方露出一丝懈意,“不多久,他们便会遇上叶将军的亲兵马阵,至于是死是活,就全凭他们主帅的造化了。”

     

       留于临封城北夹砦中的一万余淳军步卒亦将攻城之势打造得惊天动地,而本是竭力抵抗了半日的均军守兵已有半晌都未曾在城头箭垛之后露面。

       “城外援军已遁,城内投诚者不杀有赏!”

       “负隅顽抗者,城破即杀!”

       ……

       因怕城头如此安静有诈,城下的淳军士兵们不敢径直接城,而是一边轮番叫降,一边往来搬运,架起一座与城墙齐高的望车,然后选派数名身手矫捷的士兵攀爬上去,欲一探城头究竟。

       城中西北处,忽然冒起一阵青烟。

       那烟随风飘至城头,夹带着一股令人熟悉的香味,引起了攻城淳军的注意,攻势亦随之暂缓。

       随着城中烟雾越来越浓,一时怔神的淳军中终于有人反应过来,口中喃喃道:“烧、烧粮……”

       这未说完的半句登时惊醒了一众士兵——

       “城中粮草被烧了!”

       “直娘的均贼是想要烧粮弃城远遁!”

       ……

       士兵们纷纷大声叫嚷,情绪激动者甚至呼唤同袍共架云梯,意欲攀爬入城、抢救被烧粮草。

       在城下淳军大乱的同时,临封城南的三层城门被从内而外接连打开,一直固守于城中三个多月的王钦守军终于在此刻奔突而出,披甲驭马,踏着城南荒野上未冷的援军同袍尸身,向西遁去。

     

       临封城外南、北二处的动静同样引得了才率部收拾完山下战场的许闳、夏滨二人的注意。

       “是烧粮。”许闳凝目远望。

       夏滨已然发怒,“均贼是连半粒粮草都不愿留与我军,王钦所部既不肯举降归顺,我等还对他客气什么!”

       许闳点头,“均军欺我城外步卒无脚力,才敢如此大开城门、纵马南逃。你即刻领轻骑南下追阻王钦所部,接敌便杀,不必再行招降一事。我率城外一万步卒入城救火,均贼的存粮,只能抢出多少算多少罢。”他回头看了看血战近一日、此时已是疲惫不堪的麾下人马,神色有些迟疑,却仍是决意道:“便再辛苦众位弟兄们了。”

       “均贼烧粮一事,是否往报叶将军?”夏滨问道。

       许闳脸色变了变,“必须报。”说着便转身选了几个精卒,令他们立刻策马南下二十里,找到叶增所部,务必将此消息带到阵前。

《九州志·将君》(32)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