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大龄考生上岸……我的天,总算上岸了
先进行自我介绍,我的考公经历不算顺畅,从十九大开幕走到二十大闭幕才堪堪实现上岸梦,今年上岸江苏。 在备考群偶尔会看到大龄考生吐露烦恼,因为年龄大精力不足、家庭负担等原因,考公动力不足,随时都想打退堂鼓。在这,我也想分享下我的备考经历,希望能为考友们提供些许帮助。 一、稳步前行的心态 在备考之初,很多人都会看到一些分享贴,类似一次上岸、30天上岸……许多人看过之后热血沸腾,觉得自己也一定是天之骄子,但是很快就会被现实狠狠打了一记耳光。 我认为,保持稳定的心态非常重要,不要过于期望短时间内创造奇迹,二战、三战、多次战才是大多数人的现实。做好长期抗战的心理准备,才能坚持实现目标。 二、徐徐图之的笔试 (一)申论 公考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得申论者得天下”,我想所有经历过公考的考友都深有感受。说实话,申论是我的短板,至今我可能都不能完全参透其中奥义。 许多人说申论是玄学,虽然我是申论渣,但这句话我也不能苟同。 申论核心是提取关键信息,并按照逻辑归纳整合。申论不能高分,要么是提取关键信息能力不足,要么是没有构建完整的申论逻辑框架。 前者提升相对容易,许多公考培训机构也给出了建议,比如练习缩句,将一段长句缩减成短句,只保留关键信息。再比如自拟概括句,选取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文章是比较规整的4-7段式,内容编排与申论架构相似。这类文章每段首句基本就是本段中心句,将其遮盖后,阅读后面段落,自己概括本段中心,再与文章给出的中心句进行对比,不断提升文章核心意思的抓取能力。 后者提升相对困难,这涉及到逻辑思维问题,与后期面试也息息相关。随着申论题目难度升级,材料关键信息更加分散,逻辑主骨架似乎更加隐匿,无形中会增加逻辑梳理的难度。涉及到的题目包括综合分析题、公文题,这类题目基本信息大家都能抓取的七七八八,但是最后得分往往不尽如人意,关键就是答题的逻辑不符合题目要求。 对于这类问题,我也没有完全吃透,只能依靠平时积累,比如在人民日报、半月谈这些官媒,选取评论性文章阅读,提升时政素养,培养政务思维逻辑,再比如浏览政府官方网站,一般在通知公示、信息公开、政策法规等栏目中,学习常见的公文文体,自己练习进行写作。 大作文是很多考友特别惧怕的一项,许多考友备考了相当长的时间,第一篇大作文却是在考场上完成的。我认为,大作文的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晰。过去大作文属于单一命题,选择一个热点话题,让考生谈谈看法,因此,申论大作文押题非常有效。但是,现在命题组已经充分意识到这个问题,为了规避这种情况,现在国考、大部分省省考都会在命题上提升难度。一方面,大作文命题所在材料与其他文段表面上会有割裂的感觉,另一方面,命题言语比较抽象,如果不能仔细审题,很多人会有偏题、跑题的情况。 对于大作文的备考,我认为一方面要认真读题,尤其是命题语句所在的上下文,往往就是解题的题眼,比如现在A+B,A+B+C式命题很流行,考友们要掌握这类题目的命题规律。另一方面,做好综合储备,命题不再局限于一个领域,也就意味着思维可以更加发散,可调动的素材更加广泛,按照五位一体或者十四五规划方向进行准备,大家其实并不缺少作文素材。另外,像小标题、行文逻辑,都需要日常积累。 (二)行测 行测算是我的强项,我会按照模块进行分析。行测的小窍门、小技巧特别多,考友们可以选择一个符合你的听课习惯的老师打基础,后期进行模块巩固、整卷训练的时候,就不要只盯着一个老师,多利用网上资源,很多老师会免费在知乎、B站上分享做题技巧,大家平常可以多找找这些资源,集百家所长为我所用。 先说说我的做题顺序,一般按照类比推理—选词填空—资料分析—常识判断—阅读理解—推理判断—数量计算这个顺序进行做题。先做点类比和选词填空,让自己尽快进入题目阅读的节奏中,为后面资料等大篇幅阅读型题目奠定基础。资料分析需要头脑敏捷、快速反映定位信息,也放在答题较前的顺序。后面就按照偏文和偏理的题型交叉排布,让头脑能够有一定缓冲。另外,建议大家可以直接边答题边涂卡,省去一些再次誊图答案的时间。 1.常识判断 嗯……作为理科生非常头痛的学科,我只是考前刷刷时政。想冲击好岗位的考友不能放过常识,需要日积月累下苦工,而且要做好短时间内看不到效果的准备。近年来党史、国家重大政策文件、航空航天等都是热点,考前可以抱抱佛脚。 另外,我也想发表个自己的看法,常识判断也考察判断推理能力,这点我认同。一些老师也推出了技巧课,但是这类技巧应用范围太有限了,通过技巧排除也要有基本常识才能使用。毕竟先有常识,才能判断,千万不能本末倒置,想投机取巧哦。 2.选词填空 这个模块我的学习曲线是V字型的,还未深入学习时正确率能维持在85%,深入学习后正确率下降到了60%,回顾总结后稳定在85%。 我认为问题出在两个方面:第一,刚开始学习买的练习册选取的题目都是早期的,那时候题目坑少,凭借多年语文功底可以carry,后来利用APP刷题,题目都比较新,坑多经验少,正确率下降就不足为奇了。第二,词语意义不求甚解,这也是很多考友的通病。觉得自己上学期间语文分数不赖,对这个模块就轻视了起来。大家要明白,即使是应届生,离开高中的备考环境也已经有四年时间了,很多知识已经模糊不清了,必须放下吃老本的幻想。 对于这部分备考,我认为需要从错题入手,99%都是错在词义掌握不准。我花了半个月时间,把题目中掌握不清的词语进行了整理,查清楚词义以及词性,形成易错词笔记,并定期进行复习。这项工作完成后,效果非常明显,正确率回升。如果选词填空是弱项的考友,可以试试这个方法。 3.阅读理解 这部分做题技巧都是大同小异,抓取中心词,首尾句,转折词等……,随便搜个课老师们都会教,这些技巧其实非常好用。练习时要记得运用这些技巧,慢慢提升做题速度,压减做题时间,这个模块节省的时间可以用来做计算题。细节理解题会耗费更多些时间,建议先看选项,然后直接定位材料对比筛选。就我个人而言,一般概括型题目20s左右就可以秒一道题。细节理解题会慢点,大概40s左右。 4.图形推理 找规律型题目,有的老师会编顺口溜方便考生现场快速做题,考友们在学习过所有题型后,可以选择符合自己记忆习惯的顺口溜进行记忆。这些题目就是要不断训练,总结图形规律,提高图形敏感度。有些地区考察有一定的规律,有自己很偏爱的题型,考友们不妨总结进5年真题题型进行分析,做到心中有数。 平面拼合类题目,我觉得比较简单,我的方法是找到特征边或者特征角,对比选项快速定位符合的选项进行拼合。 立体拼合类题目,我的空间想象力比较差,这是我的短板。在网上看到了一些up的分享,看到一个有效但耗时的方法,每层标数,与拼合后的图形进行对比,补空缺,如果俯视图无法筛选唯一答案,就换个主视图或者侧视图再进行对比。这种方法太过耗时,考场上我基本上就是看个大概蒙一个选项。如果空间想象能力好的小伙伴可以忽略。如果做题时间充足的小伙伴可以尝试。 5.类比推理 类比模块我的分数并不稳定,这跟我常识是弱项有关,现在类比难度题目就是跟常识联动,常识是弱项的考友(譬如我)就会吃亏。这种情况下,把基本题目分数拿下就很重要了,确保个基本分,用其他强项来拉分。 6.逻辑判断 这个模块简单粗暴分为朴素推理(这个定义并不准确)和加强削弱。 现在朴素推理中出现比较多的题型是给出几个条件,让考生选择符合要求的选项,需要灵活运用各种矛盾关系进行排除选择,没有什么捷径,必须熟练掌握各类命题和矛盾关系,既可以从已知条件入手正推,也可以从选项入手假设反推。 加强削弱题目是逻辑判断中比较简单的,入门学习时老师会按照类型进行授课,对于小白来说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后期刷整卷时,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按照判断类型—选择答案的逻辑顺序做题。我认为加强削弱题目要运用阅读理解的思维,寻找题目中的关键词,对比选项关键词,一致性最高的就是选项,这样的做法无需要判断类型,会减轻思考负担。 7.定义判断 这个模块我的正确率很一般,定义判断正确率不高,原因在于选项并不是完美答案,每个选项都有bug,让人无从下手。我也曾在网上寻找答题技巧,但确实都没什么好的方法。 8.科学推理 目前,上海市考、广东省考考察科推,涉及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几个学科。我是理科出身,所以物化生几个学科对我来说没有难度,地理涉及的题目较少。对于理科基础较差的考友来说,可以找找网上初中物化生知识点总结,掌握基本题型就可以得到比较理想的分数。广东省考题目偏简单,上海市考题目偏难,广东省考的考友有精力的情况下可以看看上海市考题目,对你的备考也会有帮助。 9.资料分析 这个模块是考生必争之地,要拿高分必须完全突破,4则材料控制在22min以内,3则材料17min以内,这样才能给后面的模块留出时间。一方面,要掌握正确的做题方法,要先看选项再回头找材料,一般题目顺序跟材料顺序一致;另一方面,在掌握基本公式的基础上,熟练使用各类技巧。比如不同题型某些方法使用频率会更高,基期(截位法、估算法、直除法、尾数法),增长率(截位法、估算法),增长量(份数法、小数化分数),两期比重(小数化分数、估算法),混合增长率(份数法)。当然,这些是我个人做题的感受,每个人都会有自己做题的舒适区,完全可以在练习中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套路。 10.数量计算 这个模块是拉开分数差距的关键,很多考友对这个模块心生畏惧,如果想上岸,这块硬骨头必须啃下来。各类题型掌握的基础上,一些小技巧比如选项的和差倍数关系、数字特性、代入法都很好用,不需要完全推导出全部的计算过程。 三、厚积薄发的面试 目前面试有三种类型结构化、结构化小组、无领导小组。结构化小组未参与过,其他两项都有实战经历。 (一)结构化面试 大部分地区仍延续结构化面试形式,考试形式大同小异,要么是全包干要么先看题再答题,考友需要提前了解考试地区的面试形式。 不同地区题目设置上也有自己的特点,考友们需要研究考区历年真题,根据各地出题特色,进行针对性积累。 以江苏为例,江苏不追热点,题目围绕政策制定、公共服务、机关事务进行命题,对考生思辨能力、实际经验有较高要求。题目非常长,隐含信息很多,必须逐字逐句详读,充分挖掘信息,不能囫囵吞枣。 江苏面试题目可以大致分为三类(自己总结,不认同也没办法),第一类是政策服务,第二类思维发散,第三机关实务。 第一类是政策服务,每年必有一道大题,一般是第一题,难度很大,形式包括文字、表格、漫画等,如果答不好后面很难力挽狂澜。公共服务是江苏命题热点,建议考友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深入学习,了解公共服务有哪些特征、服务特性等,这些内容也有助于其他题目作答,比如今年A第一题,小蚯蚓那道题,考察政策制定考虑的因素,其实就可以化用公共服务内容进行作答。 第二类是思维发散,一般是演讲题、习言习语等,命题方向正面积极,对政治素养要求较高,是许多考友很惧怕的题目类型。考察热点包括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等,答题框架延续一三五的结构,开头+三段论述+结尾。开头结尾需自行积累,熟练背诵掌握。三段论述部分可以从党的组织领导、人民民主参与、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使命等角度切入,这些论点如万金油,任何话题都可以使用。 第三类是机关实务,一般是组织计划、现场协调等,有机关工作经验的考友会比较容易。如果面试老师有机关实务经验,可以提供不少帮助。 (二)无领导小组 目前广东省考、深圳市考等少数地区采用,现场变数很大,也是许多社恐考友非常害怕的面试类型。 结合我个人和考友们实战经验,需要做好以下准备: 一是必要的知识储备。莫要陷入数据怪、政策怪、名言怪的圈套里面,这些内容可以用,但如果引用不当、使用撞车可能会扣分。其实,考官们特别喜欢考生能引用案例,尤其是一些立足本省、直中命题、鲜少人知的案例,在各种名言、政策、数据的衬托下,实际案例就像婀娜多姿的小妖精让考官心神荡漾,如果你能够将故事讲得精彩些,恭喜你,离上岸不远了。建议大家可以通过关注政府官方公众号、官网、学习强国等,尤其是政府官媒账号,发布的案例、数据既权威又冷门,能够帮助你异军突起。比如行政执法的小伙伴,可以推荐关注公众号“广东司法行政”,能够帮助苦于无经验、无材料的小伙伴脱离无话可说的苦海,还有像“深圳生态环境”就是专注生态环境领域行政执法工作,干货满满,像2022年深圳市考执法面试题目“直播执法”就在公众号有所体现。其他领域素材积累都可以参考上面的方法。 二是反复的模拟训练。结构化面试还可以自行模拟练习,无领导小组需要根据场上形式进行应变反映,有的场子冷,有的场子热,有的人激进,有的人硬扛……这些突发情况必须要在实战中亲自体验并总结形成经验。练习后的复盘非常重要,可以积累他人好的素材,反思过程中哪些关键节点没有把握好错失了得分点……一次好的复盘能够胜过打n场模拟训练。 三是自洽的推进逻辑。这一点是很多人做不到的,大部分考友都会选择从自己角度论述选项入选的理由,忽视选项间的内在关系,尤其是场上对两个、三个选项讨论的不分上下之时,能不能找到选项间的突破口非常重要,比如A是B的基础,没有A就达不成B;A做好能够促进B……这些都是很好的切入角度,当别人还在激情开麦的时候,你已经在next level了。不过做到这点有一定难度,尤其是考场上,很多人非常紧张,再被考场激烈的讨论氛围裹挟,很容易就迷失了。 四是正确的参与态度。打破社恐心态,要逼自己从I人变为E人,努力抢话语权,不表现自己,怎么可能会让考官注意到你?要大气淡定,说话娓娓道来,不要急躁上头。 上面就是我啰啰嗦嗦的经验分享,与一些上岸的大神们确实无法相提并论,我个人的考试历程可能是更多人的备考缩影,曲折又漫长,希望失望反复横跳,让人备受折磨。 “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自有渡船人”,唯有依靠自身努力,才能真正“渡己”上岸,希望还在奋斗的千千万万的考友,尤其是大龄考友们能够再鼓志气,再接再厉,一举上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