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砂糖大小的咖啡研磨已经不够了,挂耳咖啡品牌不同研磨度对比

咖啡的研磨,可能你也已经百度过咖啡的研磨需要到什么程度。但往往你找到的基本是一句“砂糖颗粒大小”,怎么说呢,这句话,没错。但往往一句这样的话,就成了只可意会,不便言传。就好像国内厨师的菜谱一样“盐,少许”,少许是多少?1克?5克?说来说去就成了凭感觉,凭经验了。而大部分西方国家厨师的菜谱就有明确的黄油多少克,白砂糖多少克。

那对于咖啡而言,其实也是同理的。不同的萃取/冲煮方式,就需要不同研磨度。法压壶需要粗点、手冲咖啡需要白砂糖大小、意式咖啡需要更细。今天主要讲解下手冲精品咖啡过程怎样做出微调整,你手冲的过程中,尽可能地冲出满意的咖啡。
而手冲咖啡的过程过程中,你需要对研磨度进行微调的影响因素也给大家在下面列明。

烘焙程度
不同烘焙程度的咖啡豆都也会因为研磨程度,影响萃取率?是的。咖啡豆本质是木质结构的植物种子。你可以想象下,木头的密度、干木头的密度、木头制成碳之后的密度。由此可见烘焙程度不同,含水量不同,密度不同。水粉直接接触的面也不同。那么你需要的是将烘焙程度越浅的咖啡豆,研磨度适当的调整。
不同海拔的咖啡豆
对于植物生长的环境来说,海拔可以说是影响程度比较高的因素之一了。海拔高的咖啡豆密度更高,参考咖啡豆烘焙程度的情况下,很多咖啡烘焙师在烘焙咖啡时也会根据海拔不同的咖啡豆进行调整,所以冲煮时,你也需要将研磨度进行略微的调整,海拔越高,适当调小研磨度,增加萃取率。
烘焙新鲜度
很多朋友一招打天下,从来不调整研磨度,但实施上,咖啡豆烘焙好后,风味是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研磨度也需要适当调整。在烘焙好后8小时到24小时,这段时间因为咖啡豆二氧化碳在咖啡豆比较多,可以用平时研磨度萃取,这个过程可以让咖啡粉更容易释放二氧化碳。烘焙好后24小时到7天内(不同咖啡不同),算是咖啡的赏味期前段,这个时候因为风味趋于稳定,更适合将研磨度调小。当到达赏味期时,就可以回到正常研磨度了。当过了最佳赏味期时,这时就要将研磨度调小了,这样可以增加水粉接触面,让萃取更加完整。

对于咖啡豆而言,实际萃取过程中也需要对其它因素进行调整。例如水温,水温越高萃取越活跃,滤纸/滤袋的通过率,浸泡时间、咖啡豆当年当季的降雨、咖啡树所在的土壤等等也会影响到咖啡。
目前市面上,在研磨程度有考究的挂耳咖啡也真的不多。通过亲测后推荐几款合适的挂耳咖啡

Budayoung挂耳咖啡
这个挂耳咖啡可以说是真正的用心研磨了。每一款咖啡都会对养豆给客户选择。区分不同养豆期,针对自己的滤袋,再根据不同咖啡豆的海拔再进行,研磨度的控制。然后制作成挂耳咖啡。我冲梵尼兰后发现,他们的注水通过率也是有考究的。按照客服的建议,冲出来的梵尼兰,湿香有凑近植物的香草味,威士忌的香味也尤其明显,入口过程能感受到咖啡的醇,喝完后到回甘也是明显表现出水果的酸甜感,不会让舌头上有涩涩的感觉。喝完后,杯子上还挂着淡淡的奶香味。这也让我获得意外的惊喜,如果只推荐一款,那就只有Budayoung的咖啡了。

Gif咖啡
这个咖啡就有意思了,点名让老板制作的挂耳就非常棒,会先咨询你喜欢什么口味的咖啡,然后再根据自家的咖啡豆研磨。喝的肯尼亚AA也是表现出了独特的风味。榛果的气味尤其明显,入口后的巧克力味在口腔中充斥着,喝完后喝上一杯温开水,好像是激活了后韵似的。

不言咖啡
不言咖啡对研磨的考究绝对是学术性的。也是和不言咖啡的老板聊天发现。这家的朱砂石榴也是让很容易刷新对浅烘焙咖啡的认知。入口前奏就明显的石榴味道,然后坚果的香气,在中后段出现。闭上嘴巴好好珉啜也会让味蕾在跳动。
至于其它的咖啡,就自己体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