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梦中的庆典

2021-04-23 20:46 作者:虚空之孤寂  | 我要投稿

人,总是感情的存在。

人,也绝大多数时候都是社会的存在。

社会寄托于文化,作为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纽带,也作为人精神的寄托。

而文化的很大部分凝结于某些特殊的、凸显的事物。

特定的载体,如诗歌,特定的地点,如都城,而特定的时间,就是节日了。

节日在很多的文化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在很多人心中也有一席之地。

沉醉于节日的浪漫之中,或回忆曾经历的未曾经历的过往。

人总是梦想美好的,故事,氛围,虽很难尽善,但营造了出离现实的美好,要知道现实无论如何,除了本身的真实以外,是完全比不过心中的美好嘛,毕竟把现实中所喜欢所拥有的都会放入心中,而现实中所没有的则会在心中由想象补充。

人们会在节日时产生各种的感觉和感情,并不是节日有什么特殊,而是节日作为一个寄托和释放的载体。

中国的节日,很多象征着团聚,很多度过于欢庆。

但节日的文化虽然是已有的,节日给每个人的感觉却不是固定的。

它只是一个载体,一个宣泄感情的节点。

总还是要归结到人的感情吧。

在中国,最重要的节日,毫无疑问是过年。

甚至连中国人的认同感,也很大部分来源于此了。

那么过年做什么呢?

聚餐,守岁,烟花。

我至今记得在爷爷家西窗所见的景色,年三十夜,从很早就能听到零星的烟花声,视野开阔的西窗外有着高楼、平房和水塔,天色稍黯,那些散开的烟花虽只会有几处,又不那么光辉,却也是过年必须的点缀。

接近晚饭,穹顶的光明褪去,黑夜覆盖目光所及,而越发密集的烟花以黑夜为背景更加耀眼,等待包饺子的时间,趴在靠窗的沙发上,电视播放着春晚前的节目,这样一幅画面,就是过年的气氛。

等完全入夜,到七八点钟的时候,外面的烟花声就已经连绵不断,快要成为一体了,这时再往窗外望,满眼的看不过来的烟花,散开在天空,在人间的各个方向,一处烟花结束,另一处又会有新的填充,温馨,壮观,美丽。

这是我印象最深的人文风景了。

这也是我对中华最深的印象和留念。

从爷爷家到自己家,烟花声是一直相伴的,亲切,欢喜,空气中的火药味也是过年的特色。

每年过年都会去买烟花爆竹的,这也是过年的一大行动,爆竹是有则行的,烟花则是重点,毕竟要比只会想的爆竹有趣嘛。

但说到这里,本想描绘节日欢快氛围,却因愤怒而需要转换话题了,本来想浪漫的梦幻的讲一讲节日,本来确实是那样想的,但因为越写越愤怒,浪漫的心情散去了些,也就转而去斥责了。

全面限制烟花爆竹的燃放,这是//这也屏蔽特喵//的全局情况,我不知道他们是何来的勇气,何来的念头做这种天怒人怨的“小事”!现在的国内局势很稳定,所以不会有因为“小事”就立刻发生什么,但这种对烟花爆竹的全面限制就是一种严重的对文化的刻意抹削!

活人祭祀的习俗,若是昨天还存在,那今天凌晨一刻不差的去废除都是合理,因为造成了严重的伤害,“不文明”。

但是真以为燃放//屏蔽?

几天烟//什么鬼

花爆竹对环//无语

保的影响比禁//试试

止燃放对文//为什么

化的毁伤要//屏蔽

大吗//啊

???!

我认为这点是无需再说明的,若是在这点都有歧义,那就不是观点差异的范畴了,而是到了处于不同世界的程度。

或许有人把禁止烟花爆竹的燃放当“小事了”,那是他们既不懂“文化”,也不懂“精神”,更不懂“自由”!

他们甚至没有把这种事情去广泛调查,当成能擅自决定的事了,殊不知这种小事能关乎一个民族的存在性!

若是一个民族的独特习俗文化都得不到尊重,那除了语言和住所还有哪些共同?哪些可以认同的存在?还哪来民族感情?!

人和人相处久了多少会有认同和感情,但若没有文化的根基,也就仅此而已了,一个民族,唯一的认同只是住在一起和说同一种语言,明明它曾经有美丽的文化,这难道不悲哀吗?!

本就摆明的事实,经过尽可能的描述和强调,已经没有再多说的必要了吧。

平复一下心情,暂时淡忘人为制造的悲剧,一直多说就偏向泄愤了。

但是人总期待有美好的事物,突出的事物来寄托自己的情感,宣泄情感的。

住在城市,不再看春晚,城市里也不再有烟花,更少有别的习俗,不再有美好的习俗了。

这就是所谓的“精致的现代社会”吗?

传统是源于落后的阶段,但发展不一定抛弃传统。

文化的根基可以抛弃,还有什么不可以抛弃的呢。

精神的追求随意抛弃的话,又还最终会剩下什么呢。

人的内心总是由着自己的,人的梦总是别人无法干涉的。

唯有梦中的美好是持久而易得的吧。

在梦中的生活,在梦中的庆典,在梦中的美好。

只是若在现实把美好的追求和存在抛弃久了,抛弃彻底了的话,梦是否也会失去呢?

人是健忘的,人可以忘记各种事物。

哪怕在梦中也会忘记。

或许有些美好哪怕在梦中也可能永远失去吧。


梦中的庆典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