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景观设施专题-水利文化——赋予水永久的记忆

2023-10-24 17:28 作者:Needle设计空间站  | 我要投稿




#01  徽州传统水文化景观中的水利设施


项目状态:  已建成

项目地点:  徽州

项目介绍:  中国传统农耕智慧,尤其是在水的管理和利用方面的智慧,对当今国土修复和城乡治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基于传统水管理智慧的文化景观不仅是水文化的载体,也是重要的地域性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水文化景观是自然系统、文化系统和社会系统的有机结合,基于多学科视角进行研究是必要且必须的。徽州是中国区域史研究中的典型区域之一,更是研究水文化景观的理想区域。此地形成的水文化景观持续发展了上千年之久,至今仍留存着传统水利设施和水管理方法。


导水资功用

徽州地区河网密集,近河区域的导水利用比潴水更加高效。庞大的用水系统囊括了多种引水设施,其持续运行依赖于有效的协调和管理,高度集中了徽人因地制宜的智慧。相关举措包括“堨”——在河流上修建坝、堰等设施,抬高水位,引水入渠,进而灌溉农田或营建村落水系的整套引水系统;“水圳”——即田边水沟、水渠,具有特定功能的人工水渠系统,可分为农业灌溉和生活保障两类;沿用至今的“连筒”——村民将水管连接并架高,抽取河上堨坝积蓄的水源,引水灌溉附近高地的农田;以及“架槽”——可灵活引水的各类小型木质或石质架槽。


黄山市西溪南村旁的吕堨。当今,堨在徽州地区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 俞孔坚


黄山市西溪南村的水圳和水埠头(左)

和绩溪县伏岭镇田间水圳(右)。

现今,水圳仍是徽州人工水系统的重要元素;许多村落水圳高低错落,保持着旧时特色,在保障村落排水排污的同时,服务着居民的日常生活。  © 俞孔坚,史书菡


婺源县古坦村附近的灌溉连筒  © 史书菡


水文化景观是人类利用、改造和管理水的综合结果。徽州传统水文化景观是一个系统概念,以塘、堨、水口为代表的各要素相互依存,形成了聚落、农田、河流等不同的景观组分,构建了适应于溪谷、山丘、盆地等多种地貌条件的水安全格局。徽州传统水文化景观是徽州地区重要的文化和资源本底[13],也是乡村产业振兴、文化振兴的基础和引擎。其承载的水管理经验等非物质遗存保障着传统水文化景观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对各类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文献来源:Shi, S., & Yu, K. (2021).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Contemporary Value of Traditional Water Cultural Landscapes in Huizhou Regio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Frontiers, 9(4), 28-49. https://doi.org/10.15302/J-LAF-1-020052





#02 荷兰的治水之道


项目状态:  已建成

项目地点:  荷兰

项目介绍:  1932年5月28日,荷兰须德海工程中最举世瞩目的一项一阿夫鲁戴克拦海大坝(Afsluitdijk)竣工,至今仍是荷兰的要塞。荷兰人在与自然不断磨合的过程中,学会了与自然的相处之道。荷兰人对待水的态度不是去征服而是与水共存,变害为利。荷兰的水治理和水利工程将环境、民生与经济紧密结合在一起,在守护海平线下的家园的同时,也发展出了国家龙头产业。


荷兰治水文化演变

荷兰自有人类居住以来就一直在与洪水斗智斗勇。在这片土地上最初的定居者就选择了地势高的地方定居。接下来,他们学会了建筑人造山丘(terps) , 每当洪水来袭时,他们就会逃到这些山丘上。


大约1000年以前,荷兰北部弗里斯兰地区的僧侣就用草皮建造了最原始的大坝。之后,不同的村庄分别建造了他们各自的堤坝。这些堤坝经合并,变成了西弗里斯兰环堤(Westfriese Omringdijk),以此成功地创造出了一个大型居住区域。这个长约120公里的堤坝保存至今,人们可以在坝上行走,需要花上五天的时间才能走完全程。


阿夫鲁戴克拦海大坝实景,图/ C messier CC BY-SA 4.0协议


1400年前后,也就是中国的明代,荷兰人发明了风车。但这风车并不是用来磨小麦和谷物的,而是用来从低洼地中把水抽出来,注入河流中。


荷兰风车QGroente en Fruit Bureau


经历了工业革命后,荷兰人开始大规模征服自然,然而其背后的推动力仍是洪水。1916年的特大洪灾迫使荷兰在两年后启动20世纪最大的水利工程项目须德海工程,包括人工建造水坝、土地复垦和排水工程系统。


然而,尽管荷兰人拼尽勇气与智力与水抗争,洪涝仍是不放过这个小国。1953年的大洪灾淹没了全国大片地区,1800多人丧命。上次洪灾带给荷兰的创伤还没完全愈合,马上又要面临新的悲伤。洪灾后,荷兰人从被动到主动治理,自1958年开始了三角洲系列防洪工程(Delta Works).


位于荷兰西南部,莱茵河-默兹河-斯海尔德河下游的三角洲地带是荷兰地势最低、最易受洪涝侵袭的地区。为了保护这个地区,荷兰建造了一系列的水坝、水闸、堤防、水利和防洪闸门门等,用来防止海岸被侵略,减少洪水与海水倒灌的发生频率。被誉为七大世界工程奇迹之-的马仕朗防风暴大坝(Maeslantkering) 是三角洲工程的最后一个项目,于1997年才落成。大坝位于鹿特丹西南的北海入海口,由两个巨大扇形的自动闸门组成。这两个闸实为浮桥,一旦水位超过警戒高度,浮桥里就会被充满水,增加的重量使得浮桥自动关闭,下沉并贴到河床底部,以此成为屏障阻挡住洪水。水位下降时,浮桥中的水被抽出,浮桥向两边打开,滑向一个带门的干船坞。干船坞的门门随后关闭,其中的水被抽去,这样就可以使得闸门保持干燥,防止被腐蚀,而这一-切全部是由计算机决策系统所自动控制的。这个设计精妙大胆之极,可谓人类防洪工程的登封造极之作。


仕朗防风暴大坝 (Maeslantkering)@Luca Locatelli)


资料来源:https://m.163.com/dy/article/FUC8N5JE05456LW2.html




#03  哈尼梯田


项目状态:  已建成

项目地点:  云南

项目介绍: 元阳地处亚热带和温带,是哀牢山夹缝中的一座县城。元阳哈尼族梯田之所以如此壮丽和独特。首先是大自然特殊地理结构所造成的。元阳哈尼梯田总面积约19万亩,主要分布在海拔300米至2000米的山区,核心区梯田多分布在海拔900米至1800米之间,最大落差可达1380米。元阳境内以红河、藤条江两条干流为主的水系有29条支流,它们不直接灌溉梯田,却是灌溉水之源。高温增加低纬度干热河谷的河水蒸发量,形成丰沛降水,借助于常绿阔叶林植被形成的“绿色水库”和疏松砂岩体形成的“地下水库”,化作山间常年不断的清泉和溪流,流入哈尼人修建的600多条沟渠,渠水灌入梯田,层层下注,最后注入河流,开始新的循环。


“村寨、梯田之上的森林植被和山体蓄留的降水,是哈尼梯田的水源。哈尼人利用沟渠系统,将水引入梯田,构建出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的生态系统。”和毅说,沟渠是哈尼梯田重要的水利设施,村民管护沟渠,用传统的“赶沟人”“木刻分水法”等水资源管理办法,减少水资源浪费。除了“绿色水库”和“地下水库”之外,近年来,元阳县在坝达梯田上方新建的东观音山水库,也为梯田提供灌溉用水。


元阳哈尼梯田核心区的坝达梯田。新华社记者刘诗平 摄


通过沟渠引地表径流灌溉梯田,无调蓄能力,需辅以现代水利设施,通过修建水源工程、供水连通工程等增加梯田旱季供水量。


元阳哈尼梯田的新灌溉水源——东观音山水库。新华社记者刘诗平 摄

 近年来,元阳县修缮扩建了105条哈尼梯田的灌溉沟渠。此外,新建东观音山水库、新建和加固16个小型坝塘,改善梯田灌溉面积6670亩。同时,实施82个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现了遗产区内居民由天然水域取水到集中工程供水的历史性突破。


百度百科


对梯田红米种植和稻鱼、稻鸭等综合种养模式进行观测试验,比较分析不同水位控制条件下的水资源利用效率,研究不同海拔区水稻不同生育期的适宜水位和灌排技术指标。最终从节水、生态、景观、安全等目标提出哈尼梯田不同海拔区、不同种植模式稻田适宜水位和水稻可持续灌溉技术模式。”



资料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NkmDtP09xa85AGqa1V3UtA





*本文由Needle设计空间站整理撰写,如需转载请联系主页君。文中图片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后台删除。


*This article was written by Needle Studio, please contact the backstage if you need to reproduce it. If there are any copyright issues with the images in this article, please contact the backstage to remove them.


作者 | 大美

排版 | 包包

审核 | 房子



景观设施专题-水利文化——赋予水永久的记忆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