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洛阳游的第三十五篇 洛阳洛宁仓颉造字台

索易带你刨根问鼎,聊聊洛阳那些事。每天行走在数千年历史的河洛大地,不经意间,一块砖,一片瓦,一棵树,一座桥,或者一条街道,都是一段历史,一个优美的故事。为此,我用文字和照片留住每一个瞬间。深度游洛阳之系列照片、视频和文字,均为本人原创。欢迎浏览、提供线索并提出建议!深度洛阳游的第三十五篇 。




仓颉,相传为中国原始社会后期黄帝的左史官。那时大家都用绳结记事,有大小和形状区别,但年久月深,很难辨识。仓颉一直在思索,有什么方法,能解决这个问题。有一天,仓颉正在思索之时,看到地面上有一个蹄印,可仓颉怎么也辨认不出是什么野兽的蹄印,就去问熟悉野兽的猎人。猎人看后说:“这是貔貅的蹄印,与别的兽类的蹄印不一样。”仓颉听了猎人的话很受启发,很快意识到。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特征,抓住事物的特征,用大家熟悉的事物,画出图象,大家不就认识了。日字是照着太阳红圆的模样勾的;月字是仿着月牙儿描的;人字是人的侧影画的……,于是,中国最早的象形文字诞生了。这个过程就如牛顿发现苹果掉落地下,发现万有引力一样。
从此,仓颉便注意仔细观察各种事物的特征,并按其特征,画出图形,造出许多象形字来。这样日积月累,时间长了,仓颉造的字也就多了。为了纪念仓颉造字之功,后人就在仓颉造字的地方立碑纪念他。人们知道这种造字方法后,也在不断的造字,再通过人们的不断完善,不断地创新。造字方法也多了起来、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等造字方法也陆续出现了。通过几千年的不断完善,中文现在已经是用的人数最多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