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避天赋话题的人就是没有天赋的人!
在这么说之前,首先其实需要具体地来研究解释“天赋”这两个字的定义。但是如果说出这个样的话的话,就好像是“在回答我有没有朋友之前先理清楚‘朋友’的定义”这样的经典句式一样,在说出口的时候似乎就已经输了(笑)。
这是一种自然而然地融于一种大众的约定俗成之中然后充满自信的感觉吧,大概自觉拥有天赋者。
不过其实这并不是在喟叹关于自己没有天赋的话题,而是读完小说之后的读后感。对于天赋这个话题的话我个人其实并没有太多的兴趣,不过在这么说的时候是不是就也如标题与前言所说的已经输了呢,说不定。
不过言归正传,最近因为种种原因开始重新愿意读小说,当然,是娱乐性质的轻小说。
《变态王子与不笑猫》,作者相乐总,很久很久很久以前看过改编动画,不过实际上小说是很久很久以后才读,而且读过之后并没有留下太多深刻的记忆,至少不如动画给人留下的印象深刻。
时间已经过去了很久,所以也不能确定究竟是否是错觉,但是总而言之动画给人留下的印象,一是故事似乎始终给人一种断续跳跃感,另一则是故事的抒情性很强,超越的第一印象的强,以至于我甚至人生中少有地......向别人推荐动画片。
毕竟那个时候我还处于不敢说自己是二次元的阶段嘛。
不过虽然如此,之后读小说大概体验并没有太好,因为没有留下什么印象,甚至可以说是完全没有印象。看过之后完全没有印象,这是一些好故事读过之后梦寐以求的状态,希望能以初见的状态重新读一遍嘛。但是好的故事读过之后往往又做不到这样的事情。
不过其实最近看的小说倒不是不笑猫,而是同样是相乐总的作品的《被学生胁迫算是犯罪吗》(标题应该是这个?)。
在说感想之前首先要抱怨的是,首先在读译本故事的时候就总会有这种问题,那就读到这个故事感到文字上的缺陷时,就会开始苦恼于一个作为不懂外语的人都会有的问题:不明白这问题究竟是出在原本上还是出在译者的身上。
直白地说,究竟是故事本身就写得水平不高,还是译者的水平不高,还是说这本身是一部在跨语言的情况下难以准确表达、难免需要大量二次创作式的表达的故事呢?这种问题总是令人困惑。
我们读到的这个关于27岁补习班教师的故事有两个方面的主题,一个是作为教师一边的师生关系的话题,一个是作为作家方面创作相关的话题,创作这边的话题里提得比较多的则是关于天赋的话题。
读后感受是:不完备,不完满。
啊,这就说完了吗?但是确实就说完了。本来应该是有很多具体的感想的,虽然说大部分都是负面的感想,这样那样的不满,这样那样的遗憾,不过真的要详细地列出来——这么想象时,又让人感觉啊这个人好婆妈。
所以不如简简单单地说一些脱离具体内容的感想。
一是不连续总是令人感到疲惫。断续的体验当然实际上就是增添理解成本的东西,但是在了解故事本身的前提下奇巧的结构又可以显而易见地产生有趣的效果。但具体来设想的话,作者当然是事前了解一切的人,断续的结构恐怕很难给予他“慢慢地了解故事逐渐地整理与填充”的体验,而更多的是一种......做手工的愉快感吗?
断续的有趣之处并不在断续本身,而作者应该事先在断续的连接之间准备好给予读者的礼物或者说呀哈哈,应该是这样。不过即便如此塞尔达也不是人人都喜欢的,何况呀哈哈只是随手搬一块石头就能获得的东西呢。
二是抒情的力量在于厚积薄发,不过这是当小学生的时候就明白的道理,好像也没有什么长篇大论的理由。
三是.....三就没有了,硬要说的话大概是第一人称真的是一种很需要多视角补充叙述的东西吧,至少需要画龙点睛的那一笔,大概。
最近苦恼于无法捉摸到自己喜好,打比方的话就如同点外卖的时候纠结地盯着app不知道该怎么办。这种时候居然思考了很久才知道应该在店家的列表里翻来翻去地做一做排除法,不由得让人感慨人的脑子是一种放着不用就会悄悄蒸发的东西。
回顾起来最近没有看动画,没怎么电动,在这几天之前也没有读小说。电动其实有看了看小高的新作,不过无聊得令人震撼!烦躁之间找不到理由好好地通关。
其实还看了《为美好的世界献上祝福》,其实也是不知道第多少次看了,但是之前好多次貌似都没能看到最后,现在翻过来大概是因为对逐渐浓烈起来的恋爱喜剧氛围感到不满,仿佛是选了戏剧片在播了几季之后逐渐转入了恋爱故事之中一样。
完全没有抱有丝毫的学习的精神,只是完全地以审视的态度来从阅读体验中鉴别出自己的个人好恶,竟然会是有意义的事情。
有人会在读到萝莉控小说之后惊讶地发现自己真的很恶心萝莉控或者说自己竟然是萝莉控吗?我觉得应该是会有的,不如说我们年纪小的时候很容易会有类似的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