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长 相 忆 (冒怀管)

2022-12-14 15:57 作者:kaikai_sun  | 我要投稿

     

作者与丁赛君

 

       1952年,我12岁那年由于寄父母焦湘宗夫妇的关系和赛君相识,并以姐妹相称。50年代中有相当一段时间我和她做伴,朝夕相处,情同手足。1982年我远适海外,没料到一年多后赛君竟被病魔过早地夺去了生命。噩耗传来,我如坠雾中,难辨是梦是真?!从此天人永隔!

求师学艺  

       赛君10岁入班学戏,先攻老生。师父看她学戏有悟性,身材高挑,嗓音也宽厚,是个可造之材,就让她改攻小生。赛君15岁时,随戏班到了上海,辗转求师拜学,先后加入沪上各大剧团。20岁时,她由雪声剧团转到东山越艺社任三肩小生。23岁那年加入了华东越剧团。由于她的勤学苦练和各方面的熏陶,她的艺事渐进。

 

天鹅腾升

       赛君为了在舞台上有更多的实践机会,挑战自我,1951年毅然离开了华东越剧团,于1952年1月自组天鹅越艺社,邀请了当时少壮越剧团三肩花旦筱月英加盟,并列头肩小生与花旦。潇洒英俊的赛君和枌相秀丽、嗓音甜美的月英搭档,堪称当时舞台上的一对金童玉女。从此沪上越剧界冉冉升起了一颗灿烂的新星。

       1952年2月天鹅越艺社假座九星大戏院首演《楚宫怨》。这是越剧第一次把屈原的形象搬上舞台,它没有爱情故事,而是一出以楚国爱国诗人忧国忧民为题材的历史宫闱剧。剧中的小生花旦没有一套套华丽的行头,而且赛君演的屈原在后半场还要戴髯口。这对当时以才子佳人题材居多的越剧舞台来讲,是一出吃力不讨好的剧目,对一个刚成立的小剧团来讲更遑论票房价值。难能可贵的是,赛君在舞台上演绎了一位具有高尚情操的爱国诗人。赛君在表演上力求尽善尽美,成功的演出,使观众耳目一新。该剧的演出是赛君独挑大梁的处女作,一炮打响,从此独树一帜。由此足见当年赛君的胆识和勇于突破。

       这出戏的演出给剧社和赛君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在她的观众中涌现了一大批的青年学生,其中不乏当时盛名的圣约翰、复旦、震旦等院校以及中西、培明、圣玛利、晏摩士等名女校的学生们,这奠定了当年赛君以学生为主的基本观众群。他们热爱把古典文学名著搬上越剧舞台,他们更热爱赛君演绎的诗人气质和精神。他们崇拜丁赛君,从剧场的后台到赛君家里,一些女大学生的身影常现,她们也经常给赛君提一些有关演出的中肯建议。赛君非常看重她们的反响,常和他们探讨以臻完美。《孔雀东南飞》一剧,赛君原使用素色日本和服料做服装,外观亮丽。有学生提出面料柔软度不够,舞台效果不是最佳,赛君就采纳了他们的建议,很快改制,仅以和服料作袍边。赛君对演出服装的要求是很讲究的,要求造型典雅,花纹简洁脱俗,匠心独具。她深知观众就是她的知音。赛君的淳朴与和蔼可亲,使一些大学生成了她的朋友和挚友。

       这些忠实的学生观众,从九星大戏院追随到长江剧场。每当赛君上演新戏,这些名校的女学生们会通宵达旦的在剧场外排队,等候次日票房开门预售戏票。当时的票价也由九星时的前排座六角一张跃升到长江剧场一流剧团的票价九角。这仅仅是短短的半年多时间,若非演艺斐然,何有此胜迹! 赛君一向的心志是期望在舞台上多塑造一些文人形象,在角色的解读中提升个人的文化素养和人生境界,她做到了。她出生平凡,但在人生的舞台上她演绎了不平凡!

      《钗头凤》是赛君演绎的第二位诗人,南宋的陆游。该剧讲述了陆游和表妹唐蕙仙哀婉的爱情故事。此时的赛君在演艺上更上一层楼,诗人气质浑然天成。即使是在六十年后的今天,一些老观众仍难忘赛君当年塑造的舞台形象,举手投足之间处处是戏。特别要提的是该剧最后一场,沈园重逢,表兄妹再相聚,恍如隔世,相视无言,往日情愫尽在不言中。陆游把满腔愁绪寄予《钗头凤》一阙,挥毫壁上题诗“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错!错!错!”演到此处,台上演员和台下观众定格在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中,凄然泪下。

      《孔雀东南飞》是50年代初赛君舞台生涯的巅峰之作,该剧是赛君演艺生涯中的经典代表作。她和筱月英塑造了一对美丽善良的恋人。“雀亡”一场是赛君的重头戏,开幕时只见身着深蓝灰色长袍的仲卿,在惨淡的烛光下,面对空床,手抚清纱帐帏,这时耳边响起了新婚燕尔时兰芝对他的誓言“我和你结髪共甘苦,贫富安危随君度,不求同生求……但求你不把我辜负”。此时仲卿五内俱焚,缓缓转身,面向观众,以弦下调唱出“人去楼空空寂寂,往昔恩情情切切”的精彩唱段,倾诉了仲卿对兰芝的缱绻之情,悔恨交加。整出戏中,赛君的表演如抽丝剥茧,层层进深,丝丝入扣,把一位封建礼教下婚姻的牺牲者演绎得淋漓尽致,至今脍炙人口。这里也要提的是筱月英枌演的刘兰芝,贤淑善良,人见人怜,刻画人物精致,恰如其分。应菊芬饰演的焦母,把一位封建礼教下的寡母恶婆演得入木三分。孟莉英演的小姑人见人爱。这一台戏可称得上美轮美奂,给观众留下了经典的形象,六十年后仍为人津津乐道,实属难得。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整个剧组集中了当时的精英,编导南薇、朱铿、技导郑传鉴、作曲连波,台前台后完美搭配,真所谓红花绿叶,相映生辉。全剧三幕十场,场与场之间 没有间歇,而是以声情并茂的合唱来衔接,承前启后,使全剧一气呵成,台上台下融为一体,几乎没有演员和观众的分隔,共同置身于剧情中,起、落、跌、宕,同喜、同悲、同生、同死。这出戏连演几个月,经久不衰,连演连满,盛况空前。看此剧十遍二十遍的大有人在。一些同行,前辈也都去观剧,可谓集一时之盛矣!

      《梁祝》是“天鹅”在长江剧场演出的最后一出戏。尽管这是越剧的骨子戏,但赛君在舞台上又一次突破,精减了在九星演出《梁祝》时的 “梦回”一折。在“化蝶”一场的服装上打破了传统的红红绿绿,大胆起用经典的黑白两色作蝶身。以白色作底色,用两寸宽黑色丝质流苏与白色相间斜排,做成一对典雅耐看的大蝴蝶。启幕时,在一片彩虹中一对蝴蝶从花丛中冉冉升起,翩翩起舞,台下观众一阵唏嘘,沉浸在一对生死恋人重逢的欢欣中,遥想着美丽的天堂……

       更令人难忘的是《梁祝》最后一场的演出,长江剧场挤得水泄不通,到处是寻求退票的观众,真是到了一票难求的地歩。直到演出中场时人潮仍不退去,没票的观众驻足场外,翘首聆听场内的掌声、音乐声和熟悉的唱段声。剧终时,手捧鲜花的女学生们蜂拥台前,向台上抛洒鲜花。“丁赛君!丁赛君!”的欢呼声、掌声和激动的眼泪汇流在一处,尽管一连谢幕七次,丁迷们仍紧守台前,不肯离去。赛君被观众的盛情所感动,含泪向他们挥手告别,一再向她的忠实观众深深作揖致谢。此情此景令人如痴如醉,人们期待着下一季的天鹅归来……



 

修身养性

       舞台下的赛君是一位谦卑好学、追求理想的好艺人。53年她辍演在家,每天早上有琴师和鼓板师来家为她吊嗓,她自己以钢琴定音。由于幼年学戏时条件差,成年后她声带受损,嗓音低沉。她求教于西方声乐老师,每天练发声,自己用钢琴伴奏,希望以科学的发声扬长避短。当时有人拿她和京剧老生杨宝森作比,他们都是由于嗓音条件所限制,而练就以韵味取长,唱出了易学难工的独特风格。

       赛君年幼失学,在她成名后特别注重个人的文化修养。她身边不乏一些颇有素养的朋友和长辈,各方面的熏陶使她终身受益。她的气质一如有修养的大学生,温文儒雅,不同凡响。

       在家时赛君每天早上临摹《柳公权玄秘塔》大字帖,精读《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斯坦尼夫斯基选集》,以及各种古典名著。她写读书笔记,写角色自传,也不时地向老教授请教文字上的甚解,甚至登门求教,探讨有关古典文学剧本的创作。她孜孜不倦的好学精神非外人可想象。她经常感叹的就是自己失学过早,只要有条件就努力补上。

       赛君爱好艺术,能触类旁通。她兴趣广泛,喜欢摄影,自置莱卡相机,不时留影她所喜好的景象。由于受收藏家朋友和画家朋友潜移默化的影响,她开始喜欢国画。50年代初,上海美术馆举办第一届国画展览会,赛君不止一次的参观画展,欣赏名家精品,流连忘返。在画展上她选订了沪上名家谢之光先生的仕女图《洛神》,这在当时的画界传为佳话。越剧演员收藏国画,开先河者非赛君莫属也!她喜爱敦煌壁画的色调,她家的客厅是刷成深咖啡色的墙,朱红色的房顶,当时接单的泥水匠都呆了,他们疑惑,因为从来没有客户如此选色。他们焉知赛君心中的样板是敦煌古色调!

       赛君家的客厅北墙放一架钢琴,钢琴上悬挂敦煌古画拓片。东墙是西式古董架,架上摆放着各种她喜好的摆设。墙上挂有她本人饰演梁山伯的全身油画和饰演屈原的半身油画,以及国画《洛神》长轴,使人们一进屋就能感受到主人的品味非同一般。

       赛君对京昆及地方剧种都很看重,凡有外来剧种到上海演出,她都一一观摩。也经常带我一起去观剧,如川剧的陈书舫、汉剧的陈伯华、豫剧的常香玉、北昆的白云生、上昆的沈传芷。她虚心地向各剧种学习,借鉴各家之长,融会贯通,丰实自己的演艺。如川剧中的扇子功她后来就借用在《空印盒》的角色中。接演《贩马记》中的赵宠一角时,她就反复观摩俞振飞先生的演出,细心揣摩,并亲自请教俞先生。“写状”一折以对白为主,业内人称“三分唱七分白”。赛君苦练白口,在演出中融入了俞先生的精粹,潇洒至极。



 

天上人间

       赛君有一颗真诚谦卑的求教之心,在演艺上精益求精,这一切成就了她一生的演艺业绩。在唱腔、表演上有继承,也有创新,自成一格,优美隽永。尽管她的生命有限,但是她的艺术生命却是无限绵延,长存人间。

       赛君姐姐,尽管你离开我已经有三十个年头,我对你的仰慕之心,思念之情始终不逾。我已年逾古稀,但是我看到又有众多的年轻人,因为看了你留下的影片和录像,被你的艺术魅力深深吸引,成为你的小丁迷。她们今天为你所做的一切把我们带到年轻时所经历的美好回忆中。她们为传扬你的艺术不遣余力、锲而不舍的精神,我深深为之感动和感激,更为你有这么多忠实的观众而骄傲。小丁迷的涌现,使你的艺术传承永续,后浪推前浪,潺潺长流。你若有知,当含笑在天!

       姐姐,谢谢你留给我数不尽的美好回忆,这是我人生旅途上最珍贵的一部分。愿天上人间长相忆!

                                                                                 冒怀管 2013年8月22日于澳大利亚

 


长 相 忆 (冒怀管)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