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在督促娃做作业这事上,很多家长都做错,文中揭开最佳练习量真相

2023-04-06 10:26 作者:敖爸聊教育  | 我要投稿

我有一个朋友,自从当了小学生的老母亲之后,原先一向温和的好脾气似乎渐行渐远了,每天都要为孩子做作业的事情大动干戈。

相信不少人的看法是,这孩子真不懂事,逼得连好脾气的老母亲都脾气不好了,但我在这里要说句公道话,确实不能说是孩子不懂事,因为孩子能本本分分地完成好学校老师布置的作业。

这本来是件好事,可老母亲却不这么看,她觉得老师布置的作业量远远不够,要想学习好,必须来个题海战术,多做练习。因此,她线上线下帮孩子买了一大堆各种版本的习题集。这让孩子苦不堪言,时不时地来个“怠工”,老母亲一看这还了得,脾气一下子就上来,一场鸡飞狗跳在所难免。

这种场景其实也是众多有孩子家庭的一个缩影。矛盾的焦点集中在作业量,家长要求多做作业和孩子少做作业这两种观点产生了冲突。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各地教育部门都出台了一些规定来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保证学生一定的锻炼和睡眠时间,还有的学校不给小学生,尤其是小学低年级学生布置作业或少布置作业。

可以说,在教育政策层面上是给孩子松了绑,减轻了作业负担,可实际上,孩子们的作业负担就几乎没有真正减轻过。不少孩子从来就没有在晚上十点前入睡,说好的小学生要保证10小时的睡眠呢?

原因当然有很多,现实中的社会竞争压力就是一道绕不过去的坎。即使再没有文化的家长,也知道把孩子送到学校里,就是要读好书,学习好。

可在许多家长的认知里,多做作业对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十分有帮助,题海战术是“法宝”。于是,有很多家长不放过任何一个能让孩子多做题的机会,期望自家孩子能够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

其实,“题海战术”的背后是家长对孩子学习的焦虑和过度期望所造成的一种现象。

我们知道,一项技能或知识确实是需要不断地练习,才能更好地掌握。但是,过犹不及。如果超出了一定的度,一味追求重复练习,就变成了低效的题海战术。

对于学科作业的常规练习,我们该如何引导孩做到既能达到巩固学习的目的,又能恰到好处呢?

01 恰当的练习对学习不是可有可无的,是必需的

在这里首先要阐明一个观点:我们反对题海战术,但也不认可什么作业都不做的“佛系”学习法。

这是因为,任何技能的掌握,都离不开实践和练习,没有一定的实践和练习,只是光说不练假把式。就如同习武之人,光说不练能练就一身的好武功吗?肯定是不能的。

在考试的时候,考察的是知识的回忆和应用。这就不仅需要记忆,也需要知识的运用,而要想在知识的运用当中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就必须要经过一定量的练习才能掌握。

学校老师组织考试的目的在于考查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从这个层面来说,练习,尤其是练习一个知识点的多方面运用,不仅有助于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也有助于学习成绩的提高。

让孩子经过一定量的练习,还能够强化记忆。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根据无意义音节的实验研究,得出了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该曲线表明,如果不及时练习和复习,学习和记忆的效果会大大折扣,记忆内容在1个小时候就“折半”了,一天后就只剩下三分之一。

如果只靠上课听讲来进行记忆和理解,而不通过课上课下的练习来不断复习和强化,那么学到的东西很快就会遗忘。

一定的复习和练习可以延缓遗忘的进城,并且,如果能够在记忆保持量比较大的时候进行练习和复习,记忆的效果会更好。

02 练习和作业不是做得越多越好

前面已经说了,要想达到好的记忆效果,是离不开一定量的练习,但这个练习量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控制在合适的量才能达到最佳效果,至于这个合适的量到底是多少,专家们其实已经通过相关的研究实验帮我们找到了答案。

在教育心理学中,有一个概念叫“过度学习”,即达到一次完全正确记忆后仍继续练习到一定程度,有利于记忆的保持。

比如让孩子背诵一首短文,如果孩子在刚好能背诵出来的时候,再让他接着背诵几遍,那么记忆效果就要好上很多。

此外,在数学学科上也是如此,当孩子通过学习后可以做出某道数学题,接着趁热打铁,再做几道类似的题目,举一反三,学习效果就会得到巩固。

但“过度学习”对学习的巩固,也是有一定限度的。有研究发现,如果“过度学习”的“度”控制在150%以内,学习的效果最好。

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实验发现,在刚好可以记起的次数下,再适当增加记的次数,记忆效果会有很大提升。也就是说,一定的“过度学习”有利于记忆效果的保持。

专家们得出一个结论,在学习程度达到150%的时候,学习的效果比较好,学习效率也比较高。如果再增加学习的程度,效果却没有显著提高,但学习效率却有很大降低。因此,“过度学习”并不是越多越好!

超过一定限度的“过度学习”,比如大量做同质化的题目,并不利于提高学习效果,反而会表现出一定的报酬速减现象。

也就是说:当一个人通过练习掌握了一项知识和技能,如果在掌握的基础上再加以巩固训练,达到150%的熟练程度,对知识或技能的掌握往往会更牢固;但如果再继续重复练习,效果就不那么明显,甚至会带来反作用。

我们所说的多做题,强调的应该是通过练习,记忆不熟悉的知识点,提高效率,而不是单单追求反复做题的过程。

如果孩子只在一个知识点、单一题型上下功夫,换个数字反复做,那么换一种题型孩子还是做不出来或是不熟练。

所以,在教育实践中,要让孩子接受不同方面的练习,每一个学科、每一个知识点都要顾及,同时也要注意同质化的练习不要过多,否则孩子会产生“超限效应”。

在这里分享一个流传已久的故事:

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里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让人感动,就准备捐款,并掏出自己所有的钱。

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就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遇事一分钱也不捐。

等到牧师终于结束了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款,相反,他还从盘子里拿走了两元钱。

这种由于刺激过多或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逆反心理的现象,就是“超限效应”。

学习也是如此。每个人在接受任务、信息和刺激时,都存在一个容量,超过这个容量,人就不愿意认真对待了。

不少孩子之所以在做作业的时候出现抗拒心理,并不是他天真就不爱做作业,而是作业量已经超出了他所能接受的容量。

因此,家长在给孩子安排作业时,应注意在数量上要适度,不要超过孩子可接受的限度,否则会适得其反,不仅不能提高孩子的学习效果,还引起孩子的学习逆反心理。

03 适度的学习反而效率更高

就练习这件事而言,我们强调要适度练习,但不能过量练习,如对孩子搞题海战术等。那么,我们该如何把握好练习的度,让其达到最大的学习效果呢?

▶1、精选习题,并对孩子的薄弱学科、知识点进行重点练习

即使要给孩子习题练习,也要抱着宁缺毋滥的原则,习题不要太多,要精选。安排练习时可以找出孩子的薄弱学科及知识点进行重点练习。

▶2、控制每次做作业的时间和数量

由于每个孩子对于做作业等练习的承受能力不同,因此家长要找出适合孩子的学习量,在孩子可接受的范围内循序渐进,控制每次做作业的时间和数量,逐渐培养孩子及时练习和复习的好习惯。

▶3、及时给予反馈

不少家长只关注孩子的作业有没有完成,却很少和孩子就作业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反馈,似乎只要作业能够完成就万事大吉了,这种只是为了做作业而做作业,忽视了及时反馈,这样的学习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因此,家长在孩子每次完成作业之后,都要进行及时的批改和反馈,这样才能让孩子找到自己的知识薄弱点,之后再进行更有针对性的练习。

总之,无论是从哪个方面来看,题海战术的做法都不可取,但放弃题海战术绝不是放弃包括做作业等在内的必要的练习。

我们强调的是适度的练习,用专家们的话说,”在学习程度达到150%的时候,学习的效果比较好“。

也就是在孩子生理、心理都可以接受的前提下,适度的(150%)学习,举一反三,让孩子保持对学习的热情,这才是关键,也只有这样,才能发挥练习的最大作用。

结语

用一句最简单不过的话来把道理点破:做作业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不是多多益善来折腾孩子和家长的,说到底,就是帮助孩子巩固所学的知识。

当我们明白了这个浅显道理,就不会在题海战术这个问题上纠结了。

绝大多数孩子都曾有过探索新知识领域的好奇心,如果哪一天你发现孩子不爱学习了,请不要急着抱怨孩子不努力,先反思一下自己的教育方式方法是否得当,孩子在成长,父母同样是在成长。

在督促娃做作业这事上,很多家长都做错,文中揭开最佳练习量真相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