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心流·最优体验》
一贯人生的主题 除了一味的被动服从生物本能或者社会规范所提供的同一目标,我们也可以提供理性与自由选择创造和谐。 人生计划:由目标指引,塑造个人的一生,并赋予生命意义的所有行动。 无论是特有奋斗还是人生主题,都指涉及一系列跟一个终极目标有关的目标。个人所做的每件事情都因终极目标的存在而有意义。 人生主题就像游戏规则,参加者一定要按照规则行动才能体验到心流,这可视为生命乐趣的源泉。 撰写人生的脚本 精神能量与人生主题结合的时候,意识就能达到和谐。 存在主义哲学吧人生计划分为真伪两种。 真人生计划:一个人知道自己有选择的自由后,根据经验进行理性的价值并判断所选择的主题。只要选择足以代表这个人真正的感觉和信念,他最后选择的是什么并不重要。 由自发的动机,因自身的价值而被选择。 伪人生计划:一个人因为觉得什么事情都该做,什么事别人都在做,所以自己没有别的选择,只好也这样做。 靠外在的力量推动。 人生主题可以被分类为:发现性和接受性 发现性人生主题:是一个人给予个人经验和选择自觉、自行撰写行动的脚本 接受性人生主题:按照别人写就的脚本扮演分配在自己头上的角色,照本宣科。 接受性人生主题在健全的社会体系中可以得到妥善运转,但是社会体系一旦出现问题个人的人生主题可能也会随之而扭曲。 发现性人生主题是个人自行界定人生方向、奋斗之下的产物,偶一往往缺乏社会的认可,他的创新和与众不同常常被世俗视为疯狂或者具有破坏性。 从另外一个角度切入。 和接受性人生主题的按部就班不同,发现性人生主题形成的时具有几个共同的原则: 首先:这种主题往往是对早年年遭受重大伤害反应。 伤害本身并不重要,主题永远不可能靠外在事件决定,重要的是,一个人对同作何解释和禅阐释。 用什么样的方式解释你所受到的伤害往往比伤害本身更重要 其次:应该用哪种方式阐释所遭受的痛苦,导向精神负熵的人生主题? 首先我们应该把它解释为一项可能的挑战。 这种分把伤事件转变为挑战,赋予生命意义的原动力,就是前面谈到的耗散结构,以及从无秩序中发现秩序的能力。 最后:精神负熵的复杂主题,很少会在应付个人问题时出现。他所涉及的挑战一定套能适用于他人,甚至全人类。这种广泛里他的解决方式,是精神负熵人生主题的典型特征,他为很多人带来生命的和谐。 用觉照,觉知的方式可以让我们从日常生活中养成分析心理和解析自身反应的能力,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楚我们当下所处的状态和我们自身的反应,更可以帮助我们进入心流状态让我们对于我们自身有更深刻的了解,形成数据链和自身状态的负熵。让我们从一个更宏观的角度阐释和解读我们的心理反应乃至于受到的伤害,这样不仅有助于我们完成对于自我人格和认知的整合,更有助于让我们进入心流状态,让我们将伤害事件解释为可能的挑战和精神负熵的复杂主题,完成对于我们个人认知的升华。 绝处逢生 个人的不幸遭遇再一次妆百威广泛的挑战在个人培养迎接这场他挑战的能力的同时,其他人的生活也能分沾到好处 (八字、紫斗其实只能对我们的人生提出概括性的指南,如果单纯的将自己的人生意义和人生动力全副依附于八字和命理我觉得那是一种对于自身个人能力的否定,我们人生的真真意义在于,你能否超越自己的命数,做出创造性的价值,既能成就自己,也能成就这个世界。) 从佛洛依德开始,心理学家一直能希望说明,童年所受到的创伤同如何引起成年后的精神官能障碍。两者之间的遗憾难过关系不难理解,真正难以解释而更值得注意的是,与这种与其相反的结果:受苦刺激使一个人奋发向上,成为伟大的艺术家、英明的政治家或者杰出的科学家。如果我们假设外在事件能决定心里的发展,受苦的人罹患精神官能症就很正常,建设性的反应也不外乎自卫或者升华。如果我们假设一般人有权对外在事件作出何种反应时,那么建设性的反应才是正常的,精神官能症则是无法米纳队挑战,心流的能力受阻所引起的。 为什么有些人能建立一支的目标终生受用不尽,而有些人却一辈子过着空洞无意义的生活呢?这个问题并没有标准的答案,因为一个人能否在乍一看混沌一片的体验中找到和谐的主题乃是有很多外在和内在的因素决定的。 超越前人智慧 如何赋予生命意义? 从前几代建立的秩序中汲取经验,找到一个避免自己内心被扰乱的模式。文化会累积大量的知识——或者说有秩序的资讯。很多人都忽视了他们的存在,只想靠自己的力量创造生命的意义。 我们应该做的工作是从先人的的知识中寻求超越,设法更上一层楼。而任何放弃先祖辛苦积累的叫我们如何生活的资讯,或者自以为能靠个人力量发现一套合适的目标都是妄自尊大。(事实上很多缘木求鱼尾生抱柱的行为都是个人痛苦和固步自封的根源。) 从书中获得启发 不论出生背景如何人生稍后的阶段仍然有很多从过去汲取意义的机会。很多发觉到复杂人生主题的人,若不是以他们深为尊敬的长者或历史人物为模范,就是从书本中找到了行动的新方向。 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包含有秩序的资讯,包括各种行为模式、目标模式如何成功运用于有意义的目标,规范人生的典范等。很多生活陷入混乱的人,得知在他们之前也有人面临类似的问题,就能燃起希望,客服困境。 1.在注意力经济时代,我们需要成体系和有完整认知模式的书籍帮助我们整理已然支离破碎的注意力和心智模型 2.拥有一个文学形象引领着我们给我们足够的精神力量,告诉我们:你遇到的问题我们都遇到过,请放松并且沿着来路走,会比漫无目的探索跟有动力和信心。 维吉尔告诉但丁:好消息是由一条路可以走出这森林,坏消息是这条路必须通过地狱。于是他们穿过曲曲折折的地狱之路,沿途看见那些不曾选择人生目标,或者误把精神熵当成人生目标的人的悲惨下场,这戏人就是所谓的罪人。 但丁定早已看清,所有的精神修炼体系一旦与教会这样的世俗机构结合以后,就开始受到精神熵的困扰。因此,为了从您羊体系中汲取意义,首先就得拿这个体系包含的资讯跟自己的具体体验比较,只保留合理的部分,把剩下的一股脑儿抛弃。 呜呼 一般科学或者金环科学处理的都是已经存在的现象,不考虑因不应该的问题。然而信仰却不受现实的局限,他会讨论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令人渴望的。金华的信仰或许能在现实与理想之间做一整合,当我们了解自己为什么是现在这样,就更能了解直觉冲动,社会控制,文化表达等有助于意识形成的元素,更容易把精力导向更正确的方向。 可能人类的一切发展都是将自己的频率向“唯一”的那个方向调整,一点一点来,然后看到自己美好。 未来一代的任务就是开发心灵的这个层面。过去我们学习吧自己跟别人挤环境区分开来,现在我们要学习在不丧失辛苦得来的独特性前提下,跟周遭其他个体重新结合。未来最大的希望就寄托在宇宙体系是靠共同法则结合的认知之上,我们把自己的梦想和欲望家住自然,若不把这个认知列入考虑,一切就没有意义可言。认清人类认知的极限,接受与宇宙合作,而非统治宇宙的角色,我们就会想终于回到家的流浪者,觉得无比轻松。只要个人目标与宇宙心流汇合,意义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对所有人而言,共赢才是未来,零和博弈只是另一个层面的自我放逐。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也许是唯一的答案。 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