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诠释学】此在诠释学-现象学(上):海德格尔的老师胡塞尔如何破除主客二元认识?
以下为作者学习先验现象学过程中的读书笔记,如有任何问题,欢迎留言讨论
西方诠释学史 第十一章 此在诠释学
受胡塞尔启发的海德格尔留下的诠释学财富
不同于 狄尔泰的历史理解方式(将精神科学与自然科学理解形式相对立)
海德格尔:一切理解都具有时间性、意向性、历史性
第一节 此在的现象学(上)
老师胡塞尔-用现象学破除笛卡尔式主-客二元对立的认识论
*胡塞尔所谓“现象”就是人类自身的显现,人类由此成为存在者,存在者在存在之中自我显露的东西就是“经验”
胡塞尔《逻辑研究》:
1.根据“现象学”将“自在之物”(物自体)悬置于直观的自我给定性基础上
(对现象作纯粹的描述,不用经验的想象运思)
2. 存在者是紧紧附着于自我显现的
(这里的“自我”即ego, 应当指先验自我,即作为真理的执行者,整体的对象和行为、内容和经验、意图与实现相互间的本质关联都与这个“我”密不可分,同时植根于纯粹意识的意向性)
3. 探寻存在者的杀手锏:还原(返回到纯粹先验意识的本质)
马克斯(Werner Marx)对胡塞尔式的四种还原的概括如下:
(1)先验现象学还原(transzendental- pha~nomenologische Reduktion):
(2)心理学还原(psychologische Reduktion)即我们常说的“本质还原”
将现象回溯到心理之物(本质),直观到的现象(关于“某物”的意识现象,或非经验地在意识中构建起来的意识现象,只要在想象上可能)就是本质【本质直观】
这样的本质也是和“自我”的本质同一的。
本质直观的被给予之物乃是一个纯粹的本质,即在本质的真实自身中把握本质,从而将意向体验和其对象的事实特征还原到作为他们基础的标志规定性【本质还原】
笔者在这里作一些例子便于理解:
观察一朵红玫瑰,我们可以从直观的现象与主观体验(外观、颜色、气味等),产生主观意识与内在的意识活动(知觉及其变体:回忆、预期、想象等),从而解释一些事物更为本质的、普遍的东西。
"本质还原"的方法会要求你暂时忘掉你关于玫瑰的所有先入之见【你我所见的对玫瑰的认定一定是不同的】,包括它是一种花、它有颜色等等,而专注于直接感受这朵玫瑰的存在。通过这种纯粹的感受,我们有可能更深刻地洞察玫瑰的本质,不受概念和预设的影响。
(3)形象重现还原(eidetische Reduktion)
(4)始源存在还原 (primordiale Reduktion):内在超越的世界之自身的领域。
这意味着:始源的、单一的自我领域已然成为一个他在的、以及主体间的客观的超验世界之经验→主体间的自我领域(主体间性)
胡塞尔《现象学的方法》:只要在他人的当下化了的生活中可以进行相应的加括号(悬置),并且可以进行对显现和显现者主观状况(“意识活动”和“意识现象”)的描述,还原的方法就可以自身经验转到陌生经验上。而后,在共同经验中被经验到的共同性不是还原到心灵的个别化了的意向领域上,而是还原到交互主体的、在其现象学纯粹性中将所有领域连结在一起的共同生活的统一性上(交互主体性的还原)
胡塞尔的现象学还原,目的是为了破除笛卡尔的普遍怀疑论(当我不断怀疑诸多存在之后,我痛苦地最后得出:“我思故我在”),从而“揭示意识主体在本质一般性中的特有本质,揭示意识主体的所有可能形态”,实际上是彻底地终止这种判断:什么对于存在的各种立场统统悬置起来,“心理学纯粹的主体性还原为先验纯粹的主体性”
胡塞尔的局限性:
1. 设定了“自在之物”:自在之物的直观的自我给定性 不等于 人们可以直观到本质 必须要作还原
2. 从未彻底否认世界存在的客观性,仅仅是将自然观作悬置
3. 先验还原中,意识是意义与现实性的基础,先验现象学因而是倒向先验观念论的
4. 对存有者的问题被存有者的感知问题所替代,这种感知也可以还原成意向相关物
晚期胡塞尔《欧洲科学危机与超验现象学》:本体论转向,以“生活世界”为主题,现象学还原被观念论式的主体禁锢,意向视域之所及即拥有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