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浮物测定仪使用简介
悬浮物测定仪作为一种专业的测试设备,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特别是在水处理和环境监测中使用较为广泛。本文将着重介绍悬浮物测定仪在水质监测方面的应用。
悬浮物是指固体微粒悬浮于水中且随水流运动的颗粒,主要成分包括泥沙、泥炭和碳酸盐等,其大小通常在1μm至1mm之间。悬浮物对于水体水质有一定的影响,它会降低水质,影响水生态,加重污染负荷。因此,我们需要通过悬浮物测定仪对水体中的悬浮物进行监测。
使用悬浮物测定仪有以下几个步骤:
1.准备工作
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悬浮物测定仪,比如说像HACH的2100Q悬浮物测定仪或者YOKE的Li-SS-307深海悬浮物测定仪。然后需要根据测试要求准备好标准样品、试剂、容器等。如果是在野外进行测试,则需要考虑清洗容器、准备标准溶液的问题。

2. 样品处理
样品处理是悬浮物测定的关键步骤之一。样品预处理通常可以采用过滤、放置、超声波处理等方法,以便去掉悬浮物和溶解态的有机碳,并使样品均匀分布。
3. 试剂加入
加入润湿剂、分散剂,以便使悬浮物均匀分散,不发生沉降。正确的加入试剂可以保证测试结果准确,加剂量要根据检测要求确定。
4. 仪器操作
将样品液体加入到大气压自动垂直采样器中,将腔室移至垂直位置,在样品内注入气体,然后观测悬浮物沉积速度,通过计算悬浮物的密度和大小来计算悬浮物的浓度。
5. 结果判断
获得测试结果后,需要通过标准比较来判断样品的测试结果。根据测试目的不同,悬浮物的标准值也是不同的。一旦得到比较准确的测试结果,我们就可以对样品进行进一步分析和研究。
悬浮物测定仪是一种使用比较简便的测试仪器,特别在水质监测中,它的应用是不可替代的。当然,在选用悬浮物测定仪之前,我们需要了解测试仪器的性能、原理、优缺点等信息,这样才能确保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