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ongart教授:亲知理论为什么像是现象学
最近听北大哲学系的老师讲罗素的亲知理论,感觉就像是胡塞尔的现象学,两者几乎就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但我发出相应的评论之后,得到的回复是没有文本证据表明有这方面的相似,这就是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了。

这里的相似是结构上的,基本上可以像老师那样概括为“this appears such and such”,后面是“such and such”就是感觉材料,或者说是现象,前面的“this”是外部实在,但一般都不做预设,而是把它存而不论悬置起来,只是亲知理论似乎没有“放到括号里”这样生动的说法。
由此可见,亲知理论与现象学的核心部分有共同的公式,只是没什么共同的理论术语,相当于把整个理论的核心翻译过去。当然,现象学那边的术语要混乱一些,可能会更多的纠结于字面意思,我们有那么多的哲学工作者,不会都只看个字面意思吧。也许是因为学科分类的缘故,没有人能够在两方面都把握实质,但哲学家本人为什么不提一句呢?
就理论而言,胡塞尔的现象学要更加丰富系统,个人色彩也更加鲜明,应该都是自己创出来的,而罗素的亲知理论只是一个小方法,贵在其叙述清晰明了。遗憾的是,胡塞尔处在信息闭塞的战乱区,还受到他的好学生海德格尔的特别照顾,据说是连图书馆都不让进的,其理论只能散见于手稿,在术语的使用上难免与学术主流有距离。但如果有传播链的话,很可能就是从胡塞尔到罗素。
当然,就哲学家罗素而言,也不至于说是直接抄袭胡塞尔,但说是纯粹的巧合,似乎也是难以信服。比较可能的情况是,罗素听到一些现象学的零散思想,可能是学术界内部的口口相传,资料不完整的话,一时也没有理解透彻,就自己整理了一个东西出来。罗素可能觉得这就是他自己想出来的,并不是直接继承胡塞尔的思想,搞不好还是先潜移默化,过了一段时间才忽然开窍的,可能连资料的源头都忘记了,因此也就干脆不提了,这也是情有可原的。
总而言之,现象学主要是一套哲学方法,如果不是对胡塞尔的原典感兴趣,只想要掌握一般意义上的方法,那么从罗素的亲知理论入门,似乎也是未尝不可,只是要注意亲知未必是绝对正确,丹尼尔·丹尼特在《意识的解释》中考察了带颜色的点动实验,这可以说明亲知的结果其实是经过大脑篡改编辑的,这又是另一个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