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沈阳 | 小北门外,小北门里
于庆荣,1944年生于沈阳,家住小北门外城墙根下。童年时代,城墙上下就是他的游戏场,那时的盛京古城大部分还保存完好。小北门外的瓮城、白塔、摩电,小北门里的马家烧麦、会兰亭浴池,都在于老先生童年的记忆里鲜活地跳跃,为我们勾画出一幅别样的沈阳图景。50年代中期,他亲眼看着城墙被拆掉,马路拓宽,居住条件改善,城市不断发展……
家世
我就在小北门外出生,6岁上的白塔小学,就在马路对面。58年到沈阳高压开关厂上班,71年支援三线,到河南省平顶山高压开关厂工作,直到04年退休,12年回的沈阳。
我家就挨着瓮城边上,北边是二层小楼,后面是东西厢房,我家住西厢房。小二楼上是家医院,叫毕大夫医院,专治外科,有什么小病,打针吃药,都上那去。但水平一般,我头顶这块疤,大车给撞的,就到他那缝的针,缝成这样,挺难看。

制图/杨树
楼下西边的一个小门脸上有块匾,写着“于记西服店”,就是我家的,是我爸开的,做活就在我家屋里。我爸是山东海阳县人,哥四个,我爸是老三。以前家里有房有地,爷爷爱赌博耍钱,就把家败扯了,解放前家里什么都没有,定的是贫农。我爸十几岁跟着我大爷到了沈阳,那时候应该是二十年代。我爸学做西服匠,学了三年,自己白手起家,开了西服店。那时候有台缝纫机就算先进的了,熨斗都是烧木炭的,点着了,还得扇风,熨衣服。我爸手艺高,后来在第四服装厂工作,给市委领导都做过衣服。我大爷学的造纸,开了家造纸厂。
院东边紧靠着瓮城,是个大车铺,做木头轱辘的大车,还有家棺材铺。院西边是个运输队,曾经想要咱家的房子,在别处给我们找新房。当时我爸不干,说小北门这儿四通八达,方便。运输队的人挺好的,经常帮我们家修房子。我们家一直在小北门外住,90年代末那片动迁,老房子都拆了,盖了新楼我们又回迁到那儿,位置都没变。

图片来源/辽宁记忆
小北门是盛京八门之一地载门的俗称
皇太极时期在明朝中卫城北城墙
偏西的位置上增建而成
古城印象
我一小记事时,50年代,上小学以后了,城墙啊,城门啊,大概的印象,还都有。城墙上射箭的孔,锯齿(雉堞),这些都有,部分地方有点扒得缺了,但大部分都是完好的。
小北门城门的顶上有字,用砖抠进去一块,写的什么记不清了。有城门,大木门,大木杠,老开着。大木门的杠子都是铁箍的,门上有铆钉,有颜色,很陈旧,也没人刷了,都露木茬了。城门上有门楼,大概是两层,木结构,起脊的,没刷油漆,很破旧。小孩一般不进里边去,不知道里面什么样。

于庆荣的家就在这段城墙的北面
摄影/杨树
瓮城有,小北门的瓮城,一小还进去玩呢。城墙的帮子都不是砖,是大石头垒的,大方块石头,一条一条的,上边是砖。瓮城里面都是卖小吃的,卖糖块的,老头、老太太,哄着小孩,来买东西。我夏天时候还卖过冰块,去制冰厂买回一大块冰,砸成小块,用小筐盛着,上面盖个小被儿,一分钱一块,很快就卖没了。大伙都爱到瓮城根底下待着,那里凉快啊!

图片来源/辽宁记忆
角楼没有了,就现在太清宫对面修的那个角楼,我小时候没有,那就是段城墙,没见过角楼。角楼下也没看见过狐仙庙,也没听说过狐仙的故事,这附近住的都是闯关东来的,几乎没有坐地户,对过去的事都不知道。
城墙就在我家院子里,直接爬上去,土都塌下来了,我们就从上面往下蹦,跳城墙玩。夏天城墙上长点子草,很茂盛。城墙缝里有蝎子,很多,蜇人,小孩都不敢抓着玩。还有黄鼠狼,很小的时候,家院子里还有,后来人多了就没有了。

俗称“摩电”
沈阳城市轨道交通历史可追溯到晚清时期
初期为马拉轨道车
1923年改为有轨电车
1974年轨道全部拆除改为无轨电车
图片来源/辽宁记忆
电车道
电车道是在北顺城路中间修的,当时不叫北顺城路,这条路被分成一半一半,西边的叫西顺城街,东边的叫东顺城街。我上班时还这么叫呢,后来沈阳街道统一命名了,才改成现在的北顺城路。我家门口就是这条路,原先是用石头块铺的,中间有铁轨,走摩电,比现在的北顺城路略窄。

上班以后,在门口小北门站坐摩电,到马路对面。从大东发车的,到小北门就没座了。所以往西边走一段,到太清宫终点站坐,认识售票员,早上六点以前去,能给我留个座。从太清宫出发,经过小西门、大西门、天光电影院、南市场、马路湾、太原街、沈阳站、南一马路、南五马路、铁西广场,在兴顺街下车,北走十分钟,就到工厂了。这一趟得两个多点。

摄影/蒋少武
扒城墙
大约53年、54年的时候,开始扒城墙了,小北门的城门也扒了两次,先扒的瓮城,城门扒开点,后来车多了,路窄了,第二次就阔成现在这个样儿,但是两边的城墙还留着,中间都扒没了。到58年大跃进了,就不干这些事了。
那时候(拆)城墙是什么性质呢,政府不管,老百姓穷,孩子多,盖房子买不起砖,就抠城墙砖。城墙拆了两、三次呢,大约在58年前都拆完了。开始是老百姓扒,后来影响交通和建设了,政府也允许企业扒,扒完了,地就归企业。我们邻居是运输队,不拆城墙他们车进不去,这样城墙就没了。
我们家也拆了不少砖建院子,盖小房,那时候我上班了,在工厂花四块钱买一大带车的房梁、油毡纸,用啥都上工厂拿啥,板子、钉子……这回盖有窗户有门的,是平房,面积大了,条件不好,冬天冷,除了炕热,脑袋冻得冰凉。后来这种房子也都承认产权了。

目前收藏于沈阳故宫博物院
摄影/陈赫
拆九门
九门正好在大、小北门之间,与故宫在一条线上。历史上就听说有九门,没扒的时候就知道有这么个门,是给砌上了。56年政府扒的白塔,怕塔倒了砸了学生,兵乓五四地就拆完了。九门也是那时候拆的,拆的时候我还在那跑着玩呢。是北面的城墙扒开了,露出的九门,门上有块匾,另一头堵死了。工地四周有拦挡,进不去,没看见有暗道,后来整个城墙都扒掉了。
那时没有文物保护的概念,也没见挖出什么宝贝来,就听人说,有块匾,算是文物。扒白塔时有东西,经书什么的,国家都收走了。

摄影/加藤正宏
马家烧麦是沈阳著名的餐饮老字号
嘉庆年间由回民马春引入沈阳并广受欢迎
解放后在小北门里选址建店
马家烧麦
李连贵大饼、马家烧麦都在小北门里,这些饭馆,我估计,解放前买卖就好,有名气,吃的人多。我小时候它们都有,公私合营了,也叫这名。我记得马家烧麦馆不像后来那么好,也是两层,它就用一层,有块匾,写着马家烧麦。我们去就是吃烧麦,什么炒菜都不要,吃完就走。价格便宜,平常人家都能吃上。但那时工资也低,一年吃一顿两顿,就算不错了。家里来客人了,我妈就去马家烧麦订几个菜,也就一个两个,肉菜,告诉地址,小伙计就用食盒给送到家里。

摄影/杨树
该教堂属于基督复临安息日会亚洲分会
1916年由牧师白德逊在小北门里修建
小教堂
小北门再往里,过了城门就能看见,街边有个小教堂。解放后,我一小都有宗教活动,那时候政府允许。我记得,那时候还给蛋糕呢!不知道叫神父还是牧师,就是听人家的,领着进就进,给一个吃的,吃完就走。星期天可以去那里做礼拜,里面是个大厅,座位一排一排的,神父在那儿说,底下能坐几十人。教堂是尖顶,比小南门外的那个小多了,做礼拜时敲钟。五几年,就给整没了,公私合营改工厂了。

摄影/葛宝全
会兰亭是沈阳历史最悠久的大型浴池之一
创建于1915年
位于小北门里
会兰亭
会兰亭在马家烧麦斜对面胡同里,在胡同中间,进胡同往北拐,那胡同就叫会兰亭胡同。胡同里都是平房,就它是楼房,很显眼,一进胡同就能看见。三层楼,每层都有洗浴的,一、二层都有池子,一个月去两回吧。那会儿一次就三、四毛钱,就不算贱,会兰亭在沈阳是一等浴池。
一进门,就有人喊,“来一位。”脱了衣服,服务员就用大杆子把衣服撑到顶上的挂钩上,有三、四米高,所以不会丢东西,等洗完了服务员再给你取下来。你就在衣服下的床位,能休息,能喝茶,屋里有暖气,冬天相当暖和。
那时都洗大池子,没淋浴,没包间。大池子有天窗,一层有四个池子,热的、次热的、不热的……有搓澡,有修脚,有理发,没有叫外卖的,也没有娱乐节目。不允许逗留时间太长,也就能待一、两个点,时间长了那边服务员就喊你,“走了。”不许过夜,七、八点钟工人、服务员都下班了。
口述/于庆荣 联络/陈赫 整理/英菡 杨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