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2AS历史 惠特曼写给爱默生的信
难度:★★★★
温馨提示:
以下内容结合真题文档一起服用效果更佳。
文章解析:
Blurb很重要,肯定是要看的。

引入部分给了我们两个有效信息:
一个是这封信写在一百多年前,好的, 我就可以不用跟语言死磕了,磕也看不懂,重点去抓作者主要观点吧。没观点的跳过,反正估计也读不懂。
第二,作者是个诗人。那说的东西应该跟文学相关。
当然如果你对惠特曼和爱默生这两个名字不陌生的话,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让你更好的理解这封信的目的。考场上这种事情不强求,但是备考中尽量多做一步。两位大佬的简介附在文后。
考场上做历史,可以先考虑把文后的题干都过一遍,熟悉一下题型,这样阅读文章的过程中遇到相应的题点可以直接解。但前提是,你在备考的过程中对题型对应的考点已经相应的解题策略已经有了相当的掌握。否则历史文章还不是你的菜。关于题型解题策略,我们有专门的讲解。如果这个是你的薄弱项,建议联系你的老师回炉重造。
题型解析:
11 主旨结构题,可能需要至少读一半以上才能解。读完题应该要有这样的预期。
12 推断,难题。问美国文学的要素在哪发现。关键词:components readily found,遇到可做。
13 上一题的循证。组合循证一定要有这样的信心:这是送分题。
14 单词意思。不能错
15 主旨题。问第二段讲older literary。好的,读完第二段来解。
16 同14
17 直接细节题+态度。找老惠对于英国文学传统的态度。
18 推断题,难题。问英美文学之间的关系。
19 同13
20 主旨题。问最后一段主旨。结合全文主旨一起做。
21 结构功能题。定位已经给好了,结合上一题以及全文主旨一起做。
有了这上面的铺垫,得分才有了一定的保障。
当然前提是你时间得留够。不然还没来得及看文章,就要交卷了。
但是我相信,已经开始啃历史文章的同学,应该阅读不能低于330了。
不然还是回去好好提高科学类文章的阅读效率吧。
是不是有点劝退的意思。。
鉴于SAT文章的出题顺序也大致按照文章的写作顺序来出,那我们就边读边解题吧。
同时记住历史文章的重点:
抓取主要观点和立场。
开始边阅读边勾画边寻找作者的主要观点:
读历史文章,就要有意识寻找,是否有作者想表达的观点和立场。
有就重读,没有就略读甚至跳读。

读完应该会得到这样的信息:美国文学正在发展,应该描述年轻人的生活。
文中划出来的,都是作者观点的句子。
读完这一段,知道11题还解不了。
但是12题可解了。
你说那我怎么知道?
刚不是说了么~一般按照顺序出题,12题这么靠前,可以尝试解。
考场上就是用有效的时间来拿更多的题。别犹豫。
看下13题的选项也知道了。学会借助题与题之间的关系。
12题问美国文学在哪?
第一段说美国文学在年轻人的生活中。
可以直接选。只能对应到D中的daily lives中。
对应13题也可以出来。关于循证题的解法,我们也开过专题。
死踩着12题的D,去做13,得出B.
顺手做14。不说了。
继续往下。
阅读就是前紧后松,后面都要带着第一段的信息继续读。
不能读完就忘。
其实后面作者都会围绕着美国文学这个观点来展开。

很多同学读完第二段就放弃了。
因为根本没读懂。
为什么?
因为这一段就是一个超级长句子。
找到谓语就好了。上面已经用黄色标记出来。
说的是英国文学给美国文学的自主发展奠定了基础。
不用翻译,了解大意就行了。
想读懂句子,就是抓住句子主干。这是基本阅读能力,跟是不是历史文章没有关系。不用给自己找理由。
同时来解15 16。
看到15,你说我没看到哪有说older literary啊。。
相对于美国文学来说,英国文学就是older literary.
这不算知识,而是常识。
对世界要有一个基本的认知。
BD好排,大家基本上都是在AC中纠结。结果选了A。
语文考试就是要学会做排除,给选项打错误标签。
A里的everything过于绝对,原文中找不到证据。
16题送分。
继续往下。

阅读要学会做标记。关于如何在卷面上做标记,我们也做过讲解。
为了你们出分真的是殚精竭虑。
因为这一段比较长,要学会自行切割层次来读。我们先读一半。
从这一段开始,作者开始发问。重要的考点标志。
托福听力你都已经培养出了这个敏感,到了SAT阅读不能就迟钝了。
而且段内出现明显转折Yet.
看到这个你应该要兴奋。考点重灾区。
大意是英国文学给了你们这么多,美国文学自己也得干点啥。
37行到40行这个长句子也要学会抓核心谓语,collapses.
这时候11题可做。
英国文学这么好,你们自己不得干点啥么?
AC都好排,D有点干扰。
如果这时候在BD之间徘徊。可以再放一放,等这个段落完成,后面的题目做完再回来解也可以。
擅于利用题目与题目之间的关系来解题。
因为做题也是加深文章理解的过程。比如刚刚的15。
那来看17 18
这两题正好处在Yet前后的信息。
17题虽然没有循证,但是建议自己在做题的过程中,把每一题都当做组合循证来解。时刻训练自己evidece-based reading skill.
17对应Line30-33,很好解。
18 19 组合循证,也不难。

这个层次的前半部分是看不太懂的。
Blurb我们就说了,别跟语言死磕。
重点在作者的观点和立场上。
“打开西方的大门”,“召唤新的艺术形式”,这才是作者的呼吁。
结合前一个层次的内容,作者支持美国文学的崛起。
最后两题就迎刃而解了。
历史更多时候并不是真读不懂,而是时间不够。
望而生畏。
时间除了从科学类文章中挤,要求我们提高科学类文章的阅读效率,也要会对文学历史类文章训练出正确的阅读策略。
小说读故事,历史抓观点。
各位继续加油!
有疑问公众号后台回复问题,我继续来更~
背景拓展:
Walt Whitman

沃尔特·惠特曼(1819年5月31日-1892年3月26日),出生于纽约州长岛,美国著名诗人、人文主义者,创造了诗歌的自由体(Free Verse),其代表作品是诗集《草叶集》(Leaves of Grass)。
Ralph Waldo Emerson

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1803年5月25日-1882年4月27日),生于波士顿。美国思想家、文学家,诗人。爱默生是确立美国文化精神的代表人物。美国前总统林肯称他为“美国的孔子”、“美国文明之父”。1836年出版处女作《论自然》。他文学上的贡献主要在散文和诗歌方面。1882年4月27日在波士顿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