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REARD城市会客厅:在碳中和趋势下,寻绎绿色可持续发展︱对话DP董事 陈志勇

2023-03-22 13:21 作者:REARD锐地星设计  | 我要投稿

REARD城市会客厅

在碳中和已经成为大势所趋的今日,新加坡作为全球知名的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标杆城市,为中国的实践带来了不少具有高度参考意义的理念和方向。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新加坡建筑公司,DP更是新加坡城市建设和可持续发展领域的深度参与者,也是不断探索致力突破的引领者。


本期【REARD城市会客厅】深入采访了DP董事陈志勇先生,由他详细解析DP在可持续领域的研精覃思与实践创新,同时也期待作为破浪者的DP带来更多的有益尝试,引导社会和民众等各个层面,积极参与到迈向碳中和之路的不辍努力中。



DP董事陈志勇先生20多年来一直深耕于中国市场,致力于中新两国间技术文化和实践层面的深度交流,由他主持参与的项目中包括低碳节能,智慧城市、生态城市等多方面与未来城市发展息息相关的合作研究内容。


陈志勇先生工作照

R

新加坡作为全球知名的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标杆城市,DP作为新加坡事务所,在可持续领域做出哪些努力?

T

走向碳中和是大势所趋,新加坡更是如此。在2021年新加坡指定10年行动计划“新加坡绿色计划2030(Singapore Green Plan 2030)”,制定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涵盖上至国家发展方略,细至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里面通过5项议题提出新加坡未来十年的发展愿景:自然中的城市City in Nature、可持续人居Sustainable Living、能源重构Energy Reset、绿色经济Green Economy,韧性未来Resilient Future五个主要议题。


作为新加坡土生土长的建筑师事务所,我们DP也深度参与了新加坡的城市发展建设。始终专注于创造有意义且可持续发展的人文环境,早在2013年我们通过成立了DP ESD(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Design)可持续专业顾问公司,进一步完善了DP全周期服务的链条,进而在全公司贯彻可持续理念,使之成为我们的设计DNA。有了可持续专业团队知识与技术的加持,我们所践行的可持续道路得以贯彻到城市发展及建设的各个环节,涵盖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建筑设计、景观及幕墙等各领域,也使我们能够在可持续领域持续探索和挑战更高的山峰。

© DPA


R

DP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具体表现在哪些维度和范畴?

T

联合国在2015年的可持续发展峰会上正式通过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缩写为SDGs)。DP也在同步关注并致力推动可持续发展,可持续设计是我们设计的核心所在。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我们始终是阻止气候变化、推动韧性设计的支持者、守护者和实践者。

© DPA


T

顺应联合国的SDGs,我们制定了DP的可持续发展愿景:“GREEN/绿色、WELL/健康、TECH/科技”(简称 GWT),以及实现的设计工具:可持续发展路径——APD (Attributes of Purposeful Design/目的导向设计指导框架) 。APD是一套涵盖多套标准、工具、设计手法和研究的设计导则,将可持续设计总结为3大类、8中类,可全面、系统地分析项目的可持续优势,并最终确定因项目制宜的设计策略。


APD是一套可全面、并有系统地分析项目的可持续优势并最终因项目制宜,按项目特点确定设计策略的设计工具。

© DPA


R

DP参与并见证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发展进程, 这种国际化视野和前沿的创作经验,为中国的实践作品带来了哪些启发和考量?

T

DP遵循One Global Studio的团队协作模式,以新加坡为总部,设计力量分布在全球18个事务所之间。长期无缝协作所营造的默契,让团队在面临新挑战时都能够在全球范围内集思广益。挑战传统教条,力求以更开阔的视野观察和思索,这也是保障我们的出品不断推陈出新的原动力。在不同国家地区参与规划及建筑设计实践,需要把握各地区之间的异同,追求“求同存异”。

© www.ura.gov.sg

© DPA


T

谈到相同之处,全世界人们共同面临的环境问题,是对低碳、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也是我们对“回归人本”,对安全、健康、宜居的空间的追求,和对生活记忆场所的渴望。因此在这个语境下,设计基础的原则和方法是共通的。DP通过长期实践,将设计、创意注入项目,希望通过空间营造/地方创生(Place Making)的手法,将空间中人本原始的追求挖掘出来。同时也将方法与思维播种于每一位团队成员,总结为一套完整的实践准则,包含思维方式、设计逻辑、行文表达方法等等,即设计方法论的一致性。

© www.ura.gov.sg

© www.ura.gov.sg


T

中国作为新兴崛起的世界主要经济体,过往30年迅速发展。走到今天,以经济成绩为第一要务的阶段已经过去。如何在“低碳”语境下引领中国未来的发展,需要平衡发展与环境保护;需要保持理性态度去应对转变,而非极端地追求,“矫枉”不能“过正”。新加坡的可持续发展策略是务实的,中国也应当是这样。


“存异”二字的使命是需要挖掘和保护地方特色,让场地/环境的特质得以存续。辨明区域之间的差异性,例如气候条件、基础设施、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构成,生活习惯等等,这些是产生地域性特色的主要元素,也是深度挖掘项目特质的重点研究内容,所谓最“本地的”才是“最国际”的。


新加坡包容的实践经验让我们对地方特色更为敏感,要求我们在介入项目之初最大限度地去挖掘场地的自然、人文、历史特质,尽设计师的能力,致力于将场地的故事传递延续,力求让我们的设计成为创造城市记忆的载体,成为地方文化脉络的一部分,伴随着一个地区的成长。我们通过几个中-新政府间合作项目为契机,将新加坡设计基因传译到中国的环境中,例如中新广州知识城、广州大坦沙国际健康岛总体规划、中新天津生态城等等。

© DPA


R

新加坡的城市更新实践有什么不一样特色?

T

新加坡,除了“花园城市(Garden City)”、“自然中的城市(City in Nature)”以外,还有一个非常明显的标签——土地稀缺(land scarcity)。72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近560万人口。空间资源的稀缺,迫使城市发展另辟蹊径,在有限的空间不断提升效率和质量。


DP通过与新加坡政府有关当局共同研究HUB ECOLOGY(合心生态)理念来引导公共服务配套的集约规划设计,对原本独立地块、独立建设的公服配套设施进行垂直整合,将体育、文化、社区服务、社区商业、政务服务等一系列功能捏合在一个地块内,形成第四代超级邻里中心——TOWN HUB,来缓解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精神文化需求与空间稀缺之间的矛盾。我们已经在30万人口的淡滨尼镇设计落地了第一个Our Tampines Townhub,第二个在11万人口的榜鹅新镇的One Punggol,第三个在10万人口的三巴旺镇并近期将投入使用的Bukit Canberra Hub。目前我们在中国也在实践推进中国模式的HUB—在建的上海鑫耀中城及中新广州知识城超级邻里中心,和处于前策研究阶段,对旧体育场馆及周边场地进行提升改造扩建设计的广州芳村HUB等。

© DPA


T

因此城市更新成为了新加坡发展的必经之路,一方面要求规划师和建筑师以更长远、前瞻的眼光看待发展,将思考的时间维度向未来延展,制定长效发展愿景( long-term development  goal),同时也要求我们时刻以动态发展的眼光去看问题。在历史长河中,建筑——作为城市生活的空间载体,需要随着当时当下的需求转变、演进。那我们探讨的就不应该是一个完成式的建筑“最终”形态(end product),而是一个在实现长效发展愿景过程中,不断变化的、切合今时今日需求、保有未来的一种可能性。另一方面,要求我们以可持续理念作为底层指导思想,推动每一个更新改造项目的设计,以达成长远的、可持续的终极目标。

© DPA


T

比如,在城市片区维度,新加坡乌节路持续更新的案例。DP从80年代就活跃参与了乌节路商业空间升级改造的规划及建设项目。从方案的演变,可以清晰地看到每个时期最“时髦”的审美在城市发展中留下的印记。从80-90年代内向型大礼盒的“百货大楼”;到2000年代张扬的玻璃立面与构建装饰;再到今天看到的,与城市街道界面形成良好互动、通透的商业空间,建筑前大悬挑的雨棚(Urban Verandah)创造灰空间,风雨连廊跨越街巷和地块,与地下通道、空中连廊形成乌节路独特的风雨无阻的慢行系统加强了购物体验,并使乌节路成为世界级的购物街“Great Street”。

© DPA


T

疫情前我们也开始在与新加坡市区重建局、旅游促进局及其他咨询机构一起研讨乌节路下一个十年的可能性:乌节路的建筑、环境、城市空间也需要跟人和社会一起成长;重拾鸟语花香(Bring Back the Orchard),转型向新兴生活方式的体验中心(The Lifestyle Destination)。


在建筑维度,Lazada One是我们在2022年完成的一处办公改造,位于新加坡艺术文化氛围浓郁的Bras Basah路。在这次改造中,DP秉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引导项目从城市、文化、业态和社区多个方面实现提升。



T

首先是城市形象更新:

在绿色发展的大背景下,项目的改造将重点放在了减少建筑物改造的碳排放上。设计将原有的幕墙保留,并在不失去其原有特征的情况下增设铝制横条、竖向的着色玻璃鳍片和铝鳍片,增加辨识度的同时减少建筑垃圾,控制翻新成本。通过模拟,新的立面设计可减少建筑表面40%以上的太阳辐射,从而节省大量的冷负和能源使用。


除了立面的更新,我们还希望通过建筑的重塑,为街区带来更多的价值。比如,使其成为文化的发生器,通过艺术装置的引入,激活跟场地周边艺术氛围的互动。

© DPA


T

又比如,建筑从单一的办公空间转化成为多元业态的容器。通过空间功能的转换腾挪, 大楼共释放了1200 平方米的新空间,为更多的商业提供机会,承接更丰富的新经济业态。


再比如,设计也将内部原本封闭的底层空间打开,原有的室内商业和办公空间转化为横跨整个建筑的户外茶点区(ORA)和其他商业,成为对外的、鼓励穿行的公共空间。它为社区提供全天候的底层通道,与外部交通形成良好的连接,且利于有效减少建筑物的冷负荷和能源使用。

© DPA


T

我们希望通过改造,让城市的街区空间、老旧的办公空间重新跟上城市发展的步伐。重新为社区、为城市创造历久弥新的体验。这是我们通过可持续理念引导城市更新的一些实践, 也是我们秉持的理念:专注于创造有意义且可持续发展的人文环境。这一句不仅仅是口号,还是信念和追求的很好印证。

© DPA


R

请结合DP在中国的实践,谈谈推行可持续理念在不同尺度/类型项目中的应用。

T

环九龙湖区的三个案例是DP在广州进行的“可持续发展”方向上做出的实践,通过“3313”可持续目标体系,将可持续理念融入设计,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3313”可持续目标体系以3个设计尺度、3个可持续维度、1套设计工具及3个结果导向构成。其指在城市、社区、建筑3个不同的尺度,及环境、经济、社会3个可持续维度下, 利用APD可持续设计工具,设计出以我们的可持续发展愿景“GREEN/绿色、WELL/健康、TECH/科技”为结果导向的方案。

© DPA


T

城市片区尺度:

中新广州知识城环九龙湖核心区,占地1477公顷,定位为区域级城市功能核心、知识总部湾和世界级环湖景观带。环九龙湖核心区拥有3级城市公共服务核心体系。我们通过引入“合心生态”HUB ECOLOGY,提取“科研、教育、文化、健康”四个主要功能, 沿九龙湖依次布局,构成区域级知识引擎,打造宜居的复合型功能生活单元。


从环境方面出发,项目整合离散的生态绿地斑块,构建“湖—河—塘”相融的三级山湖廊道,并结合山水现状,优化保留的山体和池塘,形成三处典型山塘生境单元,利于修复植被和湿地。同时借鉴新加坡景观补偿计划(LUSH),将建筑灰空间转变为绿空间,可有效提升地块绿化覆盖率,减弱城市热岛效应。通过两种海绵开发用地导控,蓝绿脉冲生境转换的手法形成海绵绿地,增加湿地生物多样性。

© DPA


T

城市社区尺度:

中新广州知识城超级邻里中心,是新加坡邻里中心这类公共服务配套项目在中国语境下的一次本地化尝试,引导未来社区服务功能整合,及公共活动空间营造。超级邻里中心项目用地21万方,功能复合高度,促进社交互动,合心生态引领设计,为社区居民提供理想社交聚集地的同时强调可持续发展愿景。


我们通过APD设计框架引导设计(People人文、Environment环境、Value价值),构建独特环境可持续设计体系,设计环境处理方案的闭环系统,打造绿色生态的健康环境,并结合数字技术满足全身心、全年龄段、全时段、多功能的使用需求。

© DPA


T

位于知识城CBD——九龙湖环湖总部经济带的核心地标的知识塔,作为中新两国合作标杆项目,将定义新一代超高层办公与共享空间。知识塔利用APD制定设计策略,落实LEED铂金、绿建三星标准,打造未来办公空间,拓展城市绿化,创建设区认同。合理的平面布局、高效的结构设计、微网分布式区域能源站的设置、5个空中社区公园的布置,让知识塔拥抱知识发展,拥抱绿色未来、拥抱城市活力。

© DPA


T

三个中新知识城的实践分别从规划、社区营造、建筑设计几个尺度对DP可持续发展路径——APD (Attributes of Purposeful Design/目的导向设计指导框架)在实践中进行演练。通过设计框架的一致性,保障范围内在不同尺度项目、探讨不同项目发展目的时都能确保总体愿景的落实。

© DPA


R

刚才提到的上层思考:可持续理念,与实际策略:空间营造(Place Making)之间是如何传导?

T

举一个我们正在推进的例子,我们正在为一个中新两国合作项目——天津生态城谋划主中心的城市设计,打磨地标建筑方案。项目同样涉及城市设计及地块具体建设方案两个维度,因此能够更好地实现宏观理念的衔接和传导,让我们的团队能够更准确、更有效地把控中观到微观的各个环节。


基于项目中新合作的大背景,我们希望借鉴新加坡的城建标准用于指引,在生态城已经达成的高标准生态、绿色、可持续基准上,更进一步。我们探索性地引入新加坡绿建认证体系(区域)(Green Mark for District)。在能源、水资源、材料及固废、生态系统规划、绿色交通、社区及创新等六个关键性能体系提出新的尝试;并且在城市设计、市政设施、公共空间营造、建筑方案几个维度,构建可持续设计策略框架,对强制条款、可选项条款进行分级分类,理性、务实地对具体措施提出落位建议。

© DPA


T

我们深知,“低碳”不仅仅是政策、建设层面的任务,同样也是一种融于人们日常的生活方式。通过城市设计对公共空间的营造赋予“硬件”,藉由活动策划积极引入示范性的可持续技术展示,加以“软件”,共同完善可持续场景体验,我们希望引导社区和民众积极参与到走向碳中和的路径上来。


这个项目将是DP新加坡经验在国内的又一次落地。项目还在进一步完善进程中,预计不远的将来就能看到标杆性成果在生态城主中心的展现。我们一起共同期待。

© DPA


R

请您浅谈一下对建筑设计行业未来发展的看法,并为年轻的从业者提供一些寄语建言。

T

我们知道目前整个大的环境背景,从社会环境、政治环境到世界环境都呈现出变幻莫测的趋势,所以对于年轻一代,尤其是在疫情后,大家都会觉得非常茫然,对未来失去方向。需要强调的是,在我们规划建筑设计行业,一直保有国际视野和本地化的心态相当重要。


刚才我们也谈到求同存异,作为设计师我们必须突破政治、宗教和种族的壁垒,消除这些意识认同层面的外部干扰。我们都是世界的公民,需要继续保持这种使命感,以延续人类生存发展为己任,利用好现有的资源,为后世的世世代代的负责。我相信同在行业中的大家对于 这一点也会有所共鸣。

文章图片提供:DP-Architects

陈志勇先生工作交流照


· END ·

REARD城市会客厅:在碳中和趋势下,寻绎绿色可持续发展︱对话DP董事 陈志勇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