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读书笔记008 第六章《家族》
这一章开篇打脸。。“我曾在以上两章中,从群己的关系上讨论到社会结构的格局。”参考答案来了,我看看。其实“群己的关系”和“社会结构的格局”是讨论的话题,而“差序格局”和“系维着私人的道德”是答案,分别回答了“是什么格局”和“如何维持这种格局”两个问题。嗯,看样子没有读错。
好了,讨论这一章的主题。对于家庭,费老先是引用了人类学的定义“亲子所构成的生育社群”,这个定义让我很不舒服。费老显然也很不舒服,于是他花了大量的文字去界定各种概念,最后终于把“家庭”给说清楚了:“西洋家庭团体中,夫妇是主轴”、主轴是“横的”;我们的家的主轴是“父子之间”、“婆媳之间”,是“纵的”。
这个归纳非常漂亮,我当时一下子就懂了,但是等我把懂了内容规训成文字已经是昨晚了:乡土中国的家庭主轴是纵向的,更注重代际间的关系,有利于文化的传承;西洋的家庭主轴是横向的,更注重夫妻间的关系,有利于文化的变异。传承有利于积累,但也容易僵化;变异有利于创新,但也容易动荡。
费老在前几章先讨论“文字”,在这一章努力去界定概念,显然是意识到了文字的张力。文字,是符号化的文化,是共同体意识的具体表达。就如费老所说,团体格局和差序格局“在概念上可以分得清,在事实上常常可以并存”。概念过于宽泛就不具有准确性,过于具体就不具有普遍性和可迁移性,或者说,概念本就是对准确性和普遍性的蹩脚的调和。试图用西洋的“家庭”来理解乡土中国的“家庭”注定失败,试图用某种学科符号系统中的“家庭”来理解乡土中国的“家庭”也注定失败,符号不过是我们与世界斗争时不得已而借助的工具而已。
在工业化的进程中,我们曾经主动探索属于这片土地的工业化时代的文化,一个个生动的符号见诸海报、电影,但最终,我们还是选择了被动输入。好在,“世界是我们的,做事靠大家来”已经深深地烙印在了每一个人的灵魂里,前两年《流浪地球》里那种“土代表有战斗力”的美学,宣告那些探索的成果正在被解封。正如《一个村庄的奋斗》里所说,战旗村由“红色战旗”、“金色战旗”发展为了“绿色战旗”,前面已经没有石头了。最近十年,乡土中国急剧转变为城乡中国,一个新的时代正在缓缓展开。我们必须不负前辈,终将不负前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