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现代文学作品选P30

2023-05-22 09:03 作者:择摘人  | 我要投稿

文章介绍

●时代背景: 《钓台的春昼》是郁达夫著名的游记散文。 1931年初,国民党加剧了对左翼文艺运动的文化围剿,"左联五烈士"被秘密杀害。郁达夫离沪避难浙江,"乡愁一动",返乡游历。1932年回忆旧游、感怀时政而成此文。 文章主题:  文章以游踪为线索,用写意、抒情之笔,展现了山明水秀的富春风光,着力营造了一种幽静沉寂的气氛和意境,表达了作者对于时政的愤懑之情和对于自身生存状态的的感伤之情,并以对国民党“中央党帝”的愤慨和对“文化高压”的不屑贯穿全篇;在寄情山水中,透露出身处社会动荡年代的一缕忧思,表现了作者率真的爱国主义和革命民主主义思想。 ●严子陵,名光,东汉初年隐士。少时曾与刘秀同游学。刘秀即位后,但不愿出仕,遂更名隐居。刘秀再三盛礼相邀,授谏议大夫,仍“不屈,乃耕于富春山”。老死于家。 ●本文共分两大部分: 文章可分为夜访桐君山和凭吊严陵台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离沪返乡缘由入手,概述桐君山及其地理状貌,着重通过渡江、上山、观景三节。写桐君山春夜,渡江的幽意、山景的静远和作者归隐田园的议论,均抹上了 一层悲凉的色彩,隐隐透露出作者内心激愤不平之意;第二部分写游览钓台春昼的所梦所见所感,借助饮酒诵诗的昼梦和登台后对“东方民族性的颓废荒凉的美”的景色描绘展现了作者面对政治高压和肮脏现实的清奇脱俗的性情。 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访严子陵幽居的缘由,写游钓台一事的起因并交代在文中所表现的感伤、悲愤之情之所以产生的社会背景。 第二部分(第2-18段),访严子陵幽居的经过 一层(第2-7段)夜访桐君。交代桐庐自然和人文地理概况。描写上桐君山夜渡桐溪之事及上山的过程及山顶的景物。 二层(第8-13段)山水访古;描写桐君山顶上所见的江山和风月及灯影等景物,并用比较、侧面烘托等手法竭力表现桐君山一带江山景物的秀美和静幽;交代雇船过程并说明这一段江的地理状况;描写从桐庐县城走水路去钓台途中所见风光并借梦引出一首作者感时伤怀的诗歌作品。 三层(第14、15段)昼临钓台;来到钓台写钓台的荒凉、阴森,实际是作者自己内心情感的投射,是变相的抒情;写东西两台及周围环境的状貌。以比较手法着重描写了从西台西望所见到的钓台一带山幽江清的静秀之美。 四层(第16-18段)壁间题诗。描写下钓台后作者在严陵祠中的所见所感。祠壁上所见的作者同乡夏灵峰的"略带感慨的"诗引发了作者的伤时愤世之情,作者也在祠壁上题上了来钓台途中梦中所背诵过的那首感时伤怀之作。这首诗在中间和结尾部分两次出现,具有明显的感伤色彩。作者以自己在祠堂中显得特别响亮的喝茶声和院后听起来响亮的鸡鸣声以反衬的手法写祠堂及周围环境的幽静。 文章的结尾写到:“同时在门外面歇着的船家,也走进了院门,高声的对我说:'先生,我们回去罢,已经是吃点心的时候了,你不听见那只公鸡在后山啼么?我们回去罢!"以船家催动身回去的话作为这篇钓台游记的结尾,十分自然而巧妙。 ●本文以游踪为线索。作者由富阳至桐庐县城,夜游桐君山,次晨乘渔舟至钓台。写桐君微茫的月色灯光,写富春江沿途的山光水色沙洲繁花,写严子陵钓台的孤静荒颓,按游览进程、时间先后,逐一写来。 在乘船由桐庐往钓台的途中,则以梦幻的手法,穿插了几年前和朋友喝酒做诗的往事,并引出了所做的诗。一是借以抒发愤慨之音;二是文章结尾处,作者在严子陵钓台壁上题的诗,就是这一首诗。 ●简析本文在抒发客观景物时突出主观情绪的特点。 1.抒写自然景物时,突出主观的感觉印象。写严子陵钓台时,突出一个“静”字。这是客体本身的特点而由主体感受到的,先写山水环境的静,再写双桨轻摇,虽有声而更反衬出静,从钓台的建筑、草木到自然气候和人的心理,把作者所感受到的这“太古的静,死灭的静”以及和这种“静”紧密相联的“颓废荒凉的美”的特征,渲染到极致,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并受到文章的情绪的感染。 2.文中处处有一个“我”。“我”忧时伤世愤世嫉俗,有骨气,有才情,却又感伤苦闷多愁善感,但也能超然洒脱,放达不羁。我”的感情的表现方式是由景生情、直抒胸臆的方式。在鱼梁渡头独立江边时,“心里头却兀自感到了一种他乡日暮的悲哀”;在桐君山道观前面,就想“在这样的地方结屋读书,以养天年”,把浮名虚誉一起抛开。 篇首的直言“中央党帝,似乎又想玩一个秦始皇所玩过的把戏”,指斥国民党压迫左翼文化运动,篇末赞颂夏灵峰的骨气,对汉奸官僚、无耻文人郑孝胥、罗振玉之流,表示了极大的鄙视。这些都表现了“我”的爱自由,憎专制,爱祖国,憎汉奸的高尚情操和铮铮硬骨。 3.假托梦境,以诗入文,坦陈胸怀,讥评时政,也是本文中“我”的抒情方式之一。在现代作家中,郁达夫的旧诗造诣是很高的。本文所引的诗作,抒发了作者忧时愤世的慷慨之音,为文章增添了丰富内涵和无限诗情 ●分析本篇的主题意蕴。 1.通过对作者于1932年春到桐庐桐君山和严子陵钓台旅游一事的记叙,准确地再现了这两处胜景的风貌、生动地表现了它们的静幽和秀雅之美,借题发挥地表现作者对时政的愤懑之情和心灵的凄凉和孤苦。 2.作者将历史遗迹、人物掌故和当时的新闻事实、社会背景信手拈来,并作出纵横捭阖的议论,表现慕贤心动的胸臆和对国民党“中央党帝”、满洲国汉奸官僚、无耻文人的批判和讥讽。 ●本文的艺术特色。 写景与抒情的有机结合,在整体上具有一种中国古典诗歌常有的情景交融的意象美。 以比较、反衬(及适度的夸张)等手法来表现所描写的两处景点的静幽和秀美的特色。 借景抒情。作者对于钓台山的荒凉、阴森景象的描绘中实际上隐藏着或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阴郁之情和苍凉之感。

现代文学作品选P30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