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历的世界 特展学术研讨会4-兰亭图帖——从碑帖、书法、绘画、缂丝看中国文人母题

最后讨论部分中央美院邵彦老师的发言稿文字版:
我们过去有一个刻板印象,就是说乾隆帝的书法不怎么样。说他毛笔啊,新笔,笔头都不全泡开,就泡开一点,写得跟我们今天海绵头的秀丽笔写出来的差不多。这次的展览我觉得对我们的成见还是有一个挺大的冲击,看到了乾隆的御制诗稿,他的修改,那跟一般的汉族文人士大夫写的那些小行书小草书没有什么区别。也就是说他对汉文化包括书法艺术的掌握其实比我们想象的要全面得多,也深入得多。
那么最后为什么选择了“快雪时晴”的这么一种书风,我想他是一种主动的选择,他是有整体的设计的。他对于兰亭那么狂热,但是他并不按照兰亭这种书体来写。他临肯定是临过很多遍,也能写。但就是写《快雪时晴帖》这种样式。
我觉得跟宋徽宗画《柳鸦芦雁图》有一点的可比性,就是我功夫很好,但是我故意地要追求一种“自拙”的味道,突出文人的气质。我不是来跟你们讲技巧,我不是在技巧上跟你们比一个高下,比的主要是气质。这是皇帝的一个人设。
实际上,跟唐太宗相比,乾隆帝的进步之处在哪。唐太宗是一看,过去南北朝留下来,尤其是南朝梁武帝以来,推崇王羲之。那王羲之肯定是汉文明、汉族的书法里最正统、最有旗帜性的这么一个文化符号。那我抓住兰亭就好了,抓住王羲之就好了。这是唐太宗的一种心理。
但乾隆帝已经是一种全面掌握,“尽在朕的掌握之中”。我可以更细微地体验其中的不同风格、不同样式的区别,我再选择一个,对我的人设,对我的文化战略最有正面帮助的一种方式。
所以乾隆帝真的是庖丁解牛游刃有余,他对于汉文化的这种掌握理解乃至于操控,这个确实是非常惊人的。尤其是作为一个“夷狄之君”,这样一种掌控的幅度,一种思想的高度,我觉得给我们的启示非常大。
另外我们大量地都是在谈石刻。石刻从明初期的王府到明后期的王府一直到乾隆帝本人都在做。石刻是一种,汉族本土的,非常有汉族特色的复制传播方式。可是乾隆帝不止于石刻,他还使用了缂丝。
缂丝是一种外来技艺,来自于西亚。到中国以后除了作为一种一般的服装织绣,它还跟我们的书画艺术结合起来,最后把缂丝应用到“兰亭书画”的这么一个题材,又是石刻长卷的这么一个形式。这里面也是体现出乾隆帝对于复合文化的掌握,多元文化在他手里可以揉成一个你想象不到的东西。这样的创新,有实力有底气的创新,尽管已经是“夕阳余晖”了,但是我们还是会为之惊叹。
主持人:邵老师讲完之后一定能够为乾隆帝争取更多的粉丝。乾隆皇帝确实本事大,不光是有钱有地位,确实他的能力也是非常高的。昨天也是李移舟先生引用傅申先生的一个观点说应该呼吁建立一门“乾隆学”。乾隆皇帝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我们对他的材料掌握得越多,确实发现里面很多地方是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