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的下厨美学:越简单越好,能活下来就行
年轻人会不会做饭?
看多了各种“年轻人炸厨房实录”后,难免会有父母对自己在外打工的孩子们厨艺心生怀疑。看着一块块“黑色蛋糕”、“爆蛋”、“颜色不明的黑暗料理”,这种年轻人勇于尝试做饭却屡屡失败的热情,到底从何而来?
根据部分机构提供的调查报告显示,在受访的年轻人中,有接近50%的城市年轻人每周都会做几次饭。虽说外卖与楼下餐馆依旧火热,但年轻人依旧不愿意放下手中的餐具,为自己做一顿丰盛健康的晚餐。
除开厨艺一流的选手,很多年轻人做饭的水平也不过是能糊口就行,也有极少部分人的厨艺是煮个泡面都费劲的类型。
但不管怎么说,愿意下厨就代表着年轻人愿意为自己的健康与金钱买单,毕竟不管是外卖还是楼下餐馆都不可能太便宜,假如太便宜的话也吃不到什么特别健康的美食,以上海葱油面为例,就是一碗纯粹的碳水大餐。如果同样的价格去买点白菜豆腐等等,简单煮个白菜豆腐汤美味又健康,也能减少碳水的摄入。
要想做复杂一点的美食,可以去买半成品或者预制菜。毕竟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年代的人对“做饭”的定义显然已发生了变化:父辈们往往觉得,从买好食材到择菜、腌制、调味,直至完成一桌大餐,才能算“做饭”;而对于成长于新时代的95后来说,对半成品菜进行简单加工、挑选自己喜欢的熟食,煮上一锅热气腾腾米饭,又何尝不是“做饭”呢?
在打车、扫除、甚至请大厨到家里做饭等一系列神奇到家服务的教育下,买个“半成品”再加工似乎是完全被接受的。
另外还有一个关于份量的问题,这点在合租与独居的年轻人之间的区别尤为明显。
如果合租,且室友的上下班时间恰好与自己相近,那么下班后做个复杂的四菜一汤既兼顾美味又兼顾了健康,几个人一顿下来刚好吃完,哪怕是剩下也不会剩太多。同居的情侣做两个炒菜、一碗汤就有些多了,常常会有剩菜的情况出现。独居的年轻人该怎么办,炒一个菜会嫌菜单调,炒两个则会极大浪费时间且很有可能吃不完。在这种情况下不如炖个汤菜或者煮个小火锅,虽说一定会剩下,但能保证锅中食物的多样性和健康。比如说煮个老鸭汤,再放一点家常蔬菜进去,蔬菜肉类都有了,而且也耐储存,只要放冰箱里冷藏就能再吃一顿。
这跟老一辈下厨是完全不一样的。老一辈下厨往往要做一大家子的菜,而且条件一般,只能在有限的条件内尽可能做出首先满足一家子温饱的家常菜。而大城市的年轻人考虑得更多的则是健康美味,而不是温饱。
不过要是上文提到的那种煮个泡面都费劲的人,健康可以沾边,就别考虑美味了,先考虑温饱吧,像dy等视频网站就有专门的博主拍摄自己为了保证温饱而做出来的与美味不沾边的一人刚好能吃完的“美食”。如果觉得自己不会做饭,可以去搜搜别人的“温饱大餐”。
做饭是个花时间且需要全神贯注的事情,哪怕是简单煮碗面煮个鸡蛋煮点蔬菜都要在厨房面前盯着,煮完后放点给面提色增香的香辣山哩油辣椒,再放点调味品,点开电子榨菜,美好的晚上就这样开始了。排除掉借助做饭来解压的年轻人,劳累一天后下班做饭准备好丰富的晚餐甚至是第二天带去公司的午餐对很多年轻人而言不亚于“在家上班”。
在做饭这方面,越简单越好,能活下来就行,真就慢慢成为了很多年轻人做饭时会考虑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