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选择题!读文章?2023新课标Ⅰ卷!给儿子?【语文大合集08】

奇哥│[高考2024-8]小说散文选择题(中)
章节·先看选项
01错误选项误导我?
先看选项并不等于尽信选项。根据选项内容回原文进行定位,然后尽可能用原文证明选项的错误。如果没有办法证明它错,那它就是对的。根据正确选项快速给原文划重点,快速理解原文。
高考真题和大省名校的优质模拟题,选择题的选项错误往往非常小,而且特别隐蔽。错误的点,并不影响你去理解原文的大局。
02大题还得读原文?
做题前读的原文恍恍惚惚没有重点,无用低效读题。通过选择题读原文有重点,大题用哪里看哪里,在有限的考场时间内,最高效的、最快速地、最能提高正确率地读题审题。
章节·第一题
2023新课标Ⅰ卷 给儿子
A选项,要素齐全,正确。

B选项,原文“没有恶意”,选项“是否心存善意”,两面对一面,选项错误。

C选项,父亲想儿遇到狗,建议儿子牵条走,全文检索,选项和原文一一对应,选项正确。


通过选项理解原文,作者因在乡村生活过所以对乡村熟悉。父亲想象儿子替自己回了趟农村,经历一遍自己经历过的事,看似是父子情深,实际上儿子是父亲的替身,替父亲重走这乡村路,活一遍父亲活过的样子。

D选项,地标式建筑是父亲脑中自己走过的路,选项正确。

章节·第二题
A选项,符合原文,选项正确。

B选项,划线句单独成段,选项符合原文,正确。

积累答题术语+疑似反讽:语言文字运用题和现代文阅读,某句话单独成段的作用:使语气更加强烈,也让表达的情感更加强烈。
C选项,前半段正确,后半段错误,是借父亲“的”压着,不是把父亲借来压着,选项不符合原文,错误。

D选项,(张力:两个不同方向的力往两个不同方向使劲去拉),前文很笃定,后文变得不确定→有反差有张力,正确。

章节·作者的意图
历史背景:作者是上山下乡的青年之一,留有遗憾,回味无穷;他想把自己青年时的经历让儿子再走一遭。
(奇哥怒批:这像不像一些家长,自己靠着小镇做题家的身份卷了一辈子,终于留在了大城市,然后逼着孩子也得跟着卷。这是要继续提升自己家庭的层级吗?为什么非要走你走过的路呢?自己靠某些技巧或者手段取得了一些成绩,也要从小培养孩子有这方面的能力。认为自己走过的路就是捷径,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的经验,都会美其名曰,这是为你好。
我第一次做这道题的时候,以为讲的是父子情深的事,谁想到是当爹的想让儿子再替自己经历一遍他所怀念的上山下乡的青春。无论这种青春好坏,你都不应该强加到儿子身上,让儿子再替自己经历一遍呀。何况它要是真的好的话,这个传统早就延续到现在了。)
将不那么美好的体验和青春的经历写成文章交给儿子的原因推测:

章节·出题人意图
出题人要贴合课程标准和教材(教材的必修上册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讲的都是和这相关的事情,要在高考里也有所体现),但是却忘了全文是建立在“儿子去旅游”的基础上写的,体验生活非融入生活。
2017年全国Ⅱ卷,林徽因《窗子以外》早就告诫我们:

章节·总结
01提分:不用先看原文,先看选项!
在做题和得分的层面,不用强求理解和读懂原文,根据选项的内容回原文进行定位,拼命证明选项错就也能得分。
02内容:爹味束缚孩子,美化那段历史
在赏析文章的层面,作者这篇文章稍稍有点束缚和绑架“儿子”,也绑架了“儿子”背后的这青年人,多少有点爹味太重了。
03形式:十分巧妙,用儿子未来写自己过去
出题人出这篇文章在形式上很好,这种以儿子的未来去写自己过去的形式,确实十分独特,让人耳目一新;但是在内容上有点生搬硬套课程标准和教材上的主题。文章就写了是让儿子去旅游,那么考题又怎么能起到让考生深刻理解这乡村生活和田园劳动经验的作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