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作文素材:眯眯眼争议

2021-12-28 21:58 作者:真相大白的小白  | 我要投稿

人民日报评“眯眯眼”争议:尊重受众认知感受 涵养更强审美自信

近日,某品牌产品宣传海报中,模特的“眯眯眼”等元素,备受质疑;电影《雄狮少年》,也因主要人物造型是“眯眯眼”的问题,引来争议。与此类似的事件,一段时间以来不时引发讨论。对这一类问题,应该如何看待?我们进行了一次“圆桌会”,也欢迎大家和我们一起探讨。


从产品角度看:

充分尊重受众,才能赢得市场


A:不管这家企业是否存在丑化国人的主观故意,这件事本身反映的问题却很真实,就是无论是国内外企业,还是艺术家、电影制作者,所播出的广告、创造的作品,都必须有更成熟的受众意识,既要对受众的认知和审美情趣有所了解,更要尊重受众所处的文化环境和历史情感。毕竟,无论广告还是艺术作品,一旦公之于众,就必然被置于聚光灯下和舆论场中,就必然要接受来自各方的批评和审视。必须周全考虑主流文化、大众审美和受众心态,没有这样的受众意识,轻则闹个笑话,重则适得其反、彻底“翻车”。


B:我觉得这是品牌形象塑造和大众审美的一次正常碰撞。消费品牌选择模特是为了增加社会公众对他们的好感度,他们可以引导公众接受,但不能挑战大众的普遍审美。品牌选择的模特,代表品牌的形象和价值,如果引起公众不快,就会在市场上产生负面效应。


C:是的,将“眯眯眼”作为一种辱华标志,有着很长的历史渊源。因此,“眯眯眼”某种意义上确实牵动了人们的民族情感。所以,当商家的广告出现这一元素时,一个商业行为便引发了一场社会舆情。


D:需要注意的是,基于个人特征打造、用于商业宣传的文化产品,应当尽可能考虑两个因素。一是和产品气质是否相符,二是大众审美能否接受。无论是海报、还是视频,做出来都是给人看的,那就需要兼顾大众的审美意趣。以表达文化自信、传播正能量为根本,根据市场反馈,不断调整表达方式、宣传内容,推出更多消费者买账的文化产品,企业才有可能真正获得市场的尊重。


E:的确。包括模特的选择、人物的造型等等,从审美的市场接受度上来讨论,消费者作为受众,有投好恶票的权利,这本身也是在给品牌以市场反馈。更多注重文化内涵和产品质量,才能更好赢得市场、也赢得认同与尊重。


从审美角度看:

培养健康审美趣味,涵养强大审美自信


F:正如人有高矮胖瘦,人的长相也各有特点,“眯眯眼”、吊眼梢本就是客观存在的样貌特征。在此基础上,有环肥的丰腴美,有燕瘦的苗条美,有人推崇纤细,有人推崇力量……每个人都有自己特定的审美标准,个人的审美偏好也各不相同。这是个人的自由,也是个人权利。从这个角度看,眼睛大也好小也好、肤色深也好浅也好,每个人尽可以保持自己的审美偏好,无需定于一尊。


G:不过,一个时代、一个社会,也都会有属于自己的风尚,这是一种大众审美或者说社会审美。大众传媒上的内容,包括广告、视频等等,都会影响甚至塑造这样一种社会审美。我们包容多元的个体审美趣味,但也需要形成一种健康的大众审美,更需要塑造一种向上的主流审美。这样的审美,决不能是扭曲的、恶俗的;塑造这种审美的大众文化产品,也不能是媚俗的、病态的、矫揉造作的。眼睛可大可小,但要精气神十足;身材可胖可瘦,但要自信从容阳光。这样,整个社会的审美才能更健康也更健全。


H:一个基本前提是,不能让西方塑造我们的审美。对于他们恶意的丑化和不怀好意的污蔑,要保持足够的警醒并予以反击。在历史上,西方国家对于中国人就有“傅满洲”“查理陈”“苏西黄”这样的刻板印象,“眯眯眼”甚至成了一种辱华符号。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尤其需要防止被这种歧视性的审美趣味给带歪了。


I:不过,对于用“眯眯眼”之类的符号辱华,反击的行为绝不是对内上纲上线、自我审查。否则,如果再嘲笑低鼻梁、黄皮肤等特征,我们又该如何自处?这个道理并不复杂。我觉得应该有一个共识,那就是我们反对的不是“眯眯眼”,而是反对以下两点:一是,基于陈旧刻板印象、特定身体特征的歧视;二是,刻意讨好西方审美、在曲意逢迎中定义中国的现象。这当中不仅有审美的问题,更有心态的问题、文化的问题、政治的问题。


J:其实,无论是模特的长相,还是自己的容貌,我们都应该欣赏和悦纳多样的美,以不同的风采展现中国的审美。只有建立由内而外的自信,才是对歧视的最好反击。如若没有这样的自信,就容易被类似的议题牵着鼻子走,反而把西方的偏见当成了唯一的标准,“是人之非,非人之是”,为了赞成而赞成、为了反对而反对。当我们有足够好、足够多的作品和产品,来提升对何为美、何为时尚的定义权、话语权,才能走出被西方审美文化带偏节奏,乃至被其所侵袭的境地。


从传播角度看:

坚持效果导向,也避免“扣帽子”


K:应该说,舆论场的反映,很大程度上也折射出公众对美西方辱华标签的警惕,体现出高度的文化自觉。但对“眯眯眼”的讨论,既需要分清对象,更需要分清动机和场景。在艺术创作中故意丑化中国人,甚至以比“眯眯眼”的手势表达歧视,这样的西方偏见,我们不接受,也会有力反驳。爱国是本能,维护民族尊严是每个中国人天然的情绪。不过,如果不分场合、不分情景地认为,眼睛小就是“眯眯眼”,只要使用小眼睛模特一律就是辱华,这多少也有些太过敏感了。可以不同意类似的审美,可以讨论艺术创作的方向,但没必要上纲上线。


L:质朴的爱国热情可以理解,但确实要一事一议,不能把不同的情形混为一谈,笼统扣上帽子,跟风喊打喊骂。应该容得下多元化审美,各美其美,才能拼凑起美美与共的图景。不过,也需要对相关内容有所警惕,不能在有意无意间成了西方歧视的“传真机”。此外,还应格外注意防范,一些自媒体利用公众朴素的爱国情绪,恶意引战、拉仇恨、搞对立,污染网络空间。


M:眯眯眼已经成了一种特别的议题设置,我们应该警惕辱华问题,也应该警惕借眯眯眼议题搅混国内舆论,乃至强迫选边站队制造分裂。诛事不诛心,诛心无完人。网络舆论纠纷的纠结点,就在于很难区分诛事还是诛心。一个话题设置成公共话题,一种行动设置成公共选择,便会考验舆论走向、也考验公众心态。对眯眯眼的话题,尊重审美多元是第一层,警惕对立分裂是第二层,呼吁理性看待是最高层。


N:一种社会观念的形成,往往具有复杂的历史原因、现实因素,眯眯眼被视为对亚裔的歧视,这在社会观念层面特别是在西方社会已经成为共识。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内企业不正视客观存在的观念、不清楚可能造成的争议,甚至试图迎合西方的刻板印象,本身是不可取的。我们尊重审美的多元、尊重个性化差异化的表达,但进入到公共传播领域必须坚持效果导向,特别是要避免陷入西方设置的话语陷阱。审美是客观的,可以随着社会现实的变化而变化,但在社会现实没有变化之前,有必要尊重客观规律和现实。

当反对“眯眯眼”妆时,我们到底在反对什么?

日前,食品企业三只松鼠因为一张包含模特“眯眯眼”妆容的宣传海报成为舆论关注的对象,部分网友认为,三只松鼠涉嫌丑化国人,迎合西方刻板印象,但随后该广告的模特本人通过社交网络发声表示,自己天生长相如此,对“辱华”的评论深感无奈,并表示“事事上纲上线,是一种病态”。


该如何看待三只松鼠广告一事在中国社交网络上引起热烈争议?《环球时报》记者采访的社会与舆论时评领域专家认为,从选取的艺术元素、营造的氛围和整体呈现的效果来看,该广告并未脱离西方对东亚人和“东方主义”的刻板偏见,在传播伦理上也存在诸多问题。中国企业和社会应当在这一问题上具有更高的敏感性,有关讨论有助于人们从更多角度厘清这一问题,但舆论探讨不宜变成政治审判。

在有关三只松鼠事件的讨论中,有观点认为,广告呈现出一种典型的“东方主义”,其中不少艺术元素和氛围源自西方的“黄祸论”和种族主义刻板印象。本质上,它是按照西方人的想象在强调所谓的“异域情调”,我们应该与之斗争。但也有观点认为,“反对眯眯眼”的斗争没有脱离“西方本位”的思考方式,我们不能将这种外部的刻板偏见作为标准,对内严加审判,这会加剧中国社会的对立。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告诉《环球时报》记者,“眯眯眼”妆容和“辫子”的意象来自于19世纪西方对华人的刻板印象。它并非是对华人相貌特征的客观形容,而是西方基于民族和意识形态优越感而对东亚人贴上的“标签”。

他认为,中国人反对“眯眯眼”妆容,并不是在反对中国人客观上长什么样,而是在反对历史上和今天都存在的、西方对东亚人外貌特征放大的、带有贬损意义和标签性质的表现方式。

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持类似观点。他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无论长成什么样子的模特都有出镜的权利,一家企业也有自由选择任何合适的模特,对于这一点不存在任何疑问,实际上,此次三只松鼠广告事件之所以在互联网上引发激烈争论,也不是因为这一点。

张颐武认为,西方对东亚人有关“眯眯眼”等刻板印象是客观而广泛的存在,这种刻板印象并非仅针对中国人,而是针对整个东亚群体。这种“东方主义偏见”的存在是无可争议的。他表示,人们其实讨论的是,三只松鼠的广告从其整体观感、艺术元素、氛围营造等各方面来说,是否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迎合了“东方主义偏见”。

“我个人的看法是,三只松鼠的广告并没有脱离‘东方主义’的窠臼。”他表示。

朱巍则认为,三只松鼠的广告在传播伦理上存在缺陷,企业应对此提高敏感性。他对《环球时报》记者举例分析认为,以美国非裔平权运动为例,最初Negro、Nigger等词语来源于西班牙语和拉丁语,本意为“黑色”,最初只是一个客观形容,不带有侮辱意味。但由于该词语经常被用在种族歧视的环境中,随着平权运动的兴起,它逐渐成为了一个侮辱用词,不可以再在公开场合使用。与此类似的还有“非裔美国人吃西瓜”。

他表示,大众传播应避免使用已被普遍认为带有歧视和侮辱意义的词汇,“这就好像虽然艺术创作自由,但好莱坞不能随便出现黑人吃西瓜的镜头一样,否则一定会遭到广泛批评。”

对于互联网上一些“中国人不应太玻璃心,不应觉得什么都在辱华”“有关争论容易在中国社会内部造成对立和撕裂”的言论,张颐武认为,类似讨论在其他很多国家和群体中都存在,并非只在中国。公开辩论有助于帮助人们更深刻地认识这一问题,也从多角度厘清情况的复杂性,“不过,这应当成为一个舆论层面的探讨,而不应成为一个政治判决。”

朱巍表示,这次有关三只松鼠广告的大讨论,再次体现出爱国主义和民族平等意识在中国深入人心,同时,社会也应更理性地看待这些问题,不宜通过“运动式的口诛笔伐”去解决问题。可以考虑在总结出传播领域大家公认的歧视性符号后,通过法律和伦理建设解决有关问题。

眯眯眼是不是“辱华”,要看具体语境

日前,三只松鼠酸辣粉广告中,模特因包含眯眯眼、超厚嘴唇等元素被网友质疑丑化国人,并登上热搜。对此,三只松鼠在其官方微博回应,“经查,该产品于2019年10月上线,该页面中模特为中国人,其妆容均基于其个人特征打造,无刻意丑化。针对网友反馈模特妆容不符合大众审美并由此产生不适感,我司深表歉意。”之后,参与海报的模特白菜也通过个人社交媒体账号发声,称“眼睛,确实就是长成这个样子,因为我的性格,和表演风格被选中做这个广告模特。也没有故意要去营造什么辱华形象,”并呼吁不要对她进行网暴。

眯眯眼“辱华”,对于绝大多数国人来说,是个新知识,也就是这一两年,由于一些公共事件,才广为人所知。在这个新知识普及之前,似乎很少有人在意识中把眯眯眼和“辱华”二者等同起来,关于眯眯眼的评价是一个纯粹的审美判断,即:好看不好看。因此,如果眯眯眼有争议,那就是纯粹美和丑的争议。而这种争议,可能又是商家乐意看到的,争议引起关注,关注促进销量。三只松鼠眯眯眼广告的来由和初衷,或许大抵如此。

但在西方语境中,眯眯眼“辱华”是一种事实。这是由历史造成的,对于了解这一段历史的人,特别是华人来说,眯眯眼确实会引起不愉快的联想,甚至认为这是一种冒犯。如果这一广告事件发生在国外,我一定会支持华人提出抗议,因为在国外特定的语境中,眯眯眼确实构成了对华人的歧视和羞辱。

但是不是换一种语境,这样的羞辱仍然成立呢?这件事深层次的悖论恰恰就在于,在中国这样一个眯眯眼在价值观的层面历来存在感很低的国度,诸多反感外国的网友,用了外国人的审美眼光、话语以及价值,指责可能无意的公司和公民,而忽略了中国的传统和现实中,对眯眯眼本来的态度。这是不是对外国的观点、态度和看法,过于看重了呢?是不是稍微缺乏了一点自信了呢?在国内的语境中,把眯眯眼和“辱华”联系起来,算不算是上了“洋鬼子”的圈套呢?

因此,我的看法,眯眯眼在中国向来存在感很低,那就继续在中国保持低存在感吧。即便是要关注和争论,那也就停留在审美层面吧,完全没有必要上升到价值观层面。当然也有人会反驳我,如果有人恶意搞事,拿眯眯眼在中国羞辱中国人,难道我们也要视而不见吗?当然不会。对此,我们可以进行个案的判断。比如说三只松鼠这件事情,就可以作一个最简单判断:作为一家地道的本土公司,为了推广一个外国人基本上不太可能消费的产品——酸辣粉,怎么可能会有“辱华”的动机?以后出现此类事件,我们尽可以做这样的判断,如果确属居心不良,当然要进行批判和抵制。但是也不要过于敏感,特别是在我国国人之间,不要轻率地把眯眯眼和“辱华”画等号。

最后,笔者想特别强调一下批判的界限问题。公共问题的讨论,应该在公共领域展开,批判当然也应该在公共领域和公共平台。不应动辄通过微博、微信和手机短信,发私信给相关当事人进行指责乃至辱骂。

(作者是华南理工大学教授)


作文素材:眯眯眼争议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