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通过互联网找工作如何避免踩坑以及注意事项
《法治日报》6月20日报道:近日在某大学校园群里看到,不时有人发布网络培训和招聘的广告信息,涉及考取证书、技能培训、兼职副业、实习就业等诸多内容。不少大学生被广告内容吸引、进行咨询,殊不知这些广告很多是不法分子放的“鱼饵”,一不小心便会上当。
临近毕业季,广大应届生在使用网络招聘平台的时候如何避免踩坑,减少金钱损失?这里给出一些建议:
一、选择值得信赖的网络招聘平台
现在知名的网络招聘平台主要分成三部分:泛用型、垂直型和细致型。
泛用型招聘网站,例如传统的前程无忧、智联招聘等,几乎涵盖了全果大中城市,各行业各种岗位都能够在上面发布招聘信息,招聘岗位相对广泛,有点就是通用性强,传统行业比较集中,适合中低端应聘者和应届生找工作,但缺点也很突出,那就是鱼龙混杂,相对高端的岗位和较有吸引力的岗位较少。
垂直型招聘网站,是今年兴起的强调社交和沟通的招聘网站,例如BOSS直聘,拉钩网等,在互联网、金融,房地产等行业有着比较突出的品牌效应,针对时下热门岗位有着较强的新引力,强调社交因素,应聘者一般都需要通过线上沟通,相互了解后才进行下一阶段的交流。相对传统的网络招聘关注的搜索企业信息,岗位描述后投递简历,等待电话通知面试,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进行接触,同时企业招聘岗位行业属性较强。
细致型招聘网站,例如猎聘网针对中高端岗位和猎头岗位,应届生求职网,大街网等针对应届毕业生找工作以及实习僧、趣实习等专门做大学生实习的招聘网站等,行业属性和面向群体就五花八门,甚至还有针对简历修改,面试辅导等更细微的领域,另外各个城市当地的人才市场和对应的招聘网站,这些都属于小范围内的网络招聘渠道。
百花齐放,各有一片市场。
网络招聘渠道对于广大求职者来说具有以下几个优点:
1、 灵活,随时随地,足不出户;
2、 针对性强,精准搜索;
3、 资源丰富,海量信息;
4、 覆盖范围大。
缺点也相对明显:
1、 个人隐私和信息泄露;
2、 难辨真伪,企业虚假招聘信息,诈骗风险较高;
3、 求职者单方面投递简历和意向,企业回复不及时,等待时间较长。
避免踩得坑和注意事项:
1、 增加新的手机号码、电子邮箱,微信等专门用于求职使用,与平时主要使用的区分
现在各个网络招聘渠道由于商业模式的原因,也都需要增加新用户,获取用户资料信息,因此使用全新注册登记的手机号码,电子邮箱和微信号等,即可以一定程度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也避免了非必要的电话骚扰,最关键是能够了解到底是哪些平台泄露了信息,在严重影响日常工作时候较少损失。
2、 简历以及对外投递的文件内容减少个人信息披露,保护个人隐私
网络招聘平台要求填写真实的个人信息,重要的有姓名,出生年月,身份证号码以及学校专业信息等,这些是一般不能修改的,个人经历描述中应当只描述经历而不设计到个人家庭信息,重要联系人信息等。
但若是遇到企业在交流阶段就要求提交毕业证原件,个人身份证相片,个人真实相片,或者其他涉及个人私隐信息的都必须重视,非必要不提供。
3、 善用搜索,在网络搜索企业的信息,保存沟通记录
在通过电话、微信、APP等初步沟通后,进入面试安排后,广大求职者,特别是应届生一定需要通过网络搜索企业的相关信息,一般情况下公司名,对方联系电话搜索后都能够出来部分信息,如果是诈骗公司和已经有投诉举报的,互联网也会有较大的机会留下信息。甚至是企查查,天眼网等平台也可以免费使用,了解相关信息。
最后,必须保留电话记录,有条件的可以录音,微信等需要截图保存,在遇到问题后作为证据。
4、 面试环节,到企业现场面谈中注意观察,感受企业氛围
一般管理较为规范的公司,公司前台有专门的接待面试者,登记和核对信息,出入佩带临时工牌。提供较为安静的独立面试场地,面试表较为正式,安排合理,不需要等待太多时间。
经过公司办公区域的氛围时需要留心观察,是否严肃或者安静的可怕,甚至是异常活跃都需要特别关注。观察面试官是否有提前了解面试岗位和候选人信息,表现是否过于热情等。
最后,完成面试后,可以稍微留意办公室的企业文化建设标语和布局,专注个别办公岗位是否属于合理的文件摆放等细节。
5、 一切需要缴费的企业都是骗子公司!
无论是何种理由和原因,需要提交重要个人资料原件的都是骗子公司!
只要是需要应聘者缴纳费用的,不论多少,都是骗子公司!
所有免费试岗,试用的都是骗子公司!
入职后公司不是固定每月发放的,都是骗子公司!
遇到骗子公司,第一时间离开,拿回自己的简历和重要资料,甚至可以报警处理。
以上就是个人总结的几个大学生通过网络找工作可能遇到的坑和几个注意事项,希望能够给广大求职者带来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