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舱CT:因疫而生的“交钥匙工程”
导语
“采购管理”系列第5期,讨论方舱CT,这一专为疫情而生的设备。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方舱CT,而是一个完整的“交钥匙工程”。
2022年3月22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局长焦雅辉介绍,目前全国已经建成或正在建设的方舱医院有33家(建成20家,在建13家),分布在12个省19个地市,发挥了非常好的快速收治无症状感染者和轻型患者的作用,也有效缓解了当地医疗资源紧张以及保证正常医疗服务需求的压力。
同时,要求每个省至少有2-3家方舱医院。即便现在没有建设,也要拿出建设方案,确保在需要启用的时候,能够在两天之内建成并投入使用。这意味着,为有效应对疫情,夯实医疗资源储备,以避免可能的医疗挤兑,全国将有近百家方舱医院,加上各地市配套,其体量不容小觑!
继车载CT之后,方舱医院的标配—方舱CT(Shelter CT),再一次成行业焦点。因为,近日各省、市、自治区已开始有序集中采购。
一、方舱CT是国产创新
2020年2月5日,张笑春教授提议被纳入第五版新冠肺炎诊疗方案的当天,明峰医疗首台的方舱CT—方舟CT,从浙江出发前往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管理的武汉客厅方舱医院,成为第一个正式运行的方舱CT。
面对“负担沉重”的医疗机构,各大厂家纷纷跟进,方舱CT均迅速普及,成为抗疫的标配。
长期以来,GPSC在影像领域深耕已久,国产CT企业一直在扮演“跟随者”的角色。不过,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国产CT反应迅速,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引领者”。我们期待国产CT的第3次、第4次、第N次的领先创新。
二、“四问”方舱CT
通常,方舱CT主要设置于大型体育场馆、会展中心等方舱医院的室外空间,利用隔离通道设计,使医患之间零接触,有效降低了医院内造成交叉感染的风险。
相比传统CT机房,方舱CT有多项优势:无需建造机房、具备可移动、独立双通道、紫外消毒、自屏蔽(六面铅防护)等;此外,组织时间短、无缝交付,解决了医院以及方舱医院对CT的机房要求。
新冠疫情以来,方舱CT被媒体广为报道并称为抗疫"神器",其在疫情关键时期为武汉方舱医院及各地发热门诊提供了快速灵活筛查、智能精准诊断的一站式影像服务。
和车载CT不同,方舱CT的供应商一般就是CT整机制造商。那么,选择方舱CT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呢?
1、方舱CT有何要求?
由于CT方舱首次应用于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患者和放射工作人员的辐射安全与防护成为公众及管理部门关注的焦点。
01、辐射防护是最重要的
方舱CT的外部舱体由镀锌钢板、铅防护层、竹木纤维板和防护阻燃层的复合层组成,以最大程度降低户外高温、日照、降水等复杂环境对设备稳定性的影响。
方舱CT通常是六面铅板,铅板与箱壁压制一体成形。根据中国卫生监督协会发布的《CT 方舱放射防护要求(征集意见稿)》(下称“征集意见稿”),CT方舱四面的屏蔽厚度宜为3-5mm Pb(铅当量);底板宜为2mm Pb(如果与地面没有空隙,底板可以不屏蔽);若方舱上方有建筑物,顶板屏蔽厚度宜不小于2mmPb。
以上是指南的建议,不过考虑到实际使用时,会发生方舱CT移到其他地方继续使用等情况,还是强烈建议方舱六面自屏蔽,以保持辐射屏蔽。
2020年5月,武汉市职业病防治院在《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发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T方舱剂量检测与防护分析”,他们检测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期间武汉投入使用的23套CT方舱,包括联影医疗的"应急放射科"方舱,GE医疗的"诺亚1号"方舱,东软医疗的"雷神"方舱,明峰医疗的"方舟"方舱,深圳安科的"天舟"方舱。其中,联影CT方舱为现场拼装机房,其余均为一体化方舱。结果如下:
23套CT方舱中放射防护水平合格20套,不合格3套,合格率为87.0%。不合格的3套为联影方舱1套(观察窗上缝超标,检测结果为3.2 μSv/h),GE方舱2套(均为患者通道防护门下缝超标,检测结果分别为3.3 μSv/h、6.6 μSv/h);其原因为施工时屏蔽材料接缝处搭接不到位,经2 mm点对点补贴铅皮后,均达到GBZ 130-2013的要求。
CT方舱屏蔽铅当量 (来自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放射防护检测结果(来自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根据以上结果,我们必须充分意识到,虽然所有厂家的方舱CT都是经检测合格后才出厂的,但设备到货后,医疗机构一定要请相关部门认真反复检测,毕竟电离辐射危害很大。
02、其他重要问题
与车载CT类似,方舱CT也是要求“零院感”的医疗舱,其布局尽可能满足防控传染性疾病“三区两通道”要求。
因此,方舱CT应设有操作室、扫描室、观察窗、医患双通道、四周屏蔽体、电离辐射警告标识、工作状态指示灯、紫外线空气消毒设施、网络、空调、除湿机、紧急停机装置、电源分配系统以及通风系统等防护设施,并配备受检者个人防护用品。
其中,CT扫描室比较关键,根据“征集意见稿”,建议CT方舱扫描室面积宜不小于18m2,最小单边长度宜不小于2.8m,净空高度宜不小于 2.4m。
此外,方舱CT主要应用在应急或其他特殊情况。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抢险救灾等应急情况下,根据实际工作需要使用;在非应急情况下,如需要继续使用进行 CT 医学检查(包括体检、筛查和影像诊断),应按照相关标准设置固定机房并符合相关放射卫生防护要求,并办理相关的辐射安全和放射诊疗许可。
2、如何选择方舱形态?
经过2年多的发展,方舱组装方式从早期部分厂家的现场拼装,到全部的一体化方舱;方舱形态从初代的非标方舱,到标准集装箱方舱,再到多功能方舱和高寒方舱,可根据实际使用和转移需来选择方舱形态。
01、标准集装箱方舱
长条形方舱,优点是简洁且获取容易,适配车辆无障碍;但空间小,仅适用16-(准)64排CT,不过也是目前保有量最大的方式。
02、多功能方舱
CT扫描室的实用面积达30m²,符合相关放射卫生防护要求,这意味着任何时候均可正常使用。此外,更大的空间意味着可以扩展更多功能单元,如配置其他需要的设备或增加病人登记及等待区等。如果舱底加强,还可以承载更重更大的高端CT。
03、高寒方舱
面对某些冬季气温可达零下30度甚至40度的特殊高寒地区,普通方舱可能捉襟见肘。为此,部分厂家专门设计了高寒方舱,保温隔热性能好,适应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新疆等低温区工作,这一点部分地区要特别留意。
3、如何选择CT?
与移动车载CT相比,作为半永固式的部署方案,方舱CT的CT选择就相对宽泛得多,不必担心承重,功率等问题,可以配置16排档、(准)64排档、甚至更高端的CT,建议选择方式:
1) 如需考虑移动,则建议配置标准集装箱能容纳的16-64排CT;鉴于运输的不确定性,建议选择一体化方舱、机架一体化铸造的CT,以提升设备稳定性;
2)如为某大型核心方舱医院专用,可考虑配置稍微高端的CT。因为,大型方舱医院还要承担患者的其它疾病检查,尤其是很多新冠肺炎患者伴有其他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等基础疾病,可能需要就地接受冠脉CTA和脑卒中一站式检查。
此外,与车载CT相同的是,同样强烈建议配置“智能导航”以实现隔室操作(请参考:车载CT:不是能跑就叫车载CT)。
需要说明的是,关于方舱CT的CT,并未有特殊要求,目前基本选择通用CT。不过,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方舱医疗分会已于2021年11月正式成立,正在积极制定行业标准,后续可能会出台新的国家准入标准。
4、医疗机构需要做哪些准备?
1)选址:建议选择相对独立的区域,尽量避免潮湿、低洼、大型广告牌和各类铁塔底下等不安全区域。周围环境要利于排水,以避免极端暴雨天气。
2)场地准备:CT方舱通常使用水泥地面,可直接利用水泥地面作为基础,但需保证水泥地面承重符合厂家要求;配电要求与常规机房类似(请参考:收藏|CT机房规划及建设的最全指南),但考虑方舱的特殊性,可根据需要选择是否配置储能单元和发电设备。此外,可考虑设置雨棚,虽然方舱不怕下雨,但雨棚可以作为第一道保护,有助于延长方舱使用寿命。
3)网络:根据部署地是否有全院网络接入,是否有远程会诊,AI辅助诊断需求等,选配5G模块和AI辅助诊断模块。目前,远程会诊已经是非常成熟的形式,无人CT室、远程座舱等形态也已经出现,技师可在数百米甚至数百公里外完成扫描,彻底杜绝感染风险和人力资源短缺问题。
三、方舱CT从应急走向常态化
随着疫情常态化,各地正在有序建设方舱医院,包括车载CT、方舱CT等配套设施也在不断完善,夯实了抗疫的医疗厚度,创造了缓冲区,降低了医疗挤兑的风险。在下一次未知的挑战来临之前,我们已经有了一部分底气。。。
“医工研习社”旨在分享医学影像设备相关知识,坚持有理有据的输出。虽以严谨著称,但难免有疏漏,欢迎批评指正。更多精彩请关注“医工研习社”,专注影像设备领域的产品、技术、关键零部件及行业分析等深度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