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一个中学老师的自白

2022-10-05 22:32 作者:刘明昊老师的桃花源  | 我要投稿

      作为思想家的孟子曾这样发问:“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端坐于王座之上的齐宣王答道:“不若与人。”

       回顾自己过往的教师生涯,最大的快乐,莫过于两点“与人”之乐吧。一是在德育方面,与学生共同成长,帮助他们遇见更好的自己。二是在教学方面,将我挚爱的历史分享给更多的学生。

一、德育回顾:从培养“过江之鲫”到成为“涉渡之舟”

       记得第一次成为班主任时,最希望的就是我的班是出类拔萃的;我班上的学生,在年级,甚至全校都是闪亮耀眼的。于是,那时的我,隔三差五就会向年级组长求教,向有经验的班主任、我们班的任课老师还有我的同年们问询。在办公室、在操场上、在食堂里,我和一位又一位的同学,做一遍又一遍的谈话。为了帮家长理顺心绪,可能周末的整个上午或是整个下午,我都在微信语音通话。因为班里住宿同学的突发状况,我也曾在夜半陪着孩子跑过医院的急诊。当班主任的第一年,我第一次体会到教师这个职业就是一口井,你出多少力,井就会有多深。

       今天的我,仍然坚信,唯有面向每个个体的教育,才是真正面向全体的教育。今日的我,经常会感动于,逢年过节,已经大二了的、我的那些“亲”学生们还会给我送上祝福,我的那个班里、天南海北的家长们还会向我表达感念。我与他们一样,都离开了那个校园,但他们仍记得我,仍记得我们那个班,于我就已足够。

       再次承担班主任以来,特别是2022年5月线上学习、与更多的学生长时间沟通之后,我越来越发现,第一次当班主任时的执著——将每位学生打造成最优秀的个体,其实是一种执念。这种优秀的潜台词是,我作为老师的单一标准,就好像把每个学生都视作要游过大江的一条条小鲫鱼。

      可是,每位学生并非都是鲫鱼,他们可能是鲸鱼、鲨鱼,也可能是白鹭、百灵,当然他们也不能会有这般全然一样的目标。高中阶段的孩子,正处于青春期的中期,他们的心灵如同化冻的泥沼,充满着困惑与迷茫,也涤荡着憧憬与希望。这时,才需要我们每位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愿意成为与学生共同涉渡这片青春期泥沼的一叶扁舟。这时,才更需要我们的班集体,每位学生得以在其间相互取暖、彼此砥砺,共同撑持,汇聚起一支船队的磅礴力量。

       于是,作为班主任的我,会鼓励每位同学去发现自我,去遇见更好的自我。于是,作为班主任的我,会希望他们能够结成成长小组,与伙伴一起分享计划与执行,与伙伴一起去完成一项又一项的任务与使命。于是,作为班主任的我,会特别期待他们可以给更多的人分享,在b站上分享自己读书的点滴感悟,分享自己梳理学科知识的心得。在讲台上与班内同学、本年级的同学、甚至学弟学妹们去分享他们的发现与寻找。我希望学生们可以知道,紧张的集体不是焦虑的一个又一个,而是唯有个体的舒张,才会有队伍的团紧。

       所以,当我看到我们班的学生说,“X班人不仅仅是一个名字,更是成长路上彼此间的一份承诺。”“我们于慢慢路途中相互鼓励,携手同行,共勉共进。”“我找到了,用另一种方式,是被一块块拼成自我的我们。”我会由衷的高兴,我也会深深感到荣幸。

二、教学回顾:追求扎实而轻盈的历史课

       还记得,和新入职的小伙伴们一起搬着小凳子,去听一位又一位有经验教师一堂又一堂常态课的日子。在教室里,站着的是老师,坐着的就是学生。坐着的我们,既在学老教师们知识的纯熟、精准、透彻,也在学教法的自然、亲切、浅显,还在学课堂气氛的塑造、维持与活跃。

        还记得,课下,我们齐坐在办公室里,一备课就备到保安关灯、赶人,那时的备课是艰辛的,因为历史教学要讲究字句不说一句空,那就需要为找资料而上穷碧落下黄泉。那时的备课也是快活的,因为不是我一个,而是我们新老师三个,还有我们整个历史教研组。很多时候,挑灯备课的日子,是伴着轻音乐、彼此的打趣与嬉笑中度过的。

       那时,我便坚定地认为,一堂好的历史课是要扎实而轻盈的。所谓扎实,是说历史课的资料是要准确的,史识是要持正的,唯此学生才能将历史视为真学问。所谓轻盈,是说我们面对的是中学生,归根结底课程内容是要诱发他们理解,激起他们的兴趣,由他们自己去形成历史认识的,所以有意思比什么都重要。

        任现职以来,我2次荣获北京市基础教育优秀课堂教学设计的市级一等奖,承担市级研究课3节,承担区级研究课3节,在区级课程教学大赛中荣获一等奖共计4次,在市、区级教育教研活动中作分享、讲座共计10次。2020年以来,我为“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录制线上课程2节,为区级网络云平台录制线上课程、微课共计4节。我的教学设计被人教社评为“优秀教学设计”,我的课例在“统编历史教科书中的党史全国教研会”上获得了展示的机会,并被教育部“国培计划(2021)”项目录用。去年,我还有幸作为北京地区中学历史教师的代表,参加了河北省石家庄市“新课程新教材国家级示范区”普通高中历史学科培训活动,并执教观摩课1节。每次活动,于我而言都是一次涅槃。每次准备时的千锤百炼与千回百转,都让我对历史,对课有了更深、全新的认识。

       在教学上,我最大的收获便是拥有了一群真心热爱历史的学生。有学生说,在历史课上,她能随着我的语言,与唐朝百姓一起共享盛世,与古巴比伦人一同经历酷暑,与工业革命时的工人一同呼吸那令人窒息的空气。有学生说,历史不再是冷冰冰而没有感情的丰功伟绩,也不再只是书本上尘封已久的故事;我的课让他得以身临其境,他的心灵因而颤抖着、激荡着。有学生说,他真正感受到了历史的魅力,它是无数人或渊博或不幸或传奇或平凡的人生的叠加,是无数国家兴衰变化的缩影,是每一个传奇时代的集合。

三、研究回顾:独行快,众行远

       一路成长,离不开同行、同好的提携、点拨,让我能够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走得更稳健。

       2017-2020年我参加了北京教育学院主办的通州名师工作室(高中历史)项目,并参编了论著《基于核心素养的中历史教学问题研究》,该书已由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华文出版社于2022年1月出版。工作室的三年,开启了我教学研究的思考与探索。我撰写的论文曾获市级二等奖、区级一等奖。与丁丁老师合写的论文发表于人教社所主办的期刊《中小学教材教学》2021年第12期。

       还记得上个学期,年级合唱展示时,因为处理班里的事,我来晚了。正巧碰到一位我的学生,男孩的眸子明亮而沉静。他问我为何才来,我催一身礼服的他快跑。他三步并作两步,攀上会场的台阶。而我在他的身后,看着他一点点变高,也一点点变小。

        我想,老师的工作就是如此。呵护学生成长,也目送学生远行。

         在人民大学就读本科时的我,渴望着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满脑子彩色泡泡。

         在人民大学邻近硕士毕业时的我,临事而惧,忐忑不安,生怕自己做不好一位老师。

        今天,我想——

        只要我付诸真心、倾注努力、播撒智慧,我便不能仓促地说我的教育是全然失败的。

        只要我还会面对全新而陌生的学生,只要我还会还会面对熟悉学生、未知的新一天,我便不能断然地说我的教育是全然成功的。

       



一个中学老师的自白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