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味视频—“被迫”扭曲的边缘人群的呼声与呐喊
关于土味文化之前本号曾写过一篇文章:为什么会有土味文化和审美?近年来依托网络饱受争议但仍层出不穷的土味视频也是类似的境遇。不论观众是喜欢还是排斥,抑或如大多数人那样只是用兼顾嘲笑和将自身代入其中自嘲的“乐子人”态度去看待,一言以蔽之,这些“土味视频”,行为,文化的出现本身就是“后现代”式的产物,是来自长期被主流话语边缘化的群体态度意志的表现;换而言之,因为诉求、不满无法被直接的接纳和解决,所以,这种种哗众取宠、扭曲甚至荒谬的行为从一开始就是当代社会下“被塑造”出的产物,也是主流文化话语必然的衍生物。土味视频中最大的特点就是,看起来熟悉又陌生,荒唐又真实,浮夸又无奈。

上图把这一土味称作达达主义虽然是故意找乐子,但其实相当贴切。达达主义诞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所谓”达达“并不是一种艺术,而是一种“反艺术”。无论现行的艺术标准是什么,达达主义都与之针锋相对。由于艺术和美学相关,于是达达干脆就连美学也忽略了。传统艺术品通常要传递一些必要的、暗示性的、潜在的信息,而达达者的创作则追求“无意义”的境界。对于达达主义作品的解读完全取决于欣赏者自己的品味。此外,艺术诉求于给人以某种感观,而达达艺术品则要给人以某种“侵犯”。达达主义运动的大部分参与者都深受虚无主义观点的影响,认为人类创造的一切都无实际价值,包括艺术在内。达达主义者进行艺术创作的根基在于机遇和偶然性因素。
这也是为什么土味视频的观众们普遍把这类作品和表现称作“抽象”的缘故。
将军下了战场也要吃饭,厨师离了饭堂也会看看电影,送外卖的小哥累了也会打打游戏。他们私下也有花样人生,土味博主们吃到了猎奇向视频的红利,“精神小伙”“哗众取宠”“低俗浮夸”已经成了他们身上的标签,可在他们视频的背后,他们虽然想,但却无法向观众说明,除了作为一个猎奇哗众取宠的小丑,他也有想向我们分享的别样人生,底层人民的人生不满和痛苦,那是来自于一个被消费主义时代下所异化,被主流话语掩盖抹去的人生。这一切都隐藏在幕后,东北的铁锈和煤烟下,西部的山坳里,混凝土丛林的阴暗角落里。从“东百往事”中刀哥虎哥的表演、到阿德系列和小卖部系列的剧集连载,从广西、广东到贵州的松哥、睡田、流浪等等系列剧集,这些土味视频密度聚集度高的地域几乎可以完全同现实中的地缘发展境况相吻合,何曾能看到几个来自一线城市的真正土味?即便是在一线,如今也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用“鼠人”自称,“鼠鼠我啊.....”但这是真正自愿的表达吗?他们不希望永远只是“鼠人”——即便他们常用“鼠鼠”来戏虐又显无奈的自嘲。在结束了一天的繁忙和996之后,推开下水道的井盖,小心翼翼又害怕地望向外面的灯红酒绿,叹息一声之后又退回去关上了盖子,回到那暗无天日又而阴郁的环境里,有谁会关注他们在孤独中的歇斯底里,又有什么值得期盼的呢?
在这个看似灯红酒绿且丰富的社会里,马尔库塞早就在《单向度的人》一书中振聋发聩的指出,被工业化的消费主义和资本所塑造的环境里“免于匮乏的自由是一切自由的具体实质。随着这种自由逐渐增大其成为现实的可能性,属于较低生产率阶段的各种自由相应地失去其先前的内容。当一个社会按照它自己的组织方式,似乎越来越能满足个人的需要时,独立思考、意志自由和反对权的基本的批判功能就遭到了剥夺。这样的一个社会可以正当地要求人们接受它的原则和制度…”


在一个老鼠游泳视频下关于“鼠鼠”的一些抽象评论
这是一种在社会现实分化下反映出的文化和话语的脱节。
“确实,高层文化过去总是与社会现实相矛盾的,而且只有少数特权人士才能享受它的乐趣,描绘它的理想。社会的这两个对立领域一直是同时并存的;一方面高层文化总是随遇而安,另一方面现实也极少受到其理想和真理的妨碍。
今天的不同之处在于通过消灭高层文化中对立的、异己的和超越性的因素——它们借助高层文化而构成现实的另一种向度——来消灭文化和社会现实之间的对立。双向度文化的清除,不是通过否定和拒斥各种“文化价值”,而是通过把它们全部纳入既定秩序,并大规模地复制和展示它们。”
因此,我们如今很难看到那些真正接地气的,反映现实的具有抗挣性的表达,即便有相关的,也是一种来自天空俯瞰视角下的怜悯与臆想。毕竟名家学者在温和的书斋中书写苦难,总是难以避免在一些文艺创作者的审美立场下,彰显自己知识分子式的道德主张,且始终带有一种启蒙色彩的光晕,在他们的潜台词中,书写者永远是高于被写者的。

法国的国际情境主义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就提出了著名的“消除劳动异化,让想象力夺权”的先锋艺术口号。“实际不存在”和“实际存在”的东西的合理对抗——就必须要有一种交流媒介。先锋派艺术为创作疏离于现实的艺术(使艺术真理再次获得可交流性)而作出的努力,表现了为获得那种交流媒介而进行的斗争,或更确切地说,是为反对被吸入居支配地位的单向性而进行的斗争。正如萨特对于主体性的论述,“主体性”的被认知是通过主体与客体的互动接触、通过在差异之中显现并逐渐产生的,互联网时代让人们更加容易地看到了差异、通过反差、对比、撕裂认知到群体的巨大差异性,并在观看和反思的过程中逐渐明晰自己的定位。
而土味视频的真正意义正是在此。置身其中者许不清楚什么是“后现代主义”,未曾听说过“不确定原理”和“熵”的概念,也未曾经历过如火如荼的那一个风暴时代,但未曾停止过自己的尝试和探索表达;未来是“不可知的”,非宿命论的,甚至是不逻辑的,“不确定性”是这个时代最大的特征,每个人都渴望超越和改变,即使没人能看清挡在通往未来路途上的迷雾。他们所能做的,就是在自己的认知理解范畴内,在后工业社会所带给他们堆积的屈辱感之下,进行一种极具后现代风格的解构化表达:反纯粹,反崇高,反理性,“垃圾”和“艺术”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区分———谁规定了艺术的“高雅”和“低俗”间的明确界限?在“话语权”变得愈发重要的今天,难道只有属于精致的“小资产阶级”的华服之下的做作才是“高雅艺术”,才是可接受的么?为什么课外技能和爱好只能是钢琴、马术、滑雪、潜水、跳伞;却不可以是手工编织、木工、打铁、种植、机械?

土味视频下很精辟、又真又不真、但很形象的总结
碎片化时代,一天下来人们对生活的不满,消失在了仅仅只持续60秒,土味小伙绞尽脑汁整狠活取悦观众而皱着眉头咽下的“冰红茶的水”里,消失在了一阵如风一般迷乱人眼的“社会摇”里,和歇斯底里的“喊麦”声里,随后如扔进大海中的石子一般,激起一朵小小的水花,不再留下任何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