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利益,丙(游戏中的吞量模型)
论利益,丙(游戏中的吞量)
请读者允许我设计几个游戏的吞量模型:
比如:一,谷仓的吞量模型。
二,港口的吞量模型。
三,城市的吞量模型。
下面开始推想。吞量,我的理解可以从鲸鱼的“鲸吞”的概念发展过来。
当鲸鱼在海洋中使用气泡墙把鱼虾群逼至于海面的时候,它会上浮,一口吞之,满意了。
吞量对应的概念是吐量。吐量可以适应港口和城市这样的模型。
吞量和吐量都是数学模型,所谓“增减成趣”嘛。
人类在运输物资的时候,需要物流仓库去保持货物的完整、新鲜、足量、足质、方便、快捷。
于是人们建设了各种保存机制。
有万吨货轮,可以足量,
有制冷,可以保鲜,
有还原剂,防止氧化。等等。
这些机制促进吞量,就像鲸鱼在鱼群周围吐泡泡(增加吞量),最后形成“气泡墙”,鱼群被驱赶上海面吃掉。
一,谷仓模型:
稻谷是一种能够长期保存的粮食,无论是《管子》还是《国富论》,都详细的论述了谷类作物的重要性,在囤积了一定数量以后,可以撬动金融杠杆。
故而,成熟的谷仓的建设成为巨商、垄断资本、国家资本的雄厚的标志。
我们旅行在比较安定的国度里,从交通线上就可以欣赏到一国谷仓的建设成就。
比如我国的东部、英国的交通线(不仅是陆地)、丹麦的陆地交通线、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地区,
都能够看到他们对谷仓的建设成就。
这些措施可以使一个国家在歉收的年景渡过饥荒,避免极端的事件发生。
在粮食高产的年度,适度地进行陈粮的轮换,有益于平抑物价,让工薪阶层有便宜的粮食吃。
谷类作物的大规模囤积,在巨商的手里可以成为交换一般硬通货的王牌;
在垄断资本的手里,能够进行跨国跨地区的物价调整,进而改变其意志所影响之物。
在国家人格对国库的控制下,能够反抗巨商和垄断资本的行为,使局地的吞量、吐量实现动态平衡。
(当然,实现局地吞量失衡也可以是国家人格的目的)
二,城市“子”、“丑”模型:
上文局地指的是一个城市。
本文不具体说任何一个城市名称,只是建立模型。
其实,
在好一点的游戏里边就要运用这样的数学模型了。
比如甲游戏,城市子和城市丑进行竞争,它们首先需要调动它们身边的物资,
也就是增量,最后汇总在出入口,也就是城市的物资储存转运部门———仓。
上文谷仓是一个例子。那么,其实有更多的“仓功能”的物,比如大货车、冷链、漕运船、银行、木材厂、钢厂、码头。
城市“子”和城市“丑”在争夺利益,比如争夺两者交界的三个县的牛奶市场,
“子”先运来鲜奶数吨,三个县吃下了,形成一个稳定的供求关系,
几个月以后,“丑”瞧准机会,囤积大批保质期长的调和奶,进入三个县市场,夺取一个县牛奶市场。
“子”城市不服,他也转战调和奶,夺回这个县的调和奶市场,而“丑”城市利用这个机会占领了鲜奶市场。
最终,以城市“丑”的胜利告终。“丑”对所有牛奶类制品的吞量实现80个点,其余的20个点的部分由其他社会消费单位自购。
三,港口“n”、“b”模型:
某个世纪,某港口n和某港口b是竞争加合作的关系,要论他们国家的战争/和平状态而定。
n属于N国,b属于B国。
n港在七八年里一直为N国加工丝织品,然后进入b港高价卖给B国。
而b港通过谷类贸易控制食品和黄金的物价,在普通食品市场将失去的利益找回来。
在n港,因为丝织品导致流入黄金的吞量是55,而因为来自b港谷物的竞争,鱼类的吐量为89,
通过对食品市场的调节,b港口在黄金吐量和鱼类吞量上达到平衡,
且他们有成熟的鱼鲜保存机制,增加了竞争力。
所以,在和平时期,n港和b港的贸易量吃了一个平手。
四,总结:
读者也许是学生,也许是打工族,也许是对数学不喜欢的人;
但是这些并不妨碍我们使用这类模型在纸上玩玩,
如果有做游戏设计的读者,希望和你们共勉。
我认为一个好的游戏需要一个世界观,甚至地理观点的,对吗?
它的数学模型在同类的增减上会进入“枯燥的死循环”,所以在不同类的的增减上,往往变得有意思。
有地理元素的游戏是个好东西,
它们和图上作业一样充满想象力,
我想它们会成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