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试必备!每个人都应该掌握的快速调研法

1. 在具体展开这个调研之前,先尝试去提出问题。
你到底用通过调研解决哪些问题?
那这时候,你可以靠逻辑和积累,根据问题类型去拆问题。
比如说,任何的商业领域,其实都有一套共通的问题框架。
在这种通用性的框架之外,也不要忽略你的调研动机。
因为调研动机中,往往隐含着你的问题。
也就是,“你为什么要去了解这个领域?”
第一步先问问题
- 你先问出问题之后,第二步就是进行初步的搜索。
初步搜索,就是去互联网上,搜索这个领域中的二手信息。
这里老蒋提供了几个渠道、信息来源
- 搜索引擎
- 微信搜索里面搜索关键词
为什么去微信搜索里搜?因为公众号,积累了中国互联网上绝大多数的高质量的文字内容。
其实在很多情况下,都比直接在搜索引擎里面搜效率要高。
- 知乎
- 各种行研报告
- 播客
播客中有很多深度的垂直信息,尤其是在人文和商业,这两个领域的话题。
有的时候,播客上面的优质内容的信息质量,是全中文互联网中能找到的最好的。但播客的劣势就是不易读。
所以,它适用于当你的时间比较充裕的时候。
比如说,你至少有两到三天的调研时间。再去选择这种信息渠道。
- ChatGPT,并不是很推荐在正经调研时使用。所以放到最后一个,
因为ChatGPT能给的东西片儿汤话很多,它会说很多泛泛而谈的模糊的话,
一个问题你要是深入地追问,还会翻来覆去地讲同一套东西。还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它有的时候会胡编乱造。比较常见的领域还ok。
但如果是比较小众的领域,ChatGPT能给出的信息就不一定靠谱了。
可以用ChatGPT在调研初期进行辅助调研,但不要试图把它当成主要的调研工具。老蒋觉得现阶段的gpt是不适合这么去用的。
- 深入搜索
搜索更多的关键词,那更多的关键词从哪儿来呢?
调研要懂得“以搜养搜”——你应该用搜索结果,去扩充自己的搜索关键词。
一个具体做法:老蒋一般会准备一个笔记本,电子的也可以。
在初步搜索时,得到的文章,边看的时候,边在这个笔记本上记录。
记录方法,
笔记本左侧,记录一条一条散的信息,(信息散点)
右侧记录看到这些信息之后,脑子中出现的衍生关键词,和衍生的新问题。
其实就是,一切,你自然而然从吸收现有信息产生的,新的问题。
以及一切你读到的看不太懂的词语。
包括,但不限于人名、公司名、事件名、产品名、技术术语、理论术语。
上面说的所有这些信息,都可以记录在笔记本右侧。
他们都是新的搜索调研方向。
直到什么时候为止?直到你看的新内容中,再也没有你看不懂的东西。或者你不明白为什么的认知。直到这一步,深度搜索就可以结束了。
正常来说,在深度搜索的过程中,你接触到的就已经不止是二手信息了。你还会看到,很多一手的内容。
比如说,这个行业的相关的上市公司的财报,这个领域里面大咖的一些采访。包括论文、包括书中的信息,还有一些垂直论坛,还有垂直社区中的内容。
重复搜索过程,当你发现这个领域中,基本都是你熟悉的词语的时候,这个时候,虽然你不一定对这个领域有多深的了解,你可能还是没有多少自己的见解,或者多么深刻的认知。但是你已经是一个合格的懂哥了(乐,应该就是说自己了解的够广了吧,想往深了整有条件了)。
不要小瞧懂哥!因为足够的信息量是了解一个领域的前提。你如果连这个领域里面的词语,连大家在说什么聊什么都整不明白。那在互联网时代,其实你就没有入门这个领域的资格。
在深度搜索的最后,你要把刚才整理的散点信息,就这个笔记本,分成左和右。
把右侧那一栏也就是新的问题,新的术语,新的看不懂的东西,查漏补缺一遍。
确定里面的问题都已经得到了解决,来到第四步
- 整理归纳
把笔记本上,记录的散点信息,左侧通读一遍,分门别类按照一种逻辑去捋下来。
分成几个模块。把散落在各处的信息,分门别类装进这几个模块里面,就得到了一个框架。
商业领域,一般来说,这个框架能分成市场情况,上下游从业者的情况。技术和工业工艺相关的信息,中国市场的特点,行业发史,等等不同的模块。
对于社会问题的调研,一般能分成,这个事件或者热点的时间线梳理,各参与方的信息,归因逻辑,解决方法,等等不同的模块。
具体按照什么样的框架,什么样的逻辑去进行整理归纳,要看调研的结果。包括具体的调研领域,包括你的一些思维习惯来定。
(下期会讲商业领域通用框架。可以辅助整理归纳)
一般来说,做完这四步,调研就可以结束了。你已经得到了框架性的信息,框架性的认知,但其实呢还有要求更高的隐藏第五步,它的难度比较高,
对于基础比较薄弱,积累比较少的人可能是难以做到的。
- 就是通过上面4步得到的信息,去尝试回答一些最基本、最本源、也是最重要的这种综合的高级问题。
可以在这一步试着把电脑和手机挪开,像这个金庸写张无忌学太极那样,
把这些繁杂的刚才得到的信息,全部忘掉(?)
然后集中在你调研这件事的初心上,回到第一步,看一看,最开始促使你调研这个这件事的问题,现在能不能给出答案?
那么如果你在调研完了一个领域之后,能回答类似这样的问题,并且真的能有理有据地给出一个逻辑,给出一个理由,有你自己个人的理解。那老蒋就觉得它是很成功的调研了。
老蒋建议,“哪怕就是积累比较少的人,你对这类问题没有头绪,我觉得你也不要轻易的放弃,你也要在每次调研之后,常识性的,对一些高级问题给出一个回答。
因为毕竟我们人类相比于AI,仅剩的那点优势,就是这种综合性的复杂判断了……大家应该去练习一下”
大家应该去练习一下,省的被替代(虽然笔者认为早晚的事……)
这套方法论的最核心的要点如果要总结出来,两句话
问题先行,以搜养搜
这两句话,是老蒋这一套调研方法论的核心
还有,上面提到的调研方法,只是针对基于互联网搜索展开的调研,在互联网搜索之外,还要补充两种其他的调研方法。
一个是专家调研,也就是说和这个领域中的资深参与者,资深从业者进行直接一对一的聊天。只要你能找到这个真正的资深从业者,聊上一个小时,就有可能非常迅速地建立起一套认知。
它的效率有可能远超这个互联网搜索,前提是,前提是你能找对人
以及,你有不错的这种逻辑能力和反应能力,你知道怎么通过不断的提出对的问题,一步一步深入某一个领域。
这样的专家调研,对于没什么基础的年轻人来说并不简单,先不说对话能力和挖掘能力,首先你找对人就不太容易。
建议可以从身边的人下手去练一练,比如,最好的最容易被忽略的调研对象,你爸妈,
老蒋敢说,看这个视频的至少一半儿的人,没有真正的、深入的了解过你们爸妈究竟在做什么。
你可能知道他们在哪家公司,但是他们所在的公司,他们所在的行业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你可能并不真的知道。
所以看完视频之后,完全可以先和自己爸妈聊一聊。当成一种调研练习。
第二种,互联网搜索之外的调研方法,就是偏学术性的调研。
它适用于某个学科领域中的启蒙学习,比如说,你想了解宏观经济,你想了解关于人口学的东西,你想了解社会心理学,那么这一类的问题。这一类的领域,只靠互联网的内容,是很难建立一套扎实的认知的。
老蒋的建议是回到最笨的方法,最原始的办法。
也就是看论文和看书。
那怎么样找到合适的书去读,老蒋有一套自己的方法论。
做法:
你先通过不管什么样的方式,比如说你通过一些论文的参考书目,通过自媒体的文章,通过这个哪怕是京东书籍页面的搜索,或者哪怕是你的师哥你的朋友。你去咨询他们,你去找到至少一本合格的启蒙书。
你找到了这一本书之后,做一件事,就是点开这个书的豆瓣页面,或者微信读书页面,你在这个书籍的页面的下方,会找到一个这本书属于哪些书单。
那么这里面就会有,你想深入了解的领域的书单,然后通过这个书单找到其他的书。
那如果第一次你没有找到靠谱的书单,大概率是你找到的那个最开始的启蒙书质量一般。所以你可以再重复一遍这个过程。最终一定你能找到很好的阅读清单。
在清单里,你摘出来公认比较好的3-5本启蒙书,都读一遍。就可以至少超越95%的人在这个领域内的认知了。
如果你觉得这个方法太麻烦,还有一个更偷懒的方式,对于那些比较大的学科领域,你可以去找到中国最好的研究生院校,研究生的这个系,然后去找到这个对应导师推荐的考研参考书目。考研参考书目里面一般都会有比较靠谱的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