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无产阶级第六位导师托洛茨基不是叛徒!

2023-05-22 04:47 作者:已存在の绷带石  | 我要投稿

托洛茨基的“不断革命论”和马克思主义的不断革命论有哪些根本区别?


“不断革命论”是托洛茨基主义的核心。1905年,在他所写的《一月九日之前》一文中,正式提出了这个理论。以后,随着形势的变化,不断对它进行修补和粉饰,逐渐形成一个完整的反动思想体系。


其主要内容有以下三点。


第一,关于民主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不断性。即主张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毕其功于一役,否认革命发展的阶段性。他认为,在帝国主义时代,资产阶级转入反革命阵营,农民是没有革命性的“落后的一帮”,只有无产阶级是革命的主要动力。所以“民主任务可以直接导致无产阶级专政,而无产阶级专政则可以把社会主义任务 提上日程。”( 托洛茨基:《“不断革命”论》第87页)这就是说,民主革命可以和社会主义革命一起完成,一起打倒地主、资产阶级两个敌人。从这个理论出发,托洛茨基在一九○五年革命中提出了“不要沙皇,要工人政府”的错误口号。


第二,所谓社会主义革命的不断性。托洛茨基认为,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以后,必须采取不断革命的策略,向愈来愈激进的社会改革过渡。于是,它将不得不更深刻地侵犯整个私有制的关系,要把阶级斗争推广到农村去,而农民是愚昧无知的,对无产阶级常常采取敌对态度。所以无产阶级和广大农民就必然发生敌对冲突。由此推论:执政的无产阶级的政策愈明确、愈坚定,它的立足基础就愈狭窄、愈不稳。在这种情况下,无产阶级只有把革命推进到其他国家中去,才有出路。


第三,关于国际革命的“不断性”。托洛茨基断言,在一国维持无产阶级革命只能是一种暂时状态。在孤立的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各种国内外矛盾必然随着成就的增加而加深,如果无产阶级继续处于孤立状态,那么无产阶级国家最后就必然成为这些矛盾的牺牲品。摆脱这种状态的唯一出路就是几个先进国家的无产阶级取得胜利。也就是说,根本不存在一国社会主义首先胜利的问题。它在一国的舞台上开始,应当立即扩展到几个国家的舞台上。所以,托洛茨基认为世界上任何一国要想建立一个独立的社会主义社会是不可能的。不断革命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理之一。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在《共产党宣言》、《中央委员会告共产主义者同盟书》中就提到了不断革命的思想,以后又在其他著作中不断发挥了这一思想。其中心意思是讲无产阶级在完成自己伟大历史使命的过程中,在完成一个阶段的革命任务以后,要立即进行下一阶段的革命,直到实现共产主义。革命要不间断地进行,但每个阶段革命的任务又有所不同,不能混淆。列宁在革命实践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不断革命的思想,他在1905年写的《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一书中,提出了从民主革命转变到社会主义革命的具体内容,他形象地把两个革命阶段的关系称为一个链条中的两个环节,主张革命要分两步走。毛主席指出,中国革命只能分两步走,先进行民主革命,民主革命胜利后,不停顿地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反对“毕其功于一役”,反对超越革命阶段,他还把两个革命阶段比喻为文章的上、下篇,只有上篇做好了,下篇才能做好。


显然,马克思主义的不断革命论和托洛茨基的“不断革命论”有着本质的区别,其区别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马克思主义是不断革命论和革命发展阶段论的统一论者,既反对超越革命阶段,混淆不同阶段的不同任务,又反对在完成一个阶段的革命任务以后停顿下来,使革命半途而废。而托洛茨基则混淆了革命发展的两个不同阶段,是一次革命论。


二、马克思主义认为农民是具有革命性的,无产阶级能够领导农民并和农民结成巩固的工农联盟。无产阶级能够吸收农民参加社会主义建设,这是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重要条件和保证。所以无产阶级能够依靠本国力量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胜利。托洛茨基否认农民的革命性,否认无产阶级建立工农联盟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三、马克思主义把社会主义在一国的胜利,看做是世界革命的开端,获得胜利的无产阶级应在本国建设社会主义,并以此为基础,支援和推进世界革命。托洛茨基则把世界革命作为一国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前提,否认一国能够首先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无产阶级第六位导师托洛茨基不是叛徒!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