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齐社读书笔记——《曾国藩家书》三
【顿悟时刻】
1. 对待老人:常唠嗑,多点赞;对待孩子:身体力行,多表扬;对待兄弟:身体力行,多归劝。
2. 曾公曾在给儿子纪鸿的信中曰:“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
勤俭自持,习劳习苦,能够处乐,能够处约,此君子也。”突然让我顿悟到如果我在当下教育孩子的时候,只重视分数忽略做人的教育,让孩子读书是为了考好大学,以后有好工作,挣大钱。这样的读书理念会使孩子丧失自我规划和没有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的能力,最终培养出有文化没教养,自私自利的人。
3. 曾公的交友原则:八交“胜己者;胜德者;趣味者;肯吃亏者;直言者;志趣远大者;惠在当厄者;体人者。”九不交“志不同者;诀人者;恩怨颠倒者;全无性情者;愚人者;落井下石者;德薄者;好占便宜者。”这个八交九不交太值得我们学习了。
4. 系亲情和友情的金钥匙不是名利,而是深厚的文化修养,道德熏陶和真挚的感情。所以改变人的素质,真正的根源是在于教育和文化。
5. 负薪牧泵,皆可读书。
短短的八个字,表达了曾国藩对读书的重视,而且他认为不论什么环境,都可以通过读书,增长自己的学问。
6. 大凡人之自翊智识,多由阅历太少。
为什么读书?其实读书就是结交高人,优秀的作者都是人生中的高人,通过阅读,会从中获得启发和思考,指导人生的道路,而阅历不够的人,往往大惊小怪、自己高人一等,实则可笑,须知人外有人,山外有山。
7. 家败离不得个奢字,人败离不得个逸字,讨人嫌离不得个骄字。
这句话用了奢、逸、骄三个字来对为人处世的三个方面做出总结和思考,家业兴旺就不能奢侈无度,人要立于不败之地就需要勤勉上进,若是要得到他人的赞扬和尊敬,就必须戒掉骄傲的心理。
8. 精神愈用而愈出,不可因身体素弱过于保惜。智慧愈苦而愈明,不可因境遇偶拂,遽尔摧沮。
精神是越使用越旺盛,不可以因为身体素质虚弱而过于保养爱惜。智慧是越处在艰苦环境就越被激发出来,不可以因为境遇偶尔不顺就立刻垂头丧气。
9. 择交是第一要事,须择志趣远大者。
选择朋友交往是人生的头等大事,一定要选择那些志向高远的人交朋友。
10. 凡事之须逐日检点者,一旦姑待,后来补救难矣。
凡是需要每天要做完的事,如果推托到以后再做,那么以后再来补救就困难了。
11. 人心能静,虽万变纷纭亦澄然无事。不静则燕居闲暇,亦憧憧亦靡宁。静在心,不在境。人的心能够安静下来,虽然身居千变万化的纷争中也澄然无事。人心浮躁,即使身处山明水秀的宁静之地,也很难拥有安静。静在心绪,不在于所处的环境。
12. 看一个家庭的兴败,看三个地方。
第一看:看子孙的起床时间,曾国藩自己深刻体会到早起的益处,也要求子孙早起。如果子孙睡到日照三竿还没起床,那么这个家族必定要衰败。
第二看:看子孙是否做家务,曾国藩认为人一生有两件事要一以贯之,其中一件就是勤劳,一勤治百病,只有勤劳才能做成事情。
第三看:看子孙是否读圣贤书,礼记中讲:“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只有学习圣贤文化,才能明白做人的道理。
曾国藩说“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13. 曾国藩受家风熏陶治家极严,但他谨言慎行,孝顺父母,疼爱弟兄,为世人的楷模和典范。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维系亲情和友情的金钥匙不是名利,而是深厚的文化修养和道德熏陶。
14. 曾国藩认为,读书,一要有志气,二要有胆识,三要有恒心。“恒”最为重要,学无止境,若不持之以恒,必定半途而废。读书如此,做人做事也应该如此。
15.曾国藩的养生九诀包括:眠食有恒、戒恼怒、每一天睡前热水洗脚、节欲、两饭后千步走、不轻易服药、静坐有常时、骑射练筋骨、种花养鱼怡性情。虽然此刻的物质条件和医疗条件不断提高,但这些养生的理念仍值得此刻的我们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