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作品赏析丨第一期《人面鱼纹彩陶盆》

⚡美术作品赏析作为各大院校美术史论述题考点,我们的背诵必不可少,青柠学姐已经贴心为你们准备了【美术作品赏析】专题来陪大家一起学习!今天我们进行🌈第一讲!
《人面鱼纹彩陶盆》作品赏析
🌟人面鱼纹彩陶盆是新石器时代前期陶器,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半坡村。
石器时代的美术是我国美术的起源和萌芽时期,这时期美术的明显特征是艺术与实用的结合新石器时代美术的发展转向了器用。
陶器的发明,不仅在物质上是极大的创造,同时在实用性的前提下,发展了美的造型和装饰。所以新石器时代的美术绝大部分都与陶器的发展密切相关,这时期的绘画和雕塑也在陶器的造型和装饰上得到表现。
💡彩陶是在打磨光滑的橙红色陶坯上, 以天然的矿物质颜料进行描绘,用赭石和氧化锰做呈色元素,然后入窑烧制,使橙红色胎地呈现各种颜色的美丽图案,形成纹样与器物造型的高度统一。
彩陶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上游地区,以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为代表的。仰韶文化分为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马家窑文化分为马家窑型、半山型和马厂型。
📗作品分析:
《人面鱼纹彩陶盆》是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杰出代表,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作为儿童瓮棺的棺盖来使用,是一种特制的葬具。此陶盆高 16.5 厘米,口径 39.8 厘米。
✒️由细泥红陶制成,敞口卷唇,盆底部略平,腹部突出,也比较深,口沿处绘间断黑彩带,内壁以黑彩绘出两组对称人面鱼纹。人面呈圆形,头顶有似发髻的尖状物和鱼鳍形装饰。前额右半部涂黑,左半部为黑色半弧形。眼睛细而平直,似闭目状。鼻梁挺直,成倒立的"T"字形。嘴巴左右两侧分置一条变形鱼纹,鱼头与人嘴外廓重合,似乎是口内同时衔着两条大鱼。另外,在人面双耳部位也有相对的两条小鱼分置左右,从而构成形象奇特的人鱼合体。在两个人面之间,有两条大鱼作相互追逐状。
🖌️原始先民用很简单的几笔,就画出了心中的形象,而且图案性很强,这是叫人吃惊的,图画的线条又细又直,像是很快画出来的,用笔比较熟练,弧线画得也很好。画上还有黑色块面,看嘴角处的两条鱼,伸入人面的部分涂上黑色,形成了黑色的鱼头,上方那两条小鱼的一半鱼身也涂了黑色,形成厂鱼背,这种画法与今天的图案装饰方法很相似。整个图案有对称,也有反复,黑白对比也比较强烈,而且很有趣味,这充分显示了中国原始先民丰富的想象力和艺术才能。
📙象征意义:
古代半坡人在许多陶盆上都画有鱼纹和网纹图案,这应与当时的图腾崇拜和经济生活有关,半坡人在河谷阶地营建聚落,过着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定居生活,兼营采集和渔猎,这种鱼纹装饰是他们生活的写照。
仰韶文化的图案中有大量的动物形纹饰,如鱼、鹿、蛙等,以鱼纹最为典型。人面鱼纹彩陶盆艺术精品。人面由人鱼合体而成,人头装束奇特,像是进行某种宗教活动的化妆形象,具有巫师的身份特征,因此这类图画一般被认为象征着为夭折的儿童招魂祈祈福。也有人认为人面与鱼纹共存构成人鱼合体,寓意鱼已经被充分神化,可能是作为图来加以崇拜。
📘文物价值:
新石器时代人面鱼纹彩陶盆以写实的手法刻画鱼的形象,充分反映了渔猎生活在原始社会中的重要地位。人面绘制较为复杂,冥思的神态及与游鱼的密切关系,表明其与当时的巫术有关。此类彩陶盆在半坡遗址中发现较多,出土时覆盖于瓮棺上,作为葬具的顶盖,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