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论语》之“勇”

2022-10-11 22:31 作者:-油侠-  | 我要投稿

用途:高一必修一必读书目《论语》读书报告、演讲

《论语》之“勇”

说到《论语》,大家会首先想到什么?仁?德?礼?义?3000个大思想家在高谈阔论,唠些现代人都不懂的东西,让大家听得云里雾里? 我想大多数人都是这样想的。然而你是否知道,你印象里那位龇这两颗龅牙,睿智地朝你憨笑的孔夫子,其实也有不为人知的阳刚威严的一面?

关于孔子的性格,我想他的书记员最有发言权。他在《述而》中写到:“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意思是说,孔子待人,温和而严肃,威严而不粗暴,谦恭而安详。子夏也说:“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即“远望神态庄严,来到面前温和可亲,听说他的话之后觉得他严厉不苟。由此可见,孔子自带的标签不仅仅是“温文尔雅”,更是“柔中有刚”。

关于“勇”,孔子曾在《子罕》《宪问》中重复提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我想前两句话,屏幕前各位求知若渴的观众老爷们都已经很了解了,那么剩下的重点便是:孔子口中的“勇”指什么 ?又不惧什么?

我认为,第一种“勇”指勇于发问、质疑,不惧犯错。其实通读全书,我们不难发现,语录中每句的开头并不全是“子曰”,有时先是“子X曰”,然后才接上“子曰”或“对曰”,以表现师生双方都有交流,前面的是立论,后面的则是驳论。比如我们初中学过的,“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大家都能看懂,所以此处恕不赘述。这明显是孔子在驳论,表现孔子对于“大丈夫的独特见解;又如《阳货》中“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这就是学生在顶老师,意思是......表现弟子对孔子学说的继承与改进。如今有些同学不想动脑,唯师命是从,结果一误再误,不正是缺少这种“勇”的精神吗?由此可见,孔子之“勇”不是指身体强健的狭义之“勇”而是指学术上不畏权威,有主见的广义之“勇”。

一个人如果只会“勇”,仅能成为一介莽夫。近日我偶得一奇文,但来源已无从考证,只记得大意,今与诸君共赏:一天,子路问孔子:“老师,要是战争爆发,我和您谁更适合带兵打仗?”孔子说:“那当然是我了。”子路说:“老师,我曾在路上打死过一只老虎,您也夸我很勇敢,那我什么我不适合带兵打仗?”孔子笑了。“你的确很勇敢,但我更勇于‘不敢’啊!”听了这段故事,大家有什么感受?............那么我来总结一下:一个人如果想要真的勇敢,那他就必须先如孔子所说勇于不敢即先掂掂自己的分量,不显摆,不逞能,这与《三十六计》中最后一计也是上计的“走”不谋而合。有时,退让并不是胆怯而是为了保存实力、养精蓄锐,待到时机成熟时就能脱颖而出,“突然一峰插南斗”。此外,孔子自己也说:“君子义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意思是君子把义作为最高准则。君子有勇无义就会出乱子,小人有勇无义就会做盗贼。由此可以看出君子有勇必须有义,始能勇于正途而无流弊。综上所述,自知,有义,是勇的最高境界。

其实在《论语》中,“勇”与“儒”相得益彰。但“勇”这个人类自原始社会以来最早拥有的品格之一在千年的封建专制下被禁锢。其实,孔子千年前就深藏了激荡的内心,而如今当我们需要在逆境中重燃希望之火时,便能从这里发掘先秦时代的君子历久弥新的勇气和力量。

 

 

 

汇报人:不务正业的墨墨

 

欢迎copy,如有指正,不尽感激


《论语》之“勇”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