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宋体做旧?【平面设计分享】
如何把宋体做旧?
首先,是如何定义“旧”?古代的东西当然是算做旧,民国风也算做旧。计划经济时代,虽然只是四十多年前,但是也显得有些旧了。我们用现代的平面设计技术,去模仿这些“旧”的风格,就是做旧。
或许是,某首古风歌曲PV,要以古代的风格呈现歌名;或许是,某个Cosplay摄影,要制作具有时代感的道具;亦或是,周边制品的宣图,要给人一种相应的古旧感……而这些设计,都离不开把文字做旧。

观察真正的旧
先让我们看看真正的“旧”是怎么样的?

这是我随便搜的一张《礼记》的影印图,是明代的刻本。首先最直观的感受是“泛黄”,然后是字有些偏大、偏粗。是繁体字、旧字形。这张图并不高清,但是我们仍可以看出字形上的一些风格。
文中的“方”字的一撇,延伸得比现代风格更长一点。再如“男”、“不”等。这些字左下方的撇都会延伸。

左:该刻本里的“男”;中:思源宋体Semibold的“男”;右:在思源宋体的基础上,调整下面的“力”,让撇显得更长,同时左边的横也适当延长,右下角的钩往左调整。
我又随便找了一个清代刻本:

这里的正文字体不算很好看,但是古籍的特点还是呼之欲出。例如“天”。

左:该刻本里的“天”;中:思源宋体Semibold的“天”;右:在思源宋体的基础上,调整让撇显得更长,最上面的横延长形成旧字形。
例如“垂”,古人设计得不那么左右对称,左边长,右边短。

左:该刻本里的“垂”;中:思源宋体Semibold的“垂”;右:在思源宋体的基础上,调整让左边长、右边短。
思源宋体总体来说中宫比较大,如果是以思源宋体为基础来模仿古籍风格,需要适当缩小。
明清刻本的宋体中宫偏小、左长右短、左下方撇偏长,这是和现代宋体的显著区别。事实上,明清宋体的风格不是突然跃迁到现当代的,中间的民国风格、计划经济时代风格,都可以看作明清宋体风格的发展,以及近代化的折衷。
下面这张铅字印刷的报纸,可谓是人尽皆知,我们今天不从内容,仅从字体的角度来观察:

最直观的还是繁体字、旧字形。旧字形例如“定”的第一笔写作小竖,“四”的竖弯写作竖弯钩。明清时的左重右轻、左下角撇较长的特点已经不明显。

左上:该报纸中的“接”;右上:思源宋体Semibold的“接”;右下:某旧字形字体Semibold的“接”。
可以看到,民国风格的字体已经接近现代,如果能够使用现代的旧字形、繁体字字体,则很方便直接模仿民国风。不过仍然有一些不同之处,就是右上角“立”的点、撇,该报纸使用的更加长,与上下两横连在一起。
我们再看这家中央日报的字体:

“大”字已不似明清刻本那样左下伸长,但是“捷”的右上部,还略有左长右短的趋势。
但是我和思源宋体对比,发现思源宋体这种现当代宋体,也有这样的特点,可能是因为这个部件本来就不是左右对称的。

那更往后的时代呢?
这里只看作为大标题的粗宋。


这些七十年代的报纸,已经基本上完全使用简体字、新字形了。从标题字体来看,例如“新”左上角点没有写成小竖,“究”的穴宝盖没有把最后一笔写成竖弯或竖弯钩,都是新字形的表现。
如果对字体不是很敏感的朋友,但看这些字体,可能已经无法和当下的宋体区分开了。对我而言,这些字体和方正粗宋、汉仪粗宋等已经很接近,但是和思源宋体比较起来还是能看出一些 差别。例如中宫没有思源宋体大。
对于模仿这个时代的字体,某种意义上可以直接使用现代字体。
但是我们要“做糊”来让它们更逼真。

第二步 做糊
刚刚的步骤里面,我们讲解了撇、横等笔画的古今差别,在字形的层面上把字体改造得显得古旧。但是光是这个层面还不够,我们有还需要让画面更加“糊”,而不是清晰、工整,这样则更有岁月感、年代感。
可以使用Adobe Illustrator(下称AI,不要误会,不是人工智能)中的“简化”,让路径的结点更少,从而显得更“潦草”,更“糊”。


第一行:思源宋体Bold
第二行:使用旧字形。“帝”“部”起笔小竖线,“陆”的一点改为竖弯钩,“令”按旧字形大改。
第三行:调整中宫。我把“军”中间的“田”调小了,“部”的左边稍稍右移,“司”的横和“口”缩小,成为被抱着的半包围结构。
第四行:使用AI的“简化”。
我们可以对比一下不同的简化力度:

最上面是原图(已调整为旧字形、偏小中宫),越往下,简化的程度越大,字也就越模糊。我说的这个模糊,不是高斯模糊、径向模糊那个意义上的模糊,那个是对位图进行加工。我说的模糊,是偏离理想的几何形状,更加草稿化。
除了“简化”之外,还可以使用粗糙化效果。

“简化”让节点变少,而草图化、模糊化;粗糙化则让曲线的边缘粗糙。让整个文字看上去更加毛糙。

上:原图(已调整为旧字形、偏小中宫)
中:简化后
下:粗糙化
取决于你想做旧的程度,越是要做旧,就应该越大动干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