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真的觊觎江东二乔吗?
众所周知,晚唐诗人杜牧曾写过一首名叫《赤壁》的咏史诗: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诗中的“东风”是历史机缘的象征。诗人言下之意是:自己的才能未必不如年少有为的周瑜,只是时运不济而已。但可能连诗人自己都没想到,后世借题发挥,从他的诗中演化出两个重要故事素材。
第一个故事素材就是诸葛亮借东风,由于诗中提到周瑜的胜利是借了东风之便,所以东风就成了后世捧诸葛亮踩周瑜的重要线索之一,无论是元代《三国志平话》,还是后来更为成熟的《三国演义》,都少不了诸葛亮呼风唤雨的情节,诸葛亮不但是神算,而且是法师,在脱离史书的原创情节里无人能敌。
第二个故事素材就曹操想把江东二乔关在铜雀台中。这在最初只是杜牧对历史可能性的一种猜测。铜雀台是曹操在邺城修建的一座建筑,在《三国志.陈王传》中写作“铜爵台”。这座台在诗中其实是象征意义,象征曹操的北方政权。诗人的本意是:如果不是天公作美,周瑜可能会在赤壁之战中战败,那么江东二乔就可能被曹操掳掠到北方。这只是一种想象,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时运不济的愤慨。但后人却为了增强故事的趣味性,故意曲解其意,比如《三国演义》就借诸葛亮之口把铜雀台说成了收纳美女的地方,还说曹操想把江东二乔也收纳其中,甚至煞有介事地说曹操就是为了抢夺江东二乔才觊觎东吴。这就是单纯为了增强故事趣味性而设计的包袱了,类似于现在的相声段子。《三国演义》本来就是一部缝合痕迹非常明显的小说,缝进去一些包袱并不奇怪。为了充分彰显喜剧效果,《三国演义》作者甚至故意改动了《魏纪》中收录的《铜雀台赋》原文。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背诵的《铜雀台赋》对比《魏纪》中收录的原文,多出了以下几句:“立双台之左右兮,有玉龙与金凤。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俯皇都之宏丽兮,瞰云霞之浮动。欣群才之来萃兮,协飞熊之吉梦。”这几句是曹植原作里根本没有的。而其中最不怀好意的就是“揽‘二乔’于东南兮”,古代的“乔”姓原本就是写作“桥”,后来才简化。而《三国演义》中作者添加的这句话,其中的“二乔”指的其实是架在铜雀台上的两座飞桥,本意是说曹操想抱着桥柱子站在桥上看看东南方广袤国土。只是在诸葛亮的误导下,这句话被周瑜误解为曹操想把江东二乔揽入怀中。周瑜这才一怒之下撕了伪装,表露了自己坚决抗曹的决心。这是周瑜在书中降智最严重的一次。这个喜剧包袱其实在前作《三国志平话》中就用过了,只不过没有像《三国演义》一样铺平垫稳。
不仅如此,《三国演义》一书还借曹操之口坐实了曹操觊觎江东二乔的野心。书中的曹操曾当众宣布:“昔日乔公与吾至契,吾知其二女皆有国色,后不料为孙策、周瑜所娶。吾今新构铜雀台于漳水之上,如得江南,当娶二乔置之台上,以娱暮年。吾愿足矣!”这等于是曹操不打自招,说出了自己的狼子野心。但这段表述跟史书对不上,属于《三国演义》的作者故意混淆视听抹黑曹操。
曹操早年确实认识一位“乔公”,关系也确实不错。这位乔公就是梁国人桥玄。据《魏书》记载,太尉桥玄是东汉末年知名的人物,他看见曹操,认为曹操不平凡,就说:“我见过很多天下名士,没有像你这样的!你要好好保重。我老了!我的妻小就托付给你了。”从此曹操的名气越来越大。《续汉书》记载,桥玄字公祖,严明有才略,长于人物。张璠的《汉纪》记载,桥玄在中央、地方当过很多官,以刚直果断著称,礼贤下士,不会对王爵徇私。光和年间当过太尉,因病被罢免,拜太中大夫,桥玄死后,他家里贫穷没有产业,连棺材都买不起。当世因此称他为名臣。《世语》记载,桥玄对曹操说:“你没有名气,可以结交许子将。”曹操就造访许子将,许子将接纳了他,于是曹操有了名气。
从史书记载来看,桥玄的确非常器重曹操,甚至在垂暮之年愿意把家眷委托曹操照顾,所以曹操见过桥玄的家人甚至知道桥玄有漂亮女儿都是很正常的。可问题是,桥玄明显是曹操的长辈,且在曹操发迹前就去世了。赤壁之战的时候,曹操五十四岁,周瑜年仅三十三岁,可以猜测曹操跟周瑜的老丈人桥公年龄相仿,跟江东二乔则完全是两辈人。即使曹操真的掳掠了江东二乔,大概率也是像安排甄氏一样收作儿媳才对。值得一提的是,在传统京剧《甘露寺》中,以周瑜老丈人的身份出场的桥公名字就是桥玄。可以看出桥公和桥玄的形象在民间经常混淆。其实这二老是两代人。桥玄是曹操的长辈,桥公是曹操的同辈。
桥公确实是一位在历史上没有留下名字的人。听过传统相声《歪批三国》的朋友应该都听说过,《三国演义》中有“三不明”,即有姓无名的桥公“乔国老”、有名无姓的貂蝉及无名无姓的督邮。但貂蝉在前作《三国志平话》中是有姓的,姓任;元杂剧《连环计》中更是写明了貂蝉原名任红昌,其父名叫任昂。《三国志平话》中的督邮也是有过名字的,叫崔廉。唯有桥公是真的有姓无名,“桥玄”这个名字是盗用别人的。
那么,一切事实都已经非常明朗了,正史上的曹操从未觊觎江东二乔,甚至根本没见过江东二乔。那么,为什么后人会把曹操抹黑得如此严重呢?正所谓无风不起浪,正史记载的曹操确实有过几次接管有夫之妇的事迹。
据《三国志.张绣传》记载,曹操南征的时候,屯兵淯水。当时宛城的张济战死,由他的侄子张绣负责统率旧部。张绣不敢跟曹操交战,不战而降。曹操却把张济的妻子据为己有。张绣因为婶子改嫁曹操而怀恨在心。曹操听说张绣有不满情绪,就密谋想杀张绣,但计策败露,张绣先下手为强袭击曹操,曹操败走,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和爱将典韦都死于这场叛乱。据《魏略》记载,曹操的原配夫人姓丁,从未生儿育女,曹操的长子曹昂是妾室刘夫人所生。由于刘夫人去世得早,因此丁夫人把曹昂视如己出。曹昂死后,丁夫人常常大哭大闹地数落曹操。曹操生丁夫人的气,就把她打发回娘家,想让她悔改。后来曹操扛不住了,亲自到丁夫人娘家去接媳妇,当时丁夫人正在织布,听说曹操来了,却爱答不理。曹操进屋后,抚摸着丁夫人的后背说:“跟我一起坐车回去吧!”丁夫人既不回头,又不回答。曹操走出去站在门外,又说:“真的没有商量的余地吗?”丁夫人一言不发。曹操说:“真的诀别了。”于是曹操正式宣布与丁夫人离婚,让岳父母安排丁夫人改嫁,但岳父母不敢安排。
丁夫人与曹操离异后,曹操将自己二十岁娶的妾卞夫人立为正房。卞夫人是歌女出身,也是曹丕的母亲。丁夫人当正房的时候非常看不起卞夫人母子。但卞夫人不念旧恶,常常趁曹操外出的时候派人为丁夫人提供四季生活所需,还常常把丁夫人请到家里待如上宾,对她像当初一样恭敬,令丁夫人十分感激。后来丁夫人去世,卞夫人争得曹操同意,将其葬在许都城南。曹操即将离世的时候,感叹说:“我虽然换了妻子,但扪心自问没有对不起丁夫人。如果我死后还有灵魂见到曹昂,他问我母亲在哪里,我又该如何回答呢?”
可以看出,曹操对丁夫人是有真感情的,但并没有对自己接管有夫之妇的作风问题作出检讨,据《三国志.武帝纪》记载,曹操对于兵败淯水一事的检讨并不深刻,仅仅把原因归结为战略失误,招降的时候没有留人质,这是典型的避重就轻。因为检讨不深刻,所以接管有夫之妇的行为依旧未改。
据《蜀纪》记载,曹操跟刘备在下邳围困吕布的时候,吕布派秦宜禄出城搬救兵,关羽向曹操请求把秦宜禄的妻子嫁给自己,曹操同意了。下邳城即将攻破之时,关羽又多次向曹操请求这件事。曹操怀疑秦宜禄的妻子长得不一般,于是抢先一步去见这位有夫之妇,然后自己接收了,令关羽心中非常不安。
无独有偶,《魏氏春秋》中也记载了这件事,并且明确记载了秦宜禄的妻子姓杜,还为秦宜禄生了一个儿子,就是三国时期魏国的骁骑将军秦朗。关羽请求娶杜氏为妻的时候,秦宜禄被吕布派出去向袁术求救。后来下邳城破,曹操自己娶了杜氏,秦宜禄也投降了曹操。刘备与曹操交兵战败的时候,逃到小沛,以曹操与秦宜禄之间的夺妻之恨将秦宜禄策反。秦宜禄追随刘备,中途变卦,被张飞所杀。秦宜禄的儿子秦朗跟随母亲杜氏住在宫里,很受曹操优待。曹操对秦朗像对自己亲儿子一样,还常常在公众场合以此自吹自擂。
这还没完,曹操还有一个干儿子叫何晏,是汉灵帝时期大将军何进的孙子。曹操当上司空的时候娶了何晏的母亲尹氏,让何晏跟秦朗生活在一起。秦朗的乳名叫“阿苏”,是个比较谨慎的人。何晏则不然,穿着打扮对标曹丕,令曹丕对其十分厌恶,曹丕见了何晏连名字都不叫,直接叫他“假子”。
可以看出,曹操是个生活作风不太检点的人,不但自己收纳有夫之妇,连儿媳甄氏都是有夫之妇。这种作风在东汉当时就被孔融冷嘲热讽,孔融也因此惹来杀身之祸。后人吐槽曹操的时候,也时常拿曹操的生活作风问题说事。这也是“铜雀春深锁二乔”被后世广为演义的根本原因。无风不起浪,掀起巨浪的歪风,确实出在曹操自己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