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组织学与胚胎学知识点五(循环系统)
写在前面:循环系统包括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管系统。前者由心脏、动静脉和毛细血管组成。淋巴管系统是静脉的辅助装置,由毛细淋巴管、淋巴管和淋巴导管构成。
1. 掌握循环系统血管壁的一般结构
除毛细血管外,动静脉可分为内膜、中膜和外膜三层结构。
1) 内膜:由内皮和内皮下层组成。
内皮 最薄。单层扁平上皮,游离面光滑,有利于液体流动;壁薄细胞基底面附着在基膜上,有利于物质交换。
内皮其他特征结构 内皮突起(形成血液涡流,便于管壁自身能量供给)、质膜小泡(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最为典型,运输大分子物质)、W-P小体(杆状,有膜包被,内含许多平行细管,是内皮细胞特有的细胞器,内存有利于止血的抗体)和复杂的酶系统。
内皮下层 薄层结缔组织,内含少量胶原纤维、弹性纤维和纵行平滑肌。有的动脉内皮下层还有一层内弹性膜(弹性蛋白构成,膜上有小孔,是内膜和中膜的分界)
2) 中膜:有肌组织和结缔组织构成。厚度和组成成分因血管而异。大动脉以弹性膜为主,中动脉以平滑肌为主。
中膜的肌组织提供血液流动的动力,弹性纤维具有使扩张血管回缩的作用,胶原纤维起维持张力的作用。
血管中膜还可以产生胶原纤维、弹性纤维和基质,具有类似成纤维细胞的功能。
血管平滑肌与内皮细胞形成肌-内皮连接(平滑肌借此接受血液或内皮细胞的化学信息)。
3) 外膜: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含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细胞主要是成纤维细胞。有的动脉中膜和外膜交界处有密集弹性纤维组成的外弹性膜。
2. 掌握毛细血管的光电镜结构和功能
毛细血管连于动脉和静脉之间,是体内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血管。各组织和器官的毛细血管稀疏程度很大。管壁菲薄,是血液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部位。
1) 一般结构:管径6~8微米,血窦较大。管壁主要由一层内皮细胞、基膜(只有基板)和散在分布二者之间的周细胞(扁而有突起,含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具有收缩功能以及增殖分化为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参与血管生长恢复)组成。
2) 分类
连续毛细血管 内皮细胞相互连续,细胞间有紧密连接封闭细胞间隙,基膜完整,胞质有吞饮小泡。主要分布在结缔组织、肌组织、肺、胸腺和中枢神经系统,参与血-脑屏障等构成。
有孔毛细血管 内皮细胞不含核的部分极薄,有许多贯穿的窗孔(有利于物质交换),有隔膜封闭。内皮细胞基底面有连续的基膜。主要分布在胃肠黏膜、肾血管球。
血窦 又称窦状毛细血管,管腔较大,形状不归规则,细胞间隙大(有利于物质交换)主要分布在肝、脾、骨髓。不同器官内的血窦差别较大。脾血窦的特点是内皮细胞呈杆状,外有网状纤维环绕形成的栅栏形结构,基膜不完整。
3) 功能:选择性通透和物质交换;活性物质的合成和代谢;抗血栓的形成。
3. 掌握大中小动脉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动脉根据管径大小和管壁的结构特点可分为大动脉、中动脉、小动脉和微动脉。
1) 大动脉(弹性动脉) 有多层弹性膜和大量弹性纤维,平滑肌较少。
内膜有内皮和内皮下层组成,W-P小体极为丰富。内皮下层下为多层弹性膜组成的内弹性膜,但不清楚。
中膜有40~70的弹性膜。弹性膜有弹性蛋白构成,膜上有窗孔,各层之间有弹性纤维相连,还有环形平滑肌和胶原纤维。基质主要成分是硫酸软骨素。
外膜较薄,没有明显的外弹性膜。
2) 中动脉(肌性动脉) 平滑肌丰富。
内膜由内皮和内皮下层组成,内弹性膜明显。
中膜由10~40层环形平滑肌组成,肌纤维之间有一些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
外膜有较多的神经纤维(调节血管伸缩),有明显的外弹性膜。
3) 小动脉(肌性动脉) 管径在0.3~1毫米,有明显的内弹性膜,中膜有几层平滑肌纤维,外膜无外弹性膜。
4) 微动脉 管径在0.3毫米以下,无内弹性膜,中膜由几层平滑肌组成。
5) 功能:大动脉管壁的弹性使血管内的血流是连续的。
中动脉平滑肌发达,有利于血管管径缩小或扩大,调节分配血流量。
小动脉和微动脉又叫外周阻力血管,可以显著地调节器官和组织内的血流量。正常血压的维持取决于外周阻力,而外周阻力的变化在于小动脉和微动脉平滑肌收缩的程度。
4. 掌握心脏壁的结构
心脏壁很厚,由心内膜、心肌膜和心外膜组成。
1) 心内膜 由内皮(与大血管内皮相延续)和内皮下层组成。基膜外的内皮下层可分为两层,外层靠近心肌膜,又叫做心内膜下层,内含神经、血管。心瓣膜是心内膜向腔内凸起折叠形成的薄片状结构。表面为内皮,内部是致密结缔组织,可以防止血液逆流。
2) 心肌膜 心脏的主体,有三层。左心室心肌膜最厚。在心房肌和心室肌之间有致密结缔组织形成的心骨骼,故两者不连续。心房肌纤维较细小,有大量缝隙链接,还可以分泌心钠素(利尿、排钠、扩张血管和降血压)。心肌纤维还可以分泌肾素和血管紧张素,有利于心肌生长。
3) 心外膜 有脂肪组织。心包脏层,浆膜(间皮和薄层结缔组织)。
5. 掌握心脏传导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心脏壁内有特化的心肌纤维组成的传导系统,可以传导兴奋,控制心脏的节律性运动。
由窦房结、房室结、房室束、左右束支和浦肯野纤维组成。组成细胞主要有三种:起搏细胞、移行细胞和浦肯野纤维。窦房结位于右心房心外膜深部,其余部分均位于心内膜下层。
起搏细胞是心脏兴奋的起搏点。位于窦房结和房室结。
移行细胞位于窦房结、房室结和房室束,可以传导冲动。
浦肯野纤维又称束细胞,组成房室束及其分支。短而粗,形状不规则,胞质内有丰富的线粒体和糖原,肌原纤维少,胞间有发达的缝隙链接。浦肯野纤维直接与心室肌相连,将冲动传到心室各处,引发心室肌的同步收缩。
6. 了解微循环
微循环是指从微动脉到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是血液循环的基本单位。
微动脉(总闸门)——毛细血管前微动脉——中间微动脉——真毛细血管(物质交换的主要部位,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是分闸门)——直捷通路(中间微动脉与微静脉距离最近的毛细血管,静息下,大部分血液经此进入微静脉)——动静脉吻合(微动脉与微静脉直接吻合的血管,是调节局部血流量的重要结构)——微静脉(功能活跃时,分闸门打开,大部分血液进入真毛细血管,充分进行物质交换)
7. 了解淋巴管系统
淋巴管内流动的液体主要是回收的含有大分子的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仅由内皮和结缔组织构成,无周细胞,细胞间隙大,基膜不连续。
淋巴管与静脉结构类似。
淋巴导管指胸导管和右淋巴导管。与大静脉结构类似。
8,补充
管径在2毫米以上的静脉有静脉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