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不良执念清除师》1-12集高清,看编剧如何用旧题材斩获高分

2023-06-11 15:15 作者:紫薇-郎  | 我要投稿

它讲高中生蒲一永(曾敬骅饰)经历车祸之后昏迷两年,醒来发现自己能够看到别人见不着的鬼怪,又在机缘巧合下,跟新人女警陈楮英(宋芸桦饰)和欢喜对头曹光砚(彭千祐饰)搭档,一同拆解各种谜团。

这样的故事,已经被讲过太多次,本剧讲得其实不算特别好。哪怕是在台湾,这几年也有《天巡者》《池塘怪谈》这类反例。那往大一点的层面看,即使是奇幻、悬疑、喜剧、青春、家庭、警匪等等类别的融汇,也不是多么新鲜的炮制。这年头应对口味驳杂的观众,组合拳往往是更讨巧的做法。然而就是这么几张普通牌,《清除师》打得还挺漂亮。类型融汇的价值在于,扩充了本身稚嫩、浅白的故事模版,即成长线上,关于亲情与友情的附加,不再是一味地煽情或搞怪。悲与喜的隔断很自然,转换很顺畅,任何一个极端都严防死守,不叫人在哭笑之上停留过久。

或者可以这么说,《清除师》是用轻松愉快的方式,讲很严肃,甚或很忌讳的话题,譬如潦倒、衰老、疾患、死亡。母亲叶宝生(杨谨华饰)跟蒲一永透露这两年,房东因为避讳蒲家三代车祸伤亡,不愿租赁,只能咬牙买房。她不无悲壮地说,「以后我们想死就死,死在自己的家里面,看谁管得着!」马上镜头调出全景,一旁带着病人复健的医生回应,「可以不要在这里讲那个字吗?或者讲小声一点。」她立刻赔礼,「抱歉……请长命百岁!」剧中很多这样哭笑两宜的漫画或卡通「转场」,「去砍死蒲一永……曾江奶奶好」式的反差,刮出不少恰到好处的冷幽默,稀释过于沉重的情绪负担。这样的处理方式,就很东亚,或者说,很「当下的东亚」。当下的东亚糅合了许多西化的表达,台湾在这个关口,整体是要比内地做得更圆熟的。刚才说了,禁忌话题要有包装,我们也习惯了包装。包装可以是诗化的,《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就是典型的以祥瑞来抵达宽慰,大红棺材板上飞出的神鸟,几乎能把死亡的恐怖与迷蒙给削去,要不就像《我们天上见》,片名本身就是常见的寄望式说辞,减损死者留给生者的空寂悲戚。剧集设计得颇有匠心的地方在于,不只是叩问自己的身份,也有尸身寻找宿主的名字、纹身寻找主人的名字等等看似清奇的设计,讲究的是心有所系、不忍离去的背后,人对自我的把握与肯定,这便是对西方理念的些许靠拢,虽说在当下,中西界线已经愈发暧昧,而开明的台湾当地,显然能有更自在的融通表达。

《清除师》在这样的脉络中,以一种慈悲心态去还原人。林永川的故事,格外打动观众。他极其善良,看到流浪汉有需求,会送去饭食与纸皮,但这样一个有正式工作的人,愿意在无家可归的人群里待着,又是因为内心有排解不去的孤独,在所谓的现实社交中没有出路。死后,他成了一具无名尸体,当了大学课堂的教具。这类尸体,全被敬称为「大体老师」,而他生前,恰恰希望成为一名教师。蒲一永他们在纹身的请求下给林永川找回了名字,那些曾经觉得名字不再重要的流浪汉在参加完追思会后,也一一报上了自己的名字。到这一刻,剧集层次是有往上推的。蒲一永写字,鬼魂就顺势卸下不良执念。我们隔着一层文化薄膜去看剧,也能顺势卸下一些负担,甚至沉疴。自然不只是讲《清除师》这一部。而是说,欧美故事在本身宗教、互助社团、丧葬礼仪、永生故事等模式下,早早企及许多释怀方式,至于东方故事,也慢慢找到了影响我们的声音。或许可以这样笼统概括不同地区的创作,韩国在咆哮发泄的高音阶,日本在温良抚慰的低音阶,而在此间,台湾经常辅以诙谐搞怪,香港不时善用市井风情,内地的创作则偏向抱紧端正刻画,各有不同又互相渗透。

我们看《清除师》,图的是情感和人伦上有熟悉的认同感,但妙处却在于那种幽微的距离感,那距离感才是能够带领我们偏离预设、偏离心结的力量来源。也许有一天这距离感会消失,那么也许那一天,我们会更豁达一些,轻快一些.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创作内容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对于读者的意见和建议,我会吸取并改正,毕竟好的意见和建议才能使人进步,那就让我们共同进步吧

《不良执念清除师》1-12集高清,看编剧如何用旧题材斩获高分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