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钝评|金奖刊评
《中元节》⭐⭐⭐
《伪证》⭐⭐⭐
《上帝的花棺》⭐⭐⭐
1.《中元节》宝树
评分:3星
小说开篇的设定就凸显了故事的创意,将传统的鬼节与数字意识联结到了一起,加上中元节就在8月,发在8月刊很应景。
故事主角魏光明在中元节这天醒来。他是一个数字游魂,也就是用死者大脑数据复制出来的虚拟角色,除了被家人主动唤醒之外,还能在一些法定假日被唤醒。他发现很多年家人都没有来看过自己了,心生疑惑,希望利用这次假期回家“探亲”。途中魏光明遇到了同样是数字游魂的小女孩莎莎,曾一度希望帮助她找到回家的路,但是却目睹了活着的人逐渐淡忘死者的一幕。在与莎莎短暂失散后,魏光明回到了自己家,发现孙女缺乏管教,在酒吧上班跟着小混混鬼混,儿子老婆跑了,整天自暴自弃。最难受的是他的老伴沈月已经去世,他原想着老伴事后也会变成数字游魂和自己生活在了一起。但是没想到,他老伴没有复制数字体,而是选择了宗教信仰,甚至将魏光明的骨灰从墓地移走,自己与教友合葬。在一连串的打击下,魏光明一下子失去了继续成为数字游魂的理由,决定销毁自己。就在这时,他与莎莎再度相逢,这一次他感觉到了自己被另外一个游魂所需要,最终找到了自己继承保持这种状态的理由。
故事并不复杂,结局带着温情和暖意。但这份暖意却很难让人感动,因为故事的设定充满着伦理道德的冲突,有很多东西能够引发人的思考,拷问灵魂。读者期待一个全新视角的答案,但是作者却用一个近乎童话的故事来作为结局。这种“取巧”的做法,难以让人满足。
小说的“游魂”设定其实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但是作者却用一些轻描淡写的交代来掩盖了一切。即便如此,即便我们顺着小说的思路读下去,依旧会感受到其中一些纠结之处。
既然人死了意识变成数字人格了,那么为什么要绑定在墓碑里定时被唤醒。这难道不是一种煎熬和痛苦么?因为既然保留了人的意识,自然也希望拥有自由,不希望一年只被唤醒两次,其他时候强制休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个绑定在墓碑上的意识,其实就是现实中的“坐牢”。因为社会关系并没有因为死亡而断,死人能和活人交流——探监,甚至死人还能和死人再续前缘——老王和他老婆,死人与陌生死人产生新的关系——老魏和莎莎。
小说的难解之处在于,数字游魂存在下去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如果作为人活下去,可他们是被束缚的,一年中能醒来的日子屈指可数。如果作为死人,他们又享受了太多活人能享受的东西。如果作者没有提供具有说服力的观点,小说便没有找到真正的意义。
此外数字游魂对于宗教的冲击也很明显,在这套机制面前,宗教关于事后世界的设定变得毫无意义,人不会下地狱也不会上天堂,依旧以另外一种形式永生。但是宗教的一类特点是转生,从某种意义上给了人重新开局希望,但是数字墓碑剥夺了这一切,所有的意识是在事后那一瞬间就决定好了,一辈子的身份就是永世。
游魂与宗教的冲突,其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魏光明与沈月死后的选择。但是这里我依旧觉得沈月与魏光明仅仅因为一次谈话,仅仅因为一部分记忆细节的缺失导致的误解,最终导致决裂,有一些匪夷所思。那我们不禁要问,一点记忆的缺失,这个游魂还能当人来看么?如果能,那决裂的意义在哪里呢?如果不能,那么这种不能称之为人的数字游魂,存在的意义又在哪里呢?但是有一点很明确,小说自始至终都是将魏光明当作人来看待的,作者已经旗帜鲜明地表达了这一点。
为什么数字人格可以游魂的形态自如地出入现实世界各个角落并且能无障碍地与人沟通?小说不仅在设定上没有解释清楚,而且忽视了这种便利性对于活人的存在产生的冲击。倘若随着科技的进步数字游魂的感官体验得以提升,又能自由出入世界,那么人活着还有什么意义?老子曾说:“吾有大患,及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数字游魂不就成为了一种终极梦想了么?
小说创造了“游魂”的概念,却没有给这个“游魂”像样的规则限制,以至于它已经超越了本身的意义,成为一种凌驾于活人的终极形态。在这个语境下,故事走向和那温馨的结局就丧失了该有的意义。
2.《伪证》刘石拓
评分:3星
《伪证》这篇是一个悬疑推理故事,长青保险公司业务员松本前来寻求缘梦公司高级管理员周镜的帮助,旨在弄清楚“林德伯格他杀案件”的真相。倘若这个案件成立,长青保险公司将面临巨额赔偿,但是松本需要排除存在自杀的可能,其中关键就在于林德伯格留下的那个仿生机器人——爱丽丝,因为它是案件唯一的证人。如果能证明仿生机器人爱丽丝做了“伪证”,那么“林德伯格他杀案件”便不成立。
周镜通过常规手段并没有发现机器人“爱丽丝”有什么异常,但是他想到了一种可能性,那就是通过一种叫“记忆刺激拷贝”的机制,能够让仿生人的思维逻辑趋向于另外一个人,这是整个故事的点子内核。起初周镜和松本只想到了一种可能,即林德伯格用机器人“爱丽丝”来模拟前妻。因为其前妻是抱歉受益者,自然是希望通过林德伯格之死来获益。但警方经过调查,排除了这种可能性,也让故事陷入到了僵局。最后,周镜想到了另外一种可能,即林德伯格用机器人“爱丽丝”来模拟自己,这样就变成了另外一种意义上的自杀,结果正如他预料到的那样。谜底揭穿之后,使用林德伯格记忆的仿生机器人“爱丽丝”与众人发生了冲突,它先是枪击了周镜,随后又与警长殊死搏斗。关键时刻,故事再次出现反转,仿生机器人“爱丽丝”一动不动了,而周镜却动了起来。原来他也是一个仿生机器人,他关闭了仿生机器人“爱丽丝”的系统。
故事的妙处在于通过“记忆刺激拷贝”的机制和仿生人的特殊性组合出了“移魂”效果,这是故事最精彩的部分。另外一个精彩之处则是周镜的仿生人身份揭示,给故事来了第二次反转。
林德伯格对于其前妻的感情同样让人唏嘘,也是整个案件的起因,这本可以让故事达到达到更高的情感高度,但作者选取的故事讲述视角更侧重于解密犯罪的手段。从结果来看,作者成功做到了这一点,但是故事原本应该有的光芒也被遮蔽掉了。仿生人最后的歇斯底里,某种程度庸俗化了林德伯格的动机,以至于结局并没有留下太多能够让人回味的东西。
另外一个可能被掩盖起来的缺陷在于焦点人物的缺失。松本有一个必须调查出真相的动因——如果不能证明案件存在问题,公司将面临巨额赔偿。但是松本在故事中并没有解决案件的能力。拥有解决案件能力是周镜,但是他又缺乏动机。其实在日式推理小说中,周镜扮演的角色是侦探,松本则是委托人,侦探为了赚取委托金必然要卖力调查,这是职业定位带来的驱动力,主角在驱动力的作用下采取行动,故事便有了焦点。但是作者将这种关系移植到自己的故事中后,周镜丧失了这种定位,自然也丧失了驱动力。读者看不到案件的解决对于周镜有什么切实的利害关系,也就是不会关心他接下来做什么,以及为什么必须做,从而让故事失去了看点。
另外一个影响故事精彩度的点在于过早地圈定了故事的可能性。因为故事的设定,自杀是得不到赔偿金的,他杀才能得到。而故事的标题又叫《伪证》,这就预示了真相是自杀。那么故事没有解答的问题,就变成了林德伯格到底是怎么自杀的?过早的圈定可能性,事实上削弱了故事反转带来的震撼性。
小说在文本处理方面稍欠精细,具体体现在对白和描述上。以下仅试举故事开头几段的例子:
“哪位?”
“请问周先生在吗?我是长青保险的调查员松本,之前和您打过招呼的。”
这里对方明明在家且答复了,松本却又问在不在家,显得多此一举。
“最吸引松本健一注意的,是他不紧不慢说话时始终没有变淡的微笑。”
后半句太多的信息拧在一起,不仅让人感到局促,也分不清重点。
“好的,劳驾。”周镜带上房门,抬手做了个客气的动作,向电梯走去。
这个“客气”的动作,想了半天,也不明白是怎么回事。
类似的问题其实还能找到不少,对于那些习惯于精读文本的读者来说,在一开始就可能感受到压力。
总得来说,小说有自己的特色,但可以打磨得更好。
3.《上帝的花棺》鹿博特
评分:3星
《上帝的花棺》开篇从“我”的视角讲述了它眼中的世界以及世界的规则。前半篇,关于这些内容留下了大量的谜团,随后故事开始揭示真相。“我”其实是人类培育的“超凡灯塔水母”,目的在于守护“花棺”,这些“花棺”其实是一个个人类的冬眠仓,需要清理腐蚀物质确保他们的安全。
在漫长的时间轮回中,人类对“超凡灯塔水母”不断进行基因编辑,使其进化,甚至赋予了它等同于人类的智力。正因如此,“超凡灯塔水母”开始从人类的数据中,了解了事情的真相。原来公元14871年,人类舰队在探索宇宙的过程中遭到覆灭,只有一艘名为“瑶光号”的船逃了出来,并通过迁跃来到了45号地球——一颗被海洋覆盖的星球。超凡灯塔水母最早是被制造出来清理冬眠仓腐蚀物质的,之后再不断经过基因编辑才有了如今的模样。
此时的超凡灯塔水母已经变成了一种特殊的人类造物,不仅拥有等同于人类的智商还拥有了自我编辑的能力,它用自己分裂的身体为人类提供了食物和燃料。而人类苏醒之后,修复了瑶光号,他们带着超凡灯塔水母再一次踏上了宇宙探索之路。
这篇小说行文优美,感情细腻,洋溢着浪漫主义的激情。小说让人想起了白贲的《十七年》,两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先展示一些不合理的东西,然后再通过揭示真相赋予这些内容真正的意义,给人一种拨云见月之感。
美中不足之一在于小说的失真,这种失真来源于“超凡灯塔水母”过早地拥有了善良人类的意识,很明显是神话和童话中常见的手法。失真带来的是一系列逻辑问题,为什么超凡灯塔水母已经知道了上帝并且总结了三大法则,甚至可以和上帝无障碍沟通,却不了解世界的真相呢?
另一个遗憾之处在于,我们并不是跟随超凡灯塔水母去探寻世界的真相的。第一人称视角叙事的特殊之处在于,“我”所讲述的都是已经发生的,也就是回忆。为了营造悬念之感,讲述者通常会还原出自己当时的感觉,也就是在信息有限的情况下的局限认知,然后再讲自己是怎么了解的。这样就会让读者产生一种跟着叙述者从不了解到认知真相的过程,也是趣味之一。但是在第五节《真相》,作者用直截了当的方式把真相告知给了读者信息,这样一来就让前四节的叙述给人一种故弄玄虚之感。
在浪漫主义的语境下,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轮回仿佛在一瞬间完成,没有丝毫地焦灼与忍耐。没有任何代价,一切发展都指向了一个美好的结局。这本身就有违常理,结果就是,超凡灯塔水母的付出是伟大的,同时也是极为廉价的。
故事中超凡灯塔水母虽然有了类似人类的意识,但却是为了人类而生存,为人类而牺牲。它没有其他意识么?然而作者只给了它一种选择,那就是服务人类,本质上它只是一种生物形态的机器人。它的感情是无私的,同时也是没有经受过任何考验的,一切的美好不过是浪漫主义构建的假象,这大概就是小说没有触动人心的真正原因。